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氧康在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舒氧康在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手术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6例行单肺通气肺叶切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舒氧康,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使用舒氧康,分别于单肺通气后1,10, 20,30 min抽取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对比各时间段PaO2、SpO2、pH。结果对比20,30min时PaO2,SpO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氧康在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手术合理应用,能显著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老年患者单肺通气耐受力,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喷射通气治疗胸腔手术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开胸手术术中单肺通气患者中发生低氧血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常规置入支气管双腔管,使用电子支气管镜行支气管双腔管定位。手术中术侧肺开放,非术侧肺采用低潮气量(6 mL/kg)加呼气末正压PEEP(6 cmH_2O)行容量控制机械通气。对术中发生低氧血症(SpO_2≤92%)的患者给予术侧肺高频喷射通气治疗,若无改善则施行间断双肺通气。高频喷射通气频率280次/min,吸呼比1∶4或1∶5。检测高频通气前、高频喷射通气后15 min和实施双肺通气后15 min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回顾胸腔手术实施单肺通气患者共计374例,其中42例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1.2%。42例低氧血症患者全部接受术侧肺高频喷射通气治疗,其中30例(71.4%)治疗有效,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P﹤0.05);12例效果欠佳,实施间断双肺通气完成手术。结论:术侧高频喷射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可在临床上选择性应用,但对高频喷射通气的通气方式、频率、吸呼比、通气量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辅助非通气侧肺通气在胸科单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单肺隔离技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提供一种新的通气模式.方法选择实施开胸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30例,A组(常规单肺通气组):术中非通气侧肺(患肺)与大气相通,B组(常规单肺通气+非通气侧肺辅助高频通气):非通气侧肺与高频喷射通气机相连,使用HFJV模式(频率60次/min、气道压力0.5kg/cm2)辅助通气.分别记录术前双肺通气后10 min(T1)、单肺通气后15 min(T2)、单肺通气后35 min(T3)、单肺通气后60 min(T4),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5)各时间点的HR、SpO2、MAP、Ppeak值、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通过血气分析结果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 DO2)、计算肺内分流(Qs/Qt),同时观察2组肺萎陷分级.结果与A组相比,B组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升高,肺内分流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T5时间点相比,2组患者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 更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叶切除手术时施行单肺通气对血气的影响.方法:50例术前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减退的肺癌患者、肺大泡患者随机分A、B两组,每组25例.A组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行单肺通气.B组用单腔气管导管,术中行双肺通气.全组于麻醉前、术中和术毕分别作血气分析.结果:全组术中的血气分析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在同一时刻的血气分析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肺叶切除手术时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对术前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减退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内麻醉时,输入高氧液对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和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选择食管中段癌根治手术20例,随机分为两组,N组(对照组)10例单肺通气时输入平衡液;O组(高氧液组)10例单肺通气时输入高氧平衡液。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DLV)30min、单肺通气(OLV)30min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Qs/Qt等。结果OLV时O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高于N组(P<0.01),O组动脉血氧含量(CaO2)显著高于N组(P<0.05)。OLV时,Qs/Qt较DLV时显著增加(N组P<0.01;O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可以明显升高SaO2和CaO2,高氧液对Qs/Qt的影响不明显。单肺通气时输注高氧液可能对低氧血症有利。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9):1286-1289
目的:研究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异丙酚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脑氧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的92例患者并分为七氟醚组和对照组,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30分钟(T2)、单肺通气后60分钟(T3)时,测定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症反应指标;手术切除后,采集肺脏组织并测定炎症反应信号分子、缺氧损伤分子的表达量。结果:两组患者T1时CjvO2、ajdDCO2的水平以及血清中ICAM-1、IL-1β、TNF-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七氟醚组患者T2、T3时CjvO2的水平以及血清中ICAM-1、IL-1β、TNF-α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ajdDCO2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切除后,七氟醚组患者肺脏组织中TLR4、NF-kB、AQP-4、p38MAPK、HO-1、GLUT-1、HIF-1α、CHO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异丙酚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脑氧代谢具有改善作用、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尧永华  邬子林 《河北医学》2006,12(8):733-735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持续气道正压(CPAP)系统,对单肺通气下开胸病人的无通气肺施加持续气道正压,观察无通气肺接受持续气道正压时对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在单肺通气下开胸手术病人2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各10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P=0.3kPa)。