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身高及全臂长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探头传感器的自动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测定30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身高、全臂长,分析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身高及全臂长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身高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0.402,P<0.001;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全臂长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04,P<0.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1=4.9796X+151.93;Y2=1.1724X+48.1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全臂长及身高之间的数值关系,将为实现三部脉象传感器的自动定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3.
浅论"寸口诊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为中医诊断主要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脉诊,为提高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保证中医诊断切脉的准确性,对关口诊法的产生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的由来,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有关文献总结,以及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收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初步澄清了脉诊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指导学生研究中医诊断脉诊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5.
"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此有特征性描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形成原理体现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籍中之“尺”字不易翻译亦不易理解。笔者以《灵枢·论疾诊尺》为始对《内经》中出现之“尺”字逐一试作研究。汉文字典、辞典均说“尺”字有长度量义,与前臂长短有关。中医人士皆知《内经》无“寸关尺”三部脉名  相似文献   

7.
寸口脉诊分寸、关、尺三部,以侯全身疾病,始于何时?历代医家看法不一,至今尚未定论。一说始于《内经》,如张景岳、马莳、南京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姜春华、何爱华等.其根据是《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尺内两旁,……足中事也。”一段经文,认为该文是寸口脉诊分寸关尺三部,分别配属脏府组织,以候全身疾病的最早记载;一说始于《难经》,如杨上善、王冰、于天星等。其根据是《难经·二难》具体叙述了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划分,认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客观准确的脉象信息是中医脉诊判断病理的重要依据,三部脉诊仪寸关尺精准定位为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提供了保障。方法 依据中医“三部九候”理论,本文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寸关尺三部智能定位的方法。为实现寸口三部脉的脉搏信号准确采集,采用六个步进电机以及丝杠导轨搭建了脉诊仪的三部定位机构,实现脉搏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运动;使用摄像头实现腕部图像的获取,基于机器视觉算法实现寸关尺三部位置坐标的计算。结果 基于OpenCV机器视觉库对腕部图像进行预处理后,进行皮肤分割、多边形轮廓拟合和角点检测等操作,根据中医脉诊理论和桡动脉解剖知识,识别出寸关尺三部的准确位置。最后基于RS485通信技术驱动控制水平运动的步进电机,将脉搏传感器移动到寸关尺对应的位置,实现寸关尺三部的智能定位。结论 本研究可为脉诊三部自动定位研究提供参考,为智能脉诊仪的使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7-37
尺肤针属“微针”范畴。人体上肢腕关节至肘关节段 ,为 12骨度寸 ,古称作“一尺之肤”。临床发现 ,上肢前臂肌表对于全身各部 ,包括内脏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对应性反应。该疗法是在上肢前臂肌肤上划区、线定位取穴 ,并运用针、艾、罐、膏贴及拿、按、刮、擦、气功、电、磁、  相似文献   

10.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临诊必先诊脉识病,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积累了一定的诊脉经验。但临床发现,寸关尺三部对病位的确定尚有不足之处。即不能包含身体全部,查阅所学脉书或脉论中。均以寸关尺三部诊脉识病。偶有提及鱼际脉者,亦未见详论。寸上脉及尺下脉,是寸口脉的上下延伸,为笔者临诊时发现。经临床反复验证比较,  相似文献   

11.
五行脉法是《黄帝内经》的核心脉法之一。传承甚少,笔者根据经文、历代医家的相关记载,还原了该脉法。该脉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五行脉法由3个部分组成:①按脉象分五行。木脉弦,火脉钩,土脉代(即和+柔),金脉毛,水脉营。②按部位分五行。左寸为火位,左关为木位,左尺为水位;右寸为金位,右关为土位,右尺为肾及命门火位。③按浅深之层,即皮脉肉筋骨五层分五行。五行脉法诊查内容:①从五层分析五藏之气血是否正常,分析致病的脏腑。②诊查每一部位的五层(五行)状态,分析病位。  相似文献   

12.
同是一个心脏跳动为什么寸关尺三部脉的波形会各异?脉搏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都是中医学中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西医与中医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以解剖实践为依据,而后者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由于两种理论对人体循环系统的理解差异,笔者用中医脉诊仪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以振动理论来解释上述问题。为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及中医脉诊仪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崭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刺脾肾合穴与郄穴前后脾虚证脉图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寸、关、尺分候脏腑这一脉学研究者争论的观点,观察了脾虚证病人刺激脾经、肾经合穴与郄穴前后脉图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脉图参数变化值在刺激脾经穴位与刺激肾经穴位之间绝大多数无显著性差异,部分有显著性差异的变化出现的脉部分散,并未集中在脾、明两组相对应的右关和左右尺脉。实验结论与右关候脾、左右尺脉候肾的观点未能吻合。  相似文献   

14.
三部脉象同步检测与单部脉象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探头压力式传感器同步检测三部脉象和单探头压力式传感器检测单部脉象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了单部脉象检测与三部脉象检测时在最佳取脉压力、主峰波高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在三部脉象客观量化的研究中,不能简单套用单部脉象检测法所建立的脉象参数和脉象图谱来描述三部脉象的定量检测,而应通过临床样本的积累,逐步建立符合三部脉象检测规律的各种脉象判读标准.  相似文献   

15.
初探《脉经》对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 ,并对妇科学及针灸经络理论等方面有所发挥。 1.脉学方面 :1完善独取寸口法 ;2寸关尺三部定位诊断 ;3确定了脉象的名称及其脉形指感的标准 ,首开了脉象鉴别的先河。 2 .妇科方面 :1首次提出“避年”、“居经”概念 ;2阐述月经与津液的密切关系 ;3提出逐月分经养胎法。 3.针灸经络方面 :1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 ;2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 ;3丰富了针灸操作方法 ;4强调经络辨证、药物针灸治疗与诊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浅谈“指寸定位法”的应用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寸定位法是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之一。现今书中新描述的三种指寸定位法应用部位有相近之处,但又有明显不同。笔者认为,三种指寸的长度标准一致,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寸的长度不同。指寸定位法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特殊的部位,当采用骨度折量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难以定取腧穴时,方可作为以上两种定位法的补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1-442
1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瘸及痘”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痉》中,“风痉,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18.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相似文献   

19.
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慧敏 《针刺研究》2007,32(3):190-194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方法结合言语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组、康复组及对照组,观察各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能够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总有效率达85.00%,其疗效优于康复组及对照组(P<0.05)。在语言功能的评分、失语商指数、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康复组和对照组。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cun measurement system, an essential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locating acupoint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un measurement methods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their lack of reliability. In addition, new technology has become available to measure the soft tissue and bone mass independently.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one cun, measured by the directional method, is consistent with proportional method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both methods can be used to locate acupoints. The lengths of bone from several parts of the body in 47 Korean women were measured using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The lengths of each part of the body were compared with 3 cun measured by proportional methods, and the width of all four fingers measured at the level of the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used in the direction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e cun measured by the directional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ne cun by proportional methods. The directional method is likely less dependable in locating acupoints than the proportional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