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37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HIV感染情况,并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的相关因素。随访3年,观察所有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379例患者中,合并HIV感染的有29例,发生率为7.65%,将这29例HIV感染患者纳入感染组,另350例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感染组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比例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均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CD3+、CD4+、CD8+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乙型重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106例经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的患者,按照其病情分为A组(急性乙型肝炎)23例、B组(慢性乙型肝炎)33例、C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9例、D组(肝硬化)31例,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5组人群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E、IgG、IgA、IgM)水平.结果 A、B、C、D组血清中IgE、IgG、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C组的IgE、IgG、IgA、Ig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最为明显,其次为D组.结论 可将免疫球蛋白水平视为一种评判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健全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提高对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72例依预后分为好转组22例与无效组50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效组患者年龄偏大,多有肝硬化的基础,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AFP定量低;而HBVDNA定量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年龄、失代偿性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PTA%高低、AFP值,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 191例老年肝硬化患者酸碱失衡资料的分析 ,探讨多重酸碱失衡对老年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143例 ,女 48例。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8.7岁± 8.6岁 ,乙肝肝硬化 16 7例 ,丙肝肝硬化 2 1例 ,酒精性肝硬化 3例 ,Child- Pugh分级均为 C级1.2 方法 取股动脉血 2 ml用美国产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气参数 ,同时取静脉血 2 ml用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电解质。用酸碱失衡预计公式 ,阴离子隙 (AG) ,潜在 HCO3- ,判断酸碱失衡的类型 ,AG正常值为 8~ 16 mmol/L,AG>18mmol/L定为代谢性酸中…  相似文献   

5.
刘新钰  李敏  曹利 《临床荟萃》2003,18(10):555-55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低水平复制与HBV标志物(HBVM)含量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患者入院时第 1份血清 ,同步进行HBVM定量、HBV 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 ,对其中 12 4例HBV DNA含量小于 9.0× 10 5拷贝 /ml的低水平复制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 4例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患者中 4 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HBcAb)阳性和4 9例HBs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HBcAb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34.6 8%和 39.5 2 % ;临床表现以慢性肝炎居多 ,占74 .19% (92 / 12 4 ) ;HBV DNA平均含量为 (3.38± 2 .0 7)拷贝 /ml。结论 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患者 ,以慢性肝炎多见 ;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 ,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 ;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 ,不能清除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4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记录入院时体温及住院期间最高体温;评估出院时巴氏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减少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百分数,出院后6个月随访,记录病死率及BI、mRS。结果:住院期间感染者(感染组)290例,无感染者(无感染组)159例。感染组住院期间最高体温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1),年龄明显大于无感染组(P<0.01),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无感染组(P<0.05);出院时及随访时BI均低于无感染组(P<0.01,P<0.05);出院时减少的NIHSS百分数明显低于无感染组(P<0.01),mRS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1);随访时病死率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1)。结论:卒中后并发感染不仅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而且影响卒中后病死率。急性脑卒中并发感染患者的预后较未并发感染者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心脏重症监护室共计154例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求出作为判断患者3个月内生存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方法 将1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肝硬化进行分组,根据MELD评分公式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①所观察患者的MELD评分均在20分以上,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组(72例)的MELD评分为(31.34±7.00)分,肝硬化重型肝炎组(67例)的MELD评分为(31.97±6.82)分,两组MELD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1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总病死率为58.3%(81/139例).MELD评分20~30、30~40和≥40分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6%(26/73例)、76.6%(36/47例)和100.0%(19/19例),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但MELD评分同一分值段的慢性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重型肝炎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为31,ROC下面积为0.809,敏感性为64.2%,特异性为91.4%.结论 患者发病时有无肝硬化的基础可能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不大;MELD评分能够作为反映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MELD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我国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医院内感染日趋受到重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病情严重,治疗棘手,预后差。本研究对并发院内感染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有效的临床指导,进而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继发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继发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病人中发生继发感染者63例,感染率64.3%,其中有15例出现两个部位感染,8例出现两个以上部位感染。较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腹腔、肺部和肠道,感染率分别为46.0%、31.7%和22.2%。共检出70株病原菌,其中G-杆菌41株,G+球菌22例,真菌7例。非感染患者在重型肝炎的早、中、晚期好转率分别为73.7%、63.6%、40.0%,而继发感染患者在重型肝炎的早、中、晚期好转率分别为52.4%、48.1%、20.0%(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继发感染率高,临床表现复杂,G-杆菌是其常见病原菌,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为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研究67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分布特点。