于仰卧双肺通气30m in、仰卧单肺通气30m in、侧卧单肺通气30m in、60m in、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分别采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结果:单肺通气后,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明显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CPAP对化疗后单肺通气时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一种新的持续气道正压 (CPAP)系统,对肺癌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时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 22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 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和 CPAP组 (B组 ),每组各 11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 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 CPAP( P= 0.2 kPa),仰卧双肺通气 20 min, 仰卧单肺通气 20 min,侧卧单肺通气 30 min, 60 min,于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 ,分别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 (Qs/ Qt).[结果] 于单肺通气后 30 min和 60 min时 ,B组氧合明显高于 A组 (P < 0.01), B组分流率 (Qs/ Qt)明显低于 A组 (P < 0.05).[结论] 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期间 , 非通气侧持续 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 ,减少肺内分流 ,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肺或双肺通气对人工气胸下行胸腹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率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筛选2015年1-12月我院胸外科60例人工气胸下行胸腹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n =30,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8~73(60±13)岁,体质量48 ~ 73 kg]和双肺通气组[T组,n=30,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4 ~74(58±16)岁,体质量50~71 kg].2组均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在术前(T1),人工气胸20(T2)、40(T3)、60 min(T4)及术毕(T5)采集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 fraction,Qs/Qt)及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监测、对比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肺萎陷质量.结果 人工气胸期间(T2~T4):2组Qs/Qt较T1时明显增高(P<0.05),PaO2/FiO2较T1明显降低(P<0.05),PaCO2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T2~T4时T组Qs/Qt[(27.5±8.2)%、(28.9±7.8)%、(26.6±6.4)%]较O组[(33.8±7.5)%、(39.4±8.6)%、(36.1±7.1)%]明显降低(P<0.05),PaO2、PaO2/FiO2[(202±53)、(215±46)、(223±47) mmHg]较O组[(161 ±40)、(149±54)、(157±39) mmHg]升高(P<0.05),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肺萎陷质量较T组好(P<0.05).结论 双肺通气较单肺通气对人工气胸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影响较小,氧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术中肺保护策略对行肺切除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名择期行肺叶或全肺切除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肺保护策略:单肺通气潮气量为5~6 mL/kg(预测体重,PBW),吸入氧浓度0.4~0.7,术中输液补足出血量并以2.0~3.0mL/kg·h(实测体重,MBW)维持.对照组的通气和输液不予限定.测定术前和术后第1、3、5日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呼气峰流速(PEF),及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氧合指数(01).结果 肺保护策略干预的患者术后FEV1.0(P=0.002),PEF(P=0.004)和OI(P=0.005)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术中肺保护策略可以改善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和氧合指数,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王振华  马赞双 《河北医学》2006,12(10):1030-1031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单肺通气(OLV)非通气侧持续气流吹氧对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24例ASAⅠ~Ⅱ级择期需单肺通气的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成Ⅰ组(对照组N=12例)Ⅱ组(观察组N=12例)。两组术中连续监测ECG、HR、SPO2、MAP、PETCO2。并分别与麻醉前(T1)、麻醉后开胸前(T2)、开胸OLV后30m in(T3)、OLV后60m in(T4)、关胸双肺通气(TLV)30m in(T5)测定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病人麻醉侧卧位后肺内分流率显著增加(P<0.01)。OLV后30m in和60m in肺内分流率进一步增加,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持续气流吹氧可减少肺内分流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开胸手术前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体位对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ASAⅡ~Ⅲ级,于开胸前仰卧位双肺通气30min(T1组,n=20)、仰卧位单肺通气30min(T2组,n=20)、侧卧位单肺通气30min(T3组,n=20),分别进行动脉血气分析、静脉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与T1组比较,T2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静脉血氧含量(CvO2)均明显下降,Qs/Qt明显升高(P<0.05或P<0.01),T3组PaO2、SaO2明显下降,Qs/Qt明显升高(P<0.05或P<0.01),PvO2、SvO2、CaO2和CvO2无明显变化。与T2组比较,T3组PaO2、PvO2、SaO2、SvO2和CvO2明显升高,Qs/Qt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侧卧位单肺通气时血液氧合明显优于仰卧位单肺通气。应尽量减少仰卧位时单肺通气的时间,或避免仰卧位时应用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单肺通气(OLV)行胸科微创手术中非通气侧肺高频喷射通气(HFJV)的作用.方法 达芬奇机器人胸腺瘤切除术患者30例、电视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40例,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全麻快速诱导后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A组左肺单肺通气后右肺行高频喷射通气(HFJV),HFJV频率60次/min,驱动压0.5kg/cm2;B组行左肺单肺通气.分别于OLV前(T1)及OLV后10min(T2)、30min(T3)、60min(T4)、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10min(T5)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Qs/Qt),同时监测气道压力并计算肺顺应性(Cdyn).结果 与T1时比较,T2 -T4时两组PaO2均下降,Qs/Qt、气道峰压(Pmax)升高、肺顺应性下降(P<0.05);与B组比较,A组T2-T4时PaO2高于B组、Qs/Qt低于B组(P<0.05),气道峰压(Pmax)、肺顺应性较B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频喷射通气辅助单肺通气可使胸腺瘤微创手术患者降低肺内分流,维持较好的PaO2.  相似文献   

