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5):654-655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肺功能检查中应用睡眠剥夺与水合氯醛配合镇静、催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进行肺功能检查的6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0例(肺功能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并配合短时间睡眠剥夺)和对照组300例(仅仅口服水合氯醛),比较两组患儿的镇静效果以及入睡时间。结果两组2~7个月年龄段患儿的镇静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8个月~2岁、2~4岁年龄段的镇静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65.1%(P<0.05)。两组2~7个月年龄段患儿的入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8个月~2岁、2~4岁年龄段患儿的入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肺功能检查过程中,给予睡眠剥夺配合水合氯醛的镇静、催眠效果较好,可帮助患儿尽快入睡,确保检查顺利、安全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正>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各项检查、治疗需要患儿处于安静状态才能完成。水合氯醛是一种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的药物,且起效快,持续时间长,通常用药后10~20 min患者即可入眠,持续6~8 h,醒后无不适感,不易产生蓄积中毒[1]。因此,水合氯醛保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的镇静催眠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8月该院收治的有过听性脑干反应(简称ABR)或者是有听性稳态反应(简称ASSR)检查的患儿600例作为分析资料进行研究,在做检查前大约30min左右,要对所有的患者给与口服10%水合氯醛0.3~0.5mL/kg,接着在做测听室诱导睡眠,等患儿睡熟后即可以进行ABR或者是ASSR检测。同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做相应的检查前对所有4岁以内的小儿患者按照体重来计算水合氯醛的使用量,然后让患者口服,对4岁以上的小儿患者采取区别于4岁以内小儿患者的方式,对4岁以上的小儿患者使用睡眠剥夺法配合着口服水合氯醛来达到镇静的效果。结果选取的600例小儿患者大多数在30min左右就会很好的入睡,对小儿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镇静效果显著,高达98.2%,其中出现并发症的小儿患者占1.8%。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在小儿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起到了十分显著的镇静作用,是儿科检查中值得推广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5,(8):1090-1091
目的观察婴幼儿应用水合氯醛镇静催眠行CT检查时的制动效果,并对护理配合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CT检查的婴幼儿157例,所有患儿均给予水合氯醛镇静催眠。根据给药方式分为两组,口服给药的75例为口服组,灌肠给药的82例为灌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57例婴幼儿均完成CT检查,口服组优良率为60.0%,灌肠组优良率为61.0%,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103例婴幼儿CT图像质量清晰无伪影,54例有伪影,但不影响判断。口服组不良反应及哭闹发生率为12.0%,6例患儿再次补服,补服率为8.0%;灌肠组哭闹发生率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合氯醛镇静催眠是婴幼儿影像检查制动的一种安全、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应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给药途径,灌肠给药较为安全方便,同时做好检查前中后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3月在我院特检科镇静复苏室的门诊及住院患儿须进行特殊检查,患儿不配合检查,检查当日减少进食及睡眠服用10%水合氯醛的5500例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总结。结果全组5480例无不良反应,8例患儿出现口角发红,5例全身出现红疹,患儿中6例出现口唇发绀,以做肺功能及心脏彩超居多。1例心内膜垫缺损的患儿出现呼吸梗阻。结论婴幼儿服用水合氯醛镇静剂后须进行呼吸、心率、SPO2监测,加强巡视,发现患儿病情变化,迅速启动急救系统,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水合氯醛是儿科和产科常用的镇静剂。儿科多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产科主要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协助降压、镇静、安眠,防止子(疒间)性抽搐。口服或灌肠吸收良好,服用后可使病人很快安静、入睡,醒后亦无不适,为产科医生乐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临床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失败率高的问题开展品管圈活动。从现状出发,寻找问题改善重点,通过原因分析、要因评选、真因验证,确定预约流程不规范、缺乏镇静评估工具、序列顺序不合理为问题真因。对此展开对策拟定,从构建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宣教体系;建立婴幼儿磁共振检查镇静标准;调整婴幼儿磁共振扫描方案3方面改进,使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失败率从29.1%降低为13.6%,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中睡眠剥夺联合10%水合氯醛口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ABR检查的3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日期随机分成单日观察组(150例)和双日对照组(150例)。观察组给予睡眠剥夺联合口服水合氯醛,对照组仅口服水合氯醛。比较两组患儿的镇静效果、用药后的入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ABR检查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镇静有效率(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入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的ABR检查中断率、检查成功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67%)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小儿ABR检查过程中,给予睡眠剥夺联合10%水合氯醛口服的镇静效果较好,可帮助患儿尽快入睡,确保检查顺利、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5,(4):502-503
