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牙拔除术后结合膜引导技术即刻植入种植体修复牙缺失的可行性。方法对26例38颗牙拔除术后患者,即刻植入种植体使用医用钛膜完全封闭骨缺损区。6个月~1年行冠修复,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患者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38例即刻种植体12周后骨缺损修复形成,冠修复后承载了3年无松动。5年随访,除1例有进行性骨吸收外,其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平均1.27mm。结论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缩短种植修复疗程,很好地承担修复体传导的牙[牙合]力,与延期种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中,海奥口腔修复膜和Bio-Gide胶原膜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取单颗牙缺失的患者82例,行引导骨再生手术修复种植区骨缺损并同期植入种植体82枚,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天博骨粉作骨移植物,实验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骨再生;对照组采用Bio-Gide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观察二期手术时植骨区外形及牙龈状况,比较两组的骨再生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修复后随访观察1年,比较两组的修复成功率。结果:82枚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骨再生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修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后随访1年,种植体均成功负载。结论: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和Bio-Gide胶原膜均能取得满意的骨再生效果,但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更为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海奥口腔修复膜在上前牙区超声骨刀骨皮质切开引导骨再生术(Guidedboneregeneration,GB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行上前牙区超声骨刀骨皮质切开GBR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Bio-Gide膜,观察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GBR成功率、水平与垂直骨生长有效率、植骨密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GBR成功率、植骨与成骨厚度、植骨与成骨高度、水平与垂直骨生长有效率、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上前牙区超声骨刀骨皮质切开引导骨再生术中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且效果与Bio-Gide膜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当,但海奥口腔修复膜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牙种植术中种植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同时探究更为客观、精确的成骨生长效果评价方式。方法:种植手术中,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同时于骨量不足区植入人工骨粉,可吸收膜覆于其表面。植骨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后6个月通过临床检查、骨面直接测量、CT二维测量及CT三维容积测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种植术后随访6个月,22枚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牙槽嵴的外形丰满,种植体无动度,未见明显骨吸收,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的应用近期疗效较好。成骨生长效果方面,CT三维容积测量法与其他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CT二维测量结合三维容积测量评价成骨生长效果更客观。对种植区骨量不足,牙种植术结合膜引导骨再生术成骨生长效果良好,可扩大牙种植手术适应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前牙种植中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修复效果与美学评价。方法:选择上前牙种植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修复技术;研究组:70例,采取引导骨再生技术。治疗后对两组Furhauser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评分、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负重6个月的Furhauser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总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负重12个月的Furhauser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总分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种植牙负重12个月的近中、远中种植体骨边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14%,显著高于研究组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种植中运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修复效果,减少种植体骨边缘吸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植入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GrowthFactor,CGF)同期植入种植体其骨整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8.7mm(平均5.8mm)的46例患者,共计58颗种植体,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CGF组):23例(31颗),在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CGF,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Biooss组):23例(27颗),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骨材料Bio-oss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6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以及种植体顶部骨整合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仅有1例缺牙区牙槽嵴顶黏膜有窦道,X线片显示种植体颈部出现骨吸收,去除植体,6个月后重新补种并完成种植义齿修复。1例鼻涕中带血丝,3d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其余种植体愈合良好,均能够行使咀嚼功能,影像学检查种植体顶部新骨形成,且密度均匀,种植体周围骨整合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CGF与植入骨材料可以取得同样的骨增量效果,同时避免因颗粒状骨材料导致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发生,并能减少种植修复的费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燕  陈超 《中国美容医学》2023,(11):139-142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化手术导板引导下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于笔者医院需行上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种植修复(共55个种植体),观察组在数字化手术导板引导下予以种植修复(共62个种植体),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种植体植入位置的偏差,包括颈部与根尖部距离、深度和角度;观察两组术后修复疗效;采用红白美学指数[红色美学指数(Redaestheticindex,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hiteaestheticindex,WES)]评估两组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美学效果,并比较两组修复满意度。结果:60例患者共117个种植体均成功完成种植,修复良好。观察组种植体植入位置偏差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PES、WES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数字化手术导板引导下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可有效提高种植体植入位置的准确性,减少定位误差,保证前牙美学区的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前牙外伤后即刻种植关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牙外伤根折患者25例,共植入牙种植体36枚,其中21例(30颗)行不翻瓣种植,4例(6颗)行翻瓣骨引导再生种植技术,术后1周行临时粘结桥修复,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制作由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型修复体,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挤压塑形。戴用时间为3个月左右,使其逐渐达到类似天然牙的穿龈轮廓和外形,之后采用个性化转移杆技术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精确转移到石膏模型上,制作最终修复体。定期随访1~3年,观察修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情况及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所有种植体美学情况良好,均发生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存留率100%,患者均较满意。结论:前牙外伤后采用即刻种植关学修复,具有治疗周期短、早期恢复美观及功能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TI Straumann等常用口腔牙种植系统治疗牙列缺损的疗效和美学效果.