14.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是胸科手术中常用的通气方法。OLV在胸科手术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此种方式会增加术中肺损伤的发生风险,术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术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单肺通气期间的肺保护作用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讨论了术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单肺通气期间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娜  胡丙传  刘碧灵 《吉林医学》2022,(8):2090-209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肺复张策略等对肺叶切除患者氧合功能和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在肺叶切除患者手术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选择行肺叶切除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和常规肺通气组(C组)各30例,比较两组炎性因子及脑氧供需指标变化。结果: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比术前(T0)增高,但C组比P组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中动脉血乳酸(aLac)、颈静脉血(jvLac)明显提高,而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血氧含量(CjvO2)明显降低,而C组各指标变化较P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肺叶切除患者能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保证脑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孙颖  冯艺  杨拔贤 《中国医刊》2004,39(6):25-27
目的通过观察在全麻开胸单肺通气(OLV)2小时后,给予胸段硬膜外0.5%罗哌卡因阻滞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20例ASAI~II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均以静脉异丙酚维持麻醉,单肺通气120分钟后随机分为:静脉丙泊酚(异丙酚)组和静脉异丙酚加硬膜外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使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4~55.两组分别于清醒状态(Base)、OLV60、120分钟,OLV135、150、180分钟(即硬膜外给药后15、30、60分钟)及恢复双肺通气30分钟(Da30分钟)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GPE组硬膜外给药后与给药前相比肺内分流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PE组动脉氧分压(PaO2)在硬膜外给药后30分钟(239±60mmHg)及60分钟(275±45mmHg)高于给药前OLV120分钟(170±75mmHg)(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分流率、PaO2及循环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肺通气过程中给予硬膜外阻滞不会增加肺内分流率和降低PaO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氧饱和度(SaO2)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方法:选择22例湿肺肺叶切除患儿,随机分为单、双肺通气两组,分别测定麻醉前、手术后60min、吸痰时、拔管前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术二氧化碳分压。结果:单肺通气与双肺通气SaO2比较,均高于1组,而PETCo2Ⅱ组均低于1组。结论:在小儿湿肺手术中,应首先选用双肺选气,以维持围术期的正常生理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单肺通气时急性m液稀释对动脉血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肺叶切除手术需要单肺通气患者40例,肺功能正常组和COPD组各20例.手术开始前完成试验.麻醉诱导后置入双腔气管导管.先单肺通气15 min,立即采动、静脉血作血气分析.放置食管超声探头,测心排出量.双肺通气15 min.两组患者在双肺通气同时静脉输注6%的羟乙基淀粉500 mL.单肺通气15 min.立即采动、静脉血作血气分析和测心排出量.结果 肺功能正常组和COPD组患者急性血液稀释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P均<0.05).COPD组患者PaO2均明显低于肺功能正常组,且急性轻度等容稀释导致该组患者的PaO2比稀释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心排出量、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PaCO2及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COPD患者,单肺通气时急性轻度等容稀释可导致COPD患者的PaO2明显下降,急性等容稀释并不是一种安全的替代输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吸呼比1∶1对老年患者呼吸动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老年开胸患者分成两组,实施容量控制单肺通气吸呼比为1∶1(A组)和1∶2(B组),分别在双肺通气后15 min,单肺通气后30 min及60 min,恢复双肺通气后15 min,记录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和呼吸参数。结果:与B组相比,单肺通气期间A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cm H2O)的标准差明显偏低(P0.01);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偏低(P0.01);而单肺通气期间的动脉氧分压PaO2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1∶1吸呼比与1∶2相比能降低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改善动态顺应性和肺泡通气效率,但不能实质改善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吸呼比1:1(I:E=1:1)对侧卧位单肺通气患者肺顺应性和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年龄20-65周岁,ASAI-II级,全麻机械通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3),对照组(C组,I:E=1:2)和实验组(E组,I:E=1:1).机械通气期间在单肺通气后开始调整吸呼比.取平卧双肺通气后15min(t0)、侧卧单肺通气后30min(t1)、60min(t2)三个时间点,检测动脉血气并记录呼吸参数,计算肺顺应性及肺内分流率.结果 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及肺内分流率与t0相比,均在t1、t2时明显增加(P<0.001);而动脉氧合、肺顺应性均有所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E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明显降低(P<0.001),肺顺应性提高(P<0.001),肺内分流减少(P=0.021),动脉血氧分压(P=0.034)和血氧饱和度(P=0.03)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侧卧位单肺通气期间,采用I:E=1:1较I:E=1:2,有利于降低气道峰压及气道平台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减少肺内分流,相对改善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