目的探讨观察开塞露应用于水合氯醛灌肠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需要进行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直接应用水合氯醛进行灌肠镇静,观察组患儿应用水合氯醛进行灌肠镇静前先利用开塞露进行塞肛通便。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镇静灌肠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8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塞露应用于水合氯醛灌肠镇静的临床效果显著,患儿的耐受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齐爽  李龙云  梁枫 《中国妇幼保健》2014,(23):3832-383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喷鼻用于小儿核磁共振检查镇静效果。方法:选择MRI检查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水合氯醛组(A组)和右美托嘧啶组(B组)。A组患儿以10%水合氯醛50~80 mg/kg灌肠,B组以1.5μg/kg右美托咪定喷鼻。监测并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与用药后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观察镇静效果,并进行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后均能完成检查,但B组的镇静效果优于A组且未发生不良反应;A组不能配合给药3例,发生轻度恶心1例。结论:右美托咪定喷鼻用于小儿核磁共振检查镇静时,药物起效快、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林嘉  吴旭萍 《医疗装备》2014,27(11):22-23
目的:比较肺功能检查前水合氯醛不同保留灌肠方法对于幼儿镇静催眠的效果。方法:选取160例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需要做肺功能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选择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将药液分两次缓慢注入,对照组选择常规灌肠法将水合氯醛直接一次注入,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入睡程度,是否顺利完成肺功能检查。结果:实验组应用水合氯醛后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幼儿在肺功能检查前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有利于水合氯醛的吸收,实用性强、操作简便、镇静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镇静护理在应用呼吸机的儿科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应用呼吸机的呼吸衰竭患儿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合理及时用药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镇静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接受检查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接受检查失败率为17.78%(8/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1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应用呼吸机的呼吸衰竭患儿采用镇静护理,疗效较好,患儿更易于接受检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的镇静护理要点。方法采用美国GSI Audera公司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仪,对235例1~4个月的婴儿进行听力诊断,检查过程中婴幼儿处于镇静状态。结果235例测试过程镇静效果良好,顺利完成测试。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保持婴幼儿良好的镇静状态是听力诊断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疼痛和焦虑是各科患儿常见的不良感受。随着诊断及治疗的发展及侵袭性操作的增加,镇静镇痛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儿科各项医疗行为中。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本研究旨在介绍镇静、镇痛技术在儿科临床各个领域的进展,为儿科医护人员提供镇静镇痛相关的信息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查对婴幼儿脐部先天性疾病作出诊断。方法:采用8-12MHZ高频线阵探头,检查时患儿保持安静状态,哭闹时适当应用少量镇静药物,适度充盈膀胱,对患儿脐部,腹腔,盆腔及膀胱周围全面仔细扫查,发现阳性病灶立即冻结图像测量。结果:超声诊断婴幼儿脐部先天性疾病53/56例(诊断率94.64%)。结论:高频超声对婴幼儿脐部先天性疾病诊断效果较好,快速、便捷,无任何副作用,高频超声可作为婴幼儿脐部先天性发育异常、畸形的首先检查的方法,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0%水合氯醛灌肠致新生儿一过性黏液血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水合氯醛灌肠,由于其起效快,副作用小,是新生儿镇静、止惊的常用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新生儿用10%水合氯醛灌肠后的1~3次大便呈黏液便,甚至黏液血便,易被误诊为肠道感染,从而影响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对21例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治疗后的15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本组头部MRI检查19例患儿均有异常改变,CT检查13例异常,均保守治疗。结论:烦躁、偏瘫或肢体无力、面瘫、癫痫是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突出症状;头部MRI或CT的异常征象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通过对21例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的随访、辅助检查、病史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1例患儿多发生在9至11月份,平均年龄(17.1±3.96)个月,惊厥多发生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后(1.95±1.02)天,其中13例(61.90%)出现2次以上惊厥,18例随诊6-12个月,无惊厥发生。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多发生在1-2岁幼儿,冬秋季多发,大部分患儿出现2次以上惊厥,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途径给药水合氯醛在小儿口腔颌面部损伤术前的镇静效果。方法:对36例3~5岁无法有效配合处置的患儿分为两组,采取10%水合氯醛口服和10%水合氯醛灌肠而后进行颌面部清创缝合。结果:口服组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有4例,灌肠组0例。灌肠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口服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效果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维持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传统行为管理无效的小儿在口腔颌面部损伤处置前采用水合氯醛镇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灌肠比口服起效速度更快,更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且很多手足口病患儿会在患病的过程中合并病毒性脑炎。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较多采用降颅压、消炎及抗病毒等方法[1]。本文对我院儿科近年来收治的46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