方法:23例牙列缺损患者植入ITIStraumann等常用牙种植体41件,2~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观察术后1~3年种植体骨结合状况、周围软组织与修复体情况、牙龈美学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3例牙列缺损患者41件种植体,术后随访1~3年,种植成功率100%,种植体无松动,牙龈无充血,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周围无X线透视区,外形美观,患者满意.结论:口腔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疗效好,外形美观,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倾斜种植体与角度基台在骨量不足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牙列缺损病例30例,倾斜植入种植体和应用角度基台46颗修复缺失牙,术后随访1~5年,观察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松动度、炎症、美学、满意度等,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例患者不满意牙颈部过突,修复冠重新设计后满意;2颗种植体脱落,其余44颗种植体均获成功,临床成功率近96%。结论:倾斜种植体和角度基台在骨量不足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中应用可靠,值得在不愿植骨患者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使用上颌窦内提升器械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22枚)上颌后牙高度不足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其中窦底提升高度超过3mm(共13枚种植体)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并同期行牙种植体植入术,术后6~10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术后曲面断层片显示上颌窦内提升植骨组(共13枚种植体)窦黏膜提升幅度在3.3~11.2mm(平均提升6.46mm),种植体末端进入窦内长度1.6~7mm(平均3.89mm),1例术后鼻腔有出血,1周后症状消失。1例种植术后4个月失败脱落,脱落后5个月重新补种成功。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骨量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椎间隙减压或配合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3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的改变。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35min(80~24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0mL(30~700mL)。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率(57.18±19.28)%;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曲度明显恢复,有些恢复正常,无植骨块延期融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患者31颗病患前牙,在拔除患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采用愈合基台关闭拔牙创口,水平褥式缝合。种植体植入后3~6个月制作修复体。修复后1、3、6、12个月分别行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观察种植体周围有无阴影,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情况和软组织情况。并使用红色美学分值(PES)和白色美学分值(WES)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修复体进行美学分析。结果:31颗种植体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无松动;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均小于3mm;牙龈无红肿,无牙周袋。PES均值为7.36±1.26,远中龈乳头(1.57±0.36)分值最高,近中龈乳头(1.35±0.52)的分值最低。WES均值为7.46±1.35,牙冠形态1.75±0.32分值最高,牙冠表面质地(1.43±0.69)分值最低。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对该项技术有充分的理解及经验,制定一个系统的评估和治疗方案,前牙即刻种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路跳跃式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跳跃式减压,保留颈5椎体,切除颈4、6椎体的分节段减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节段性前突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130~260min,平均180min;术中失血约300~800ml,平均650ml;术后颈椎X—RAY提示均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6个月植骨融合率93.75%。无植骨块脱m或钛笼下沉、钢板螺钉断裂松脱、脑脊液瘘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JOA评分为(13.6±1.3)、(13.9±1.1)、(14.O±0.8)分(P〈0.05),术后3、6个月平均改善率为56.4%、60.2%、61.5%。节段性前突角度术前(9.38+3.0),术后(16.22+1.9)。(P〈0.05)。结论颈椎前路跳跃式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多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41(22~5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塞,钢板内固定;6~8周感染控制后行诱导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同时更换内固定。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7(24~3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及临床愈合,影像学愈合时间平均为4.5(4~6)个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6(5~8)个月。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一期清创后感染复发,经过再次清创感染控制后二期重建达到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功能量表(LEFS)评分平均为70(59~80)分。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感染复发率低、骨愈合快、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联合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合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受累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神经功能加重及内固定松动、骨笼脱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4±1)分,较术前的(10±2)分明显改善(t =8.143,P=0.000),JOA改善率为4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合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颈椎病近期效果稳定,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22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15例行分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PEEK-cage内植骨椎间融合术。对两种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0~31(18±4.25)个月,两组植骨均融合且无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高度丢失。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满意效果,应根据患者病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NKYLOS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后骨生长情况,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8月,对170例牙列缺损患者采用318枚ANKYLOS种植体植入修复。男74例,共植入133枚种植体;女96例,共植入185枚种植体。年龄23~68岁,平均43.8岁。术后随访摄根尖X线片,了解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结合、颈部牙槽骨吸收以及种植体留存等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6、12、24个月定期随访。318枚种植体中不留存9枚,种植体总留存率为97.17%(309/318);其中术后6个月内脱落3枚,6~12个月脱落4枚,12~24个月脱落2枚,各时间点种植体留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0 3,P=0.492 8)。术后部分患者(6个月4例,12个月31例)种植体颈部周围有新骨形成,术后6、12、24个月骨组织增长量分别为(0.392 7±0.217 4)、(0.633 5±0.202 1)、(0.709 0±0.199 1)mm,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术后6、12、24个月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丧失量分别为(0.392 7±0.217 4)、(0.716 7±0.220 3)和(0.723 2±0.215 4)mm,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KYLOS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后近期周围骨生长情况稳定,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成功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41例,C4~52例,C5~64例,C6~74例;累及3个椎体者4例,均为C5~7。颈椎后凸Cobb角为22°~46°,平均3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60个月,平均30.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神经功能1例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达E级。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0°~5°,平均2.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结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