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3项和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49例,健康对照者30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AT-Ⅲ。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AT-Ⅲ、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且随Child-Pugh分级PT、APTT逐渐延长,而AT-Ⅲ、Fib逐渐降低。结论 3项凝血指标和AT-Ⅲ可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两种方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功能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凝胶空斑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A,测定正常人作二法的对比,前法100例结果为90.30±26.42%,后法41例为87.39±15.66%,二者相比较,P>0.05。用二法同时检测105例各种疾病,前法为78.30±7.92%,后法为76.24±5.92%,两者也无差异(P>0.05)。由此可见,两种方法除敏感性无差异外,发色底物法简便、快速,但底物来源较难;凝胶空斑法简便、价廉,但不能快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腺苷脱氨酶(ADA)、凝血酶原时间(PT)在肝硬化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分别用免疫比浊法、速率法、凝固法检测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代偿组、失代偿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分别小于0.05及0.0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分别小于0.05及0.01),而腺苷脱氨酶活力显著升高(P分别小于0.05及0.01),且失代偿期患者3项指标较代偿期患者3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变(P〈0.05)。肝硬化患者入院治疗2周后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腺苷脱氨酶活力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血清PA、ADA、PT三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肝硬化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体内抗凝血酶-Ⅲ浓度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另从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三组中抗凝血酶-Ⅲ水平逐级降低,A级、B级、C级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抗凝血酶-Ⅲ的检测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临床可以根据血浆抗凝血酶-Ⅲ的检测水平判断患者病情,制定相应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分别为89.04±13.32,86.64±11.07和102.33±9.39.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Fib含量(g/L)分别为3.93±1.42,3.83±1.12和3.20±0.73.AMI组和UA组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血浆AT-Ⅲ活性较S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活性及Fib水平的变化是鉴别各种冠心病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试剂检测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rothrombintime ,PT)临床上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统障碍的筛查和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其结果是反映肝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本文比较了 3种商品化凝血活酶试剂测定肝功能损伤患者的PT结果 ,并用一组长期口服华法林 (warfarin)患者血浆作为对照 ,探讨肝功能损伤病人PT检测的标准化。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测定组 :32例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分析确认有肝功能损伤的肝病患者 ,平均年龄 4 3.6岁 (32~ 6 9岁 ) ,对照组 :2 3例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 ,平均年龄 34.2岁 (2 2~6 6岁 ) ,平均每天口服华法林剂量 1.81mg(0 .82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栓形成风险中的价值,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14年6~12月该院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试验组,并按Child-Pugh分级分组;另从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AT-Ⅲ的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试验组患者血浆AT-Ⅲ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A、B、C级3组中AT-Ⅲ活性水平逐级降低,A、B、C级各组间比较,异常率和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二聚体异常率逐渐增高,A、B、C级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AT-Ⅲ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并可增加患者血栓发生率,临床可以根据血浆AT-Ⅲ水平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发展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与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及白/球蛋白比值(A/G)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438例患者的PA、PTA、TC及A/G的水平。结果PA、PTA和A/G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加重其水平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C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无下降,中度组略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则下降明显,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且各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PA、PTA、TC及A/G能较准确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病人评价肝脏储备功能及评价凝血功能的指标[1],同样,胆固醇,胆碱酯酶也是评价肝功能破坏严重程度及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病人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胆固醇(CHO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与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FrrA)、总胆固醇(TC)及A/球蛋白比值(A/G)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438例患者的PA、PTA、TC及A/G的水平。结果PA、PTA和A/G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加重其水平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C在慢件乙型肝炎轻度组无下降,中度组略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则下降明显,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且各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PA、PTA、TC及A/G能较准确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血胆碱酯酶水平变化与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59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肝炎未肝硬化者47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变化,对比研究组不同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并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关联性。