结果该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肿瘤科和儿科。多重耐药菌株主要是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以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病人集中的科室,应加强对高危科室和易感人群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与多重耐药(MDR)菌感染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71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DR组(n=86)和non-MDR组(n=8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存率和预测因子。结果 与non-MDR组相比,MDR组NETs、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P<0.01)。NETs与SOFA评分(r=0.202,P=0.008)、APACHEⅡ评分正相关(r=0.408,P=0.001)。MDR与non-MDR组患者28 d生存率分别为58.48%、84.70%(P=0.000 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ETs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预后(HR=1.000 2,95%CI 1.000 1~1.000 2,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组是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0.288,95%CI 0.151~0.548,P=0.000 1)。结论 NETs在MDR菌引起的重症肺炎患者中升高,影响患者预后,但仍须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1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制定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并以保证患者安全为前提;监督和促进医疗保健人员坚持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清洁和消毒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和设备;加强培训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接触隔离及手卫生.认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心理干预对乙型肝炎患者及家属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将心理干预对乙型肝炎患者及家属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影响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丁型肝炎病毒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它只能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 DNA病毒表面阳性的动物中 ,极少有单独 HDV感染。我院 2 0 0 0 - 0 1~ 2 0 0 3- 12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 HDVM检测发现 HDV的检出率为 6 .2 %,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乙型肝炎重叠 HDV感染的肝炎 6 0例。其中男 4 2例 ,女 18例 ,年龄 13~ 78岁 ,平均 4 0 .2岁。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 5 0例作对照 ,其中男 37例 ,女 13例 ,年龄 10~ 75岁 ,平均 38.3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无差异 ,具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符合 2 0 0 0 - …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移植前供、受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86年10月~1998年12月间进行HSCT前供、受者感染HBV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移植后3例患者发生VOD,发生率(11.5%)明显高于供、受者无HBV感染的患者(1.4%)(P<0.05);②5例输注HBsAg(+)供者造血干细胞患者2例发生乙型肝炎;③4例异基因HSCT者发生肝功能衰竭(LF),均发生在异基因移植后环孢菌素A(CsA)减量或停药过程中,LF的发生率(15.4%)明显高于供、受者未感染HBV的患者(0.8%)(P<0.01);④4例HBeAg(+)患者中,2例异基因HSCT者死于肝功能衰竭,而2例自体HSCT者均生存.结论供、受者HBV感染不是HSCT的禁忌证,但异基因HSCT后CsA减量或停药时有发生LF的危险,而HBeAg(+)的患者可能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文献称为隐匿性(occult)或沉默性(silent)、潜在性(latent)HBV感染,是指血清HBsAg阴性,而在肝组织中有HBsAg或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临床工作中有部分病因不明的肝炎实际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12例诊断为不明原因肝炎的病例,后经肝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回顾性诊断为隐匿性乙型肝炎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继发性胰腺感染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继发性胰腺感染 (SP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80年 1月 1日— 1999年 12月 31日收治的 6 0例 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与 SPI发生相关的情况。结果  6 0例 SAP患者发生 SPI2 9例 ,未发生 SPI(NSPI) 31例 (4 8.3%比 5 1.7%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Ranson分值、中华医学会 (CMA)高危因素分值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但 SPI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体系 (APACHE )分值、发热天数、院外滞留时间、白细胞升高持续天数、发病到排便的时间、手术次数等均明显高于 NSPI患者。其中 SPI患者死亡 7例 ,NSPI患者死亡 1例 (病死率 2 4 .14 %比 3.2 3% )。病原菌调查发现 ,SPI组单一感染 14例 (占 4 8.3% ) ,混合感染 15例 (占 5 1.7% ) ;病原菌种类 :肠杆菌科 2 7例 (埃希氏菌属 2 5例 ,克雷伯氏菌属 1例 ,摩根氏菌属 1例 ) ,假单胞菌属 8例 (铜绿假单胞菌 7例 ,施氏假单胞菌 1例 ) ,霉菌 2例 ,其它类型细菌 5例 (枯草芽孢杆菌 2例 ,革兰厌氧球菌 1例 ,醋酸钙不动杆菌 1例 ,表皮葡萄球菌 1例 ) ,仅有 2例血培养发现大肠杆菌。结论  SPI的实质是肠源性感染 ,且严重影响了 SAP患者的预后 ,现有的治疗措施难以有效阻止肠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检测与重症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诊治的50例重症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NRBC检测结果将其分为NRBC阳性组(18例)和NRBC阴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水平、红细胞参数水平、住院时间,并分析外周血NRB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5—2000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行手术切除的35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乙肝相关肝细胞癌163例(HBV组),丙肝相关肝细胞癌73例(HCV组),119例非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作为对照组(NBNC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轻,男性患者比例高,甲胎蛋白(AFP)均值高;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最大,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者比例高,体检发现的小肝癌居多,肿瘤分期相对较早;NBNC组患者由于无肝病背景,往往缺乏定期体检,多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故发现时以大肝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肿瘤突破包膜者比例高。术后生存情况:HBV-HC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71.0%,34.0%,30.7%和11.53%;HCV-HCC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2%,41.9%和31.41%。提示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χ2=10.92,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病毒感染类型是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病毒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而言,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1.5倍(P=0.03),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其0.85(P=0.5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