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74例,其中急性白血病的M_3型30例,完全缓解者27例,部分缓解者3例,总有效率100%。M_4型似有一定疗效。其它类型用药后病情稳定,但不能完全缓解。维甲酸对慢性白血病亦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物酶染色是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型的重要细胞化学方法。其染色方法有 Washburn法、改良 Pereira法等。我科采用碘化钾 -亚甲蓝 -过氧化物酶染色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 1 0 3例白血病患者涂片进行了 Giemsa复染 ,并对是否用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与白血病的关系--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与白血病的关系。方法:对19例银屑病合并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骨髓染色体和14例初治的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银屑病患白血病者中13例(13/19)有服用乙双吗啉或乙亚胺历史,其余为未经乙双吗啉和其他治疗者。银屑病患白血病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染色体结果与原发性白血病改变相类似。5例(5/14)未经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超二倍体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银屑病易患白血病的病因除了与药物有关,体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胎胸腺LAK细胞及IL—2治疗急性白血病25例,疗效显著,与对照组比较P<0.01,证明胎胸腺LA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且安全简便,可做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4例以特殊症状首发的白血病误诊分析,提示当临床上遇到诊治有疑问的病人伴有血常规异常时,应注意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以排除白血病。  相似文献   

6.
应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阻抗法对34例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 ATP 释放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 ATP 释放明显低于正常。提示白血病患者不仅有血小板投量减少,亦存在其聚集及释放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嵌合型溶瘤腺病毒(CRAd)SG235的抗白血病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原代白血病细胞CD46的表达和SG235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的感染率,MTT法研究SG235对Kasumi-1细胞的生长抑制,Annexin-V/PI染色和TUNEL法观察SG235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CRAd对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表达CD46.用50病毒感染复数(MOI)的SG235-EGFP感染Mutz-1、Kasumi-1、K562、HL60、Molt-4、RPMI8226、L428、Jurkat细胞,感染率分别为45.1%、35.7%、54.2%、37.0%、30.1%、67.1%、17.2%、33.1%.SG235对Kasumi-1细胞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作用24 h和48 h IC50值分别为79.0 MOI、38.4 MOI.SG235能诱导多种白血病细胞株凋亡,而且呈剂量依赖性;并能抑制Kasumi-1细胞磷酸化Akt活性.结论:嵌合型溶瘤腺病毒SG235能有效地感染白血病细胞,并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4(IL-24)增强溶瘤腺病毒(CRAd)ZD55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ZD55对白血病细胞株Mutz-1的感染率;分别用ZD55、ZD55-IL-24和携带IL-24的非增殖型腺病毒(Ad-IL-24)处理白血病细胞(实验组),对照组为PBS.Western blot检测CRAd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检测Mutz-1白血病荷瘤模型经CRAd治疗后肿瘤病理组织CD31和VEGF表达.结果:用10、100病毒感染复数(MOI)的ZD55感染白血病细胞48 h,感染率分别为5.1%和42.3%.ZD55-IL-24使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而Ad-IL-24感染后未能使VEGF明显下调.ZD55对VEGF蛋白表达有轻度抑制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IL-24有轻度抑制血管新生作用,ZD55治疗组有明显的抑制血管新生作用,而ZD55-IL-24治疗组血管新生几乎消失.结论:IL-24通过抑制VEGF表达和血管新生增强ZD55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的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就1989~1997年间在我院住院的126例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患者1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_1型9例,L_2型12例,L_3型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124例,M_219例,M_310例,M_49例,M_57例,M_62例,M_7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2 0 0 0年 1~ 6月共收治 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 ,现回顾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的血象、骨髓细胞学及骨髓组织学特征等均符合 1 986年天津白血病治疗研讨会标准 [1]。其中男 5例 ,女 1例。中位年龄 3 9( 2 1~ 66)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4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 2 1 3 ( 1 1 4~ 3 84)× 1 0 9/L,外周血幼稚细胞54 %~ 84% ,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粘滞综合征表现。2 方 法  6例患者在化疗前均采用羟基脲 4.0~ 6.0 g/d,分 2~ 3次服用 ,连续 3~ 5d,同时加用别嘌呤醇 0 .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亲脂性叶酸拮抗剂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苄胺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并研究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邻甲苯胺为原料设计并合成喹唑啉类化合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和磺酰罗丹明B法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该类化合物对L1210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已测定的部分化合物的药理结果中化合物D1、D3、D5和D6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化合物D1~5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化合物D1~6对人HL60白血病细胞和人胃癌BGC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该喹唑啉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金灯笼生物总碱对抗白血病细咆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金灯笼生物总碱对小鼠S-180瘤细胞DNA 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P<0.001),同时对骨髓细胞亦具有抑制作用(P<0.05)。