结果:研究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均低于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A级胆碱酯酶、白蛋白高于Child-Pugh分级B级、C级,而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Child-Pugh分级C级,但Child-Pugh分级A级血清总胆汁酸低于Child-Pugh分级B级、C级,且Child-Pugh分级B级低于Child-Pugh分级C级(P<0.05);经Pearson分析,白蛋白(r= -0.765)、胆碱酯酶(r= -0.648)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血清总胆汁酸(r=0.817)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程度肝炎肝硬化中表达不同,随病情加重胆碱酯酶与白蛋白下降,但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检测其变化幅度可为临床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血清AT-Ⅲ明显低于AFP-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诊断AFP-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最大面积为0.808,当AT-Ⅲ浓度大于677 137.95ng/mL,诊断AFP-HCC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98.3%。血清AT-Ⅲ浓度与AFP-HCC患者Child-Pugh分级、病理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及HBsAg是否阳性均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AT-Ⅲ浓度对鉴别诊断AFP-LC和AFP-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与前白蛋白(PA)、胆红素(TBil)的变化,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用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对72名正常人,93例肝病患者分别测定TBA、PA、TBil,并观察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TBA、PA、TBil的异常率分别为2.80%、8.30%、4.20%;肝病组异常率分别为71.66%、63.33%、70.00%。[结论] TBA在肝病诊断中为较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周俊英  甄真  张淑环  刘金星 《临床荟萃》2004,19(18):1024-1025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 16 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 ,其中 2 3例行肝穿病理诊断。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CHE和PTA下降率分别为 0 .0 0 %和8.82 %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中CHE和PTA依次降低 (P <0 .0 1) ,且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 0 .75 2 (P <0 .0 1) ;12例血清CHE低于 1kU/L和PTA低于 2 0 %的肝硬化患者中 10例死亡 ,病死率为83.33% ,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血清CHE和PTA不能作为急性肝损伤指标 ,却是反映肝脏疾病慢性化、肝脏储备功能和再生功能的良好指标 ,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供肝硬化的治疗依据,分析和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和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三者间关联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来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中华医学肝病学分会最新拟定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将其分为组A组(ChildA级,24例)、B组(ChildB级,48例)、C组(ChildC组,28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BNP与ALB、TBil及PT等)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BNP水平与ALB、TBIL及PT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研究数据显示,A、B、C三组BNP含量依次降低,相关检测显示血浆BNP含量和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其血浆BNP含量和ALB含量呈负相关,和TBIL含量、PT呈正相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其BNP水平和ALB、TBIL、PT三者间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对上述指标的检测,正确评价和预测肝功能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不同肿瘤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活性及含量,探讨三者在肿瘤患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STAR全自动血凝仪对636例肿瘤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肝癌、肺癌、肠癌、乳腺癌)、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ATⅢ、FDP、DD的活性及含量的检测,并统计分析、比较其结果。结果对于ATⅢ活性,肝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 FDP 和 DD 含量,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FDP,急性白血病、肝癌和肺癌与其它肿瘤患者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浆中ATⅢ、FDP、DD的活性及含量与肿瘤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定期监测ATⅢ、FDP、DD的活性及含量对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迪  赵永辉  杨瑞宁  江淑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52-1952,195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方法根据发色底物法原理检测本院确诊65例肺癌患者AT-Ⅲ的变化,同时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AT-Ⅲ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AT-Ⅲ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体内AT-Ⅲ明显低于健康者,是肺癌患者易形成栓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CTP及MELD两个评分系统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了解评分系统优劣。方法101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 A级37例、Child B级18例、Child C级46例,按MELD评分分为〈18分和≥18分两组分别为69例和32例,另选正常对照组32例,检测其PLT、ALB、PT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各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各组的PLT、ALB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A级与C级患者的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各级患者的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评分各组及对照组之间的PLT、ALB、P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与PLT、ALB之间还存在负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检测PLT、ALB、PT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的判断。CTP及MELD两个评分系统在本院均适用,MELD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重症医学科救治的100例危重病患者,根据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PTA及其他实验室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死亡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t=-3.09,P<0.05)。 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出科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是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TA预测危重病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为(0.61~0.82),最佳诊断值为42.50,灵敏度为66.00%,特异度为66.00%。 PTA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当PTA在0~10%时,死亡率高达100%。结论 PTA是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越低,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