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振芳  陆维玮 《山东化工》1998,(4):13-14,16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气固固循环流化床密相床层的压力脉动。压力脉动的情况表明:细颗粒的循环及循环量对粗颗粒的流体力学行为有很大影响。气速越低,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不同搅拌速度、床层高度下床层压降与表观气速间的关系,研究了水平桨气固搅拌流化床的流化特性。实验表明,搅拌增强了气固接触,明显改善了流化床的流化质量。对不同气速、不同搅拌速度下气固流化床的干燥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搅拌能加快流化床的传热速率,提高干燥速度。  相似文献   

3.
在直径70mm的流化床中,采用FCC、空心玻璃珠、细沙等A类和B类颗粒,在0 ̄10Hz的频率范围内,测定了气固脉冲流化床的流体力学特性。采用时间继电器改变脉冲气流的频率和脉宽周期比,利用微压传感器记录床层压力变化,研究了瞬时床层压力、平均床层压力,最大床层压降、起始流化速度、床层高度等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并对脉冲流化床中的气泡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脉冲流化床中气泡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有  相似文献   

4.
在内径3~20 mm的4个气-固微型流化床中,分别考察了A类和B类两种类型颗粒的流化特性,同时研究了床几何结构、操作条件、物相性质等各因素对其最小流化速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气-固微型流化床中的床层压降特性与颗粒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的流动状态下两种类型颗粒的流动特性存在显著地差异.在固定床阶段,与B类颗粒相比,A类颗粒与...  相似文献   

5.
在一喷动流化床(直径 50 mm)实验台上采用 0.63~1.60 mm的神府原煤颗粒,在连续进料的情况下进行了最小喷动流化速度以及固定流化气、改变喷动气和固定喷动气、改变流化气的床层压降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小喷动流化速度可以参考鼓泡流化床的临界流化速度的计算方法;床层压降变化证实,喷动流化床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振动流化床流体力学的研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结果尚存在着分歧,在此情况下,本文在内径为148mm的振动流化床下,研究Geldar‘sA,B,C类物料起始流化时的床层压降,分别研究了颗粒物性与振动特性对床压降的影响,并且根据上述因素的影响,关联了起始流化时床层压降的计算式,并与画外学者的关联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喷动-流化床床层压降及其最优化操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为0.139m的有机玻璃床内,以空气为流化介质,分别对两类河砂作了喷动流化的不同操作──固定喷动气流量Q_s(喷嘴内径0.019m)、调节环形区流化气流量Q_F和固定Q_F调节Q_s的操作,通过对床层压降变化的探讨.提出喷动-流化床的最优化操作。  相似文献   

8.
喷动-流化床床层压降及其最优化操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为0.139m的有机玻璃床内,以空气为流化介质,分别对两类河砂作了喷动流化的不同操作──固定喷动气流量Q_s(喷嘴内径0.019m)、调节环形区流化气流量Q_F和固定Q_F调节Q_s的操作,通过对床层压降变化的探讨.提出喷动-流化床的最优化操作。  相似文献   

9.
为强化气相换热,将流化床换热防垢节能技术和气相换热过程相结合,设计并构建了一套气-固循环流化床换热装置.以空气和玻璃珠颗粒作为工质,利用热电阻和差压传感器,系统地考察了颗粒加入量、空气流量和热通量等操作参数对于其传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玻璃珠颗粒的加入可以明显地强化气相的传热.实验范围内,最大的传热增强因子...  相似文献   

10.
搅拌流化床流化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搅拌流化床中搅拌桨型式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流化特性影响规律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 ,发现对于任意搅拌桨 ,较低搅拌速度下即可消除沟流 ,对于消除节涌不同搅拌桨效果不同 ,其中多层平桨、内外单螺带搅拌桨和框式搅拌桨效果较好 ,对于 B类和 D类颗粒仍有一较宽的均一流化区。搅拌功率随通气速率升高而下降 ,在高气速下趋于稳定 ,功率及流化特性随气速变化曲线都可分为几段 ,且它们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汽-液-固三相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中的压降和颗粒分布特性,设计并构建了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系统。利用压力传感器、CCD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研究了液体循环流量、热通量、颗粒加入量等参数对于加热管束中压降和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体循环流量和颗粒加入量的增加,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明显降低,管束压降变大;随着热通量的增大,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降低,管束压降呈现波动状态,但管束压降值始终小于加热功率为0时的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尺度排列熵算法对气-固流化床内4种流型的压力脉动信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型由于其动力学特性不同,导致压力脉动信号的多尺度排列熵值存在差异——4种流花形态的排列熵值都是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固定床在大尺度上熵值最大,气力输送床在小尺度上熵值最大,鼓泡流化床在所有尺度上熵值最小;此外,多尺度排列熵值变化速率特征是流型辨识的新指示器。  相似文献   