从而提示,金灯笼在白血病治疗上的疗效,可能是通过对白血病细胞DNA 合成的抑制作用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T)联合化疗缓解成人高危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含T药物治疗方案联合化疗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29例,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例、混合型白血病3例,选择治疗前条件类同、应用常规化疗方案的配对病例作为对照。实验组给予T+A、V+T+P/V+T+L+P、T+A+V+P(A:阿糖胞苷、V:长春新碱、P:强的松、L:左旋门冬酰胺酶)等联合化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联合化疗。结果 实验组ANLL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vs 44.44%,P=0.031)。实验组的骨髓抑制重于对照组,化疗后白细胞平均最低值、红细胞平均输注量和感染发生率在两组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33、0.049和0.012)。结论 含吡柔比星的药物治疗联合化疗较常规药物联合化疗治疗ANLL有更好的效果,但骨髓抑制明显,感染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1950至1983年间山东省人民医院儿科共收治白血病223例,有12例绿色瘤,占粒细胞白血病17%。年龄均在12岁以下,男性10例,女性2例。5例进行了尸检。1例应用COAP方案得到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5.
周健强  雷伟 《海南医学》2008,19(8):153-15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骨髓中有大量异常早幼粒细胞积聚并伴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白血病类型,在FAB分型中属M3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3),以具有t(15;17)染色体易位的细胞遗传学标志为特征。APL是临床上第一个应用诱导分化和针对肿瘤特异性标志分子进行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的人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P53表达水平及其与化疗耐受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结果P53蛋白阴性者骨髓缓解率高于阳性者(P〈0.05)。5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53蛋白阳性率为37.2%,不存在细胞类型不同的差别(P〉0.05)。P53蛋白表达不同与化疗耐受有影响。结论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P53蛋白阳性率很低,检测P53蛋白可以帮助判断白血病患者对化疗的敏感程度,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LRP、MRP、P-gp和CD34表达与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LRP、MRP、P-gp和CD34表达与多药耐药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7例白血病患者的LRP、MRP、P-gp和CD34表达的表达。结果:P-gp阳性表达在缓解组与耐药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缓解组与耐药组间LRP、MRP、CD34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p可作为白血病预测耐药的因素,LRP、MRP、CD34均不能单独作为白血病预测耐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血浆 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 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依据白血病诊疗标准分为初诊组、持续缓解组、复发组 ,采用胶体金方法分别测定其血浆 D-二聚体含量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初诊组与其化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 :1初诊组、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 P<0 .0 1 ) ;持续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2初诊组化疗前明显高于化疗完全缓解后 ( P<0 .0 1 )。结论 :1急性白血病患儿在初诊、复发时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完全缓解时降为正常 ,说明急性白血病初诊、复发时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激活 ,有继发纤溶亢进 ,随着化疗 ,完全缓解后继发纤溶亢进解除。 2急性白血病 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状态密切相关 ,可以预测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1995年4月至1998年10月,我们根据孙一民主任医师多年来用鲜中药治疗白血病的经验,遵循中医甘寒养阴理论,经反复筛选验证,研制成以大剂量鲜中药组成的鲜汁饮,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系门诊及住院病人,经临床周围血象及骨髓象检查确诊,符合1987年全国血液病防治协会制定的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阴虚内热型白血病辨证标准。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4例。治疗前骨髓增生低下1例,增生活跃6例,明显活跃9例,极度活跃…  相似文献   

20.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 8例 ,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7例 ,AML5例 ,ALL 3例 ,霍奇金病 ( HD) 2例和 CGL 1例。预处理方案 :异基因者采用 BU/CY2 (马利兰 +环磷酰胺 )或其改良方案 ,自体移植者采用 MAC(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 )、CBV(环磷酰胺 +卡氮芥 +足叶乙甙 )或 BEAC( CBV+阿糖胞苷 )方案。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序贯定期化疗 ,部分淋巴瘤患者移植后行补救性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移植相关病死率 4.3% ( 1 /2 3例 )。中位随访时间 32 ( 6~ 70 )个月 ,复发 4例 ,1 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难治性淋巴瘤移植后补救性治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