13.
针对368mm×368mm的方形流化床,采用FCC颗粒,利用光纤探头,通过对不同采集频率、采集时间下所获得的压力梯度、局部颗粒浓度和局部颗粒速度的波动特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相同采集时间(t=13.2s)和相同表观气速下,采集频率(10~50kHz)对局部颗粒浓度和速度的测试结果无直接影响;而相同采集频率(50kHz)和相同表观气速下,采集时间为13.2s时显示数据最光滑。  相似文献   

14.
三种复杂性测度在气固流化床压力脉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将三种复杂性测度-复杂性C2,涨落复杂性Cf,算法复杂性C(n)-同时应用于气固流化床压力脉动信号的分析之中,研究了不同表现气速,颗粒体系以及静床高等操作条件三种复杂性测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气固两相不同的表征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复杂性测度均能敏感地指示出流型的变化,并且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三种复杂性测度将气固两相分开表征的能力,为研究气固两相内在动力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操作条件对双循环回路变径提升管压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生产清洁汽油组分的催化裂化新工艺,建立了具有双循环回路的变径提升管冷模实验装置. 提升管由下部具有较小床径、较高气速的气力输送区和上部具有较大床径、较低气速的快速流化区组成,循环物料可在提升管的下部和中部分别加入,形成主、副两个循环回路. 分析了系统主、副循环回路的压力平衡关系,研究了操作条件对提升管压降的影响. 结果发现,主、副循环回路的提升管压降均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降低;增加2个循环回路中任意一个固体循环速率时,将使另一循环回路的固体循环速率降低,但总固体循环速率和2个循环回路的提升管压降均升高. 2个循环回路相互影响并保持各自的压力平衡,在固体循环速率控制阀处,只有循环管端压力大于提升管端压力才能维持系统正常操作. 增加系统藏料量、循环管直径、副循环供料床高度和直径均有利于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操作.  相似文献   

16.
Deterministic chaos theory offers useful quantitative tools to characterize the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 of a fluidized bed and the developed complexity theory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evaluate finite sequences. In this paper,the non-linear,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the pressure flutuation signals in a reactor was discussed by chaos parameters and complexity measures.Coherent results were achieved by our multi-scale analysis,which further exposed the behavior in a gas-solid two-phas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对快速流化床内轴向动态压力进行了测量,分别通过标准偏差、功率谱以及多尺度小波分析研究了流化床内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压力脉动的强度沿轴向由下至上逐渐衰减,且在循环速率较高时,底部压力脉动标准偏差与顶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转折;压力信号的主频随着颗粒质量流率的增加,其所对应的峰值(即脉动强度)有所增加,而主频的频率逐渐降低。通过压力脉动的小波多尺度分析表明:流化床内压力脉动中,小尺度信号主要体现在由于气体与颗粒的湍动、颗粒碰撞、颗粒团聚物的形成与破裂等高频部分的信号;中尺度信号主要捕获来自于不稳定进料所引起的较大的压力脉动;大尺度信号与床层的宏观稳定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动态信号的微观分析可以深入认识气固两相流的瞬态参数特性以及气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气—固流化床中颗粒碰撞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床中物体表现与碰撞颗粒流之间的动量衡算,疳颗粒流动量通量颗粒的碰撞压力相关联,建立了流化床中颗粒碰撞压力的理论模型。计算表明,在浓相鼓泡区,颗粒的向上碰撞压颗粒密度及操作气速度加而迅速增加。理论计算与实测结合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气固流化床固体浓度分布的冷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0.284 m、高6.0 m的气固流化床冷模装置中进行了气固流化实验,采用PC6 D型颗粒浓度测试仪检测固体浓度. 分别采用枝条型(开孔率a=5‰和2.5‰)和环形(a=5‰)气体分布器,以直径154~180 mm、密度2550 kg/m3的砂子为颗粒,在静床高H0=0.6~1.5 m、表观气速u=0.3~0.6 m/s的情况下,考察了时均固体浓度1-e在空间的分布. 结果表明,增加u使密相区的1-e减小,分布器形状对1-e影响不大. 采用较低a的分布器时1-e的变化较大,且其值均较低. H0=0.6 m, 轴向位置H=0.4 m, u=0.3 m/s, 径向位置r=0~0.142 m时,1-e由0.410上升到0.494;H0=0.6 m, H=0.4~0.95 m, u=0.3 m/s, r=0时,1-e从0.410减小到0;H0=1.5 m, H=0.4~1.3 m, u=0.3 m/s, r=0时,1-e从0.397先下降到0.372,再上升到0.424,最后下降到0.3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