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非仅仅是所有制社会形态理论§1、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2、近年来,哲学界开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关系问题的争论,反映了大家对马克思的交换社会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 ,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图式———“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解释和论证 ,并以此为分析框架 ,进一步解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统一。其主要论点是 :( 1)提出马克思划分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社会生产类型 ,划分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类型 基本生产关系 )。 ( 2 )认为社会生产类型是抽象把握而不是现实形态 ,作为现实形态的是具体的生产方式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3)把握社会历史进程要以“三形态说”为基本尺度 ,但仅用抽象形态的“三形态说”(抽象的往往是简单的 )尚不足以把握表现为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生产方式。 (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商品市场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商品市场经济社会生产类型与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俄苏模式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社会形态”一词,有违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范畴的本义;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的舛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抗形式”‘‘社会形态”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不等于“社会形态”范畴.  相似文献   

5.
“群众”是唯物史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具体阐明“群众”概念的具体所指,导致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的相关文献阐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层的分析方法,分别在个体意义、普遍意义和革命动力意义上对“群众”概念的不同指向进行了具体性澄清,与之相对应,就分别赋予“群众”概念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数众多的群众”以及“真正革命的阶级”三种不同的实体形态,既有力地驳斥了旧哲学思想谱系对“群众”概念的歪曲认识,又丰富和发展了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们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真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户主义社会,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前几年有人对这种“五形态”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说这“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斯大林的杜撰”。斯大林“不仅这样划分出五种形态,而且把每一种形态同生产力水平联系起来,说这些形态都是由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形成一个僵化的教条”。“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类社会演进的道路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多线论的基本精神与马克思当年的构想是一致的”。许多同志写文章阐明“五形态”理论不只是斯大林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我是同意后一种说法的,但是否定“五形态”理论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怎样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文想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就教于理论界同行。  相似文献   

7.
张三元 《学术界》2012,(1):270-273
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容丰富而深邃,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自由呈现出三种形态:自由精神、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自由首先是精神的自由,自由精神的本质就是真理本身;自主活动是对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升,是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同等程度的概念,是一种"自我决定"的"积极的自由";自由个性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内涵,是自由精神和自主活动的最高成果,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把握这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对理解马克思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这就是客体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从中可以看出,对事物、现实和感性即客观世界,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客体的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从实践(或人的感性活动、主观方面)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显然,马克思对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所主张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客体的唯物主义主要指十七世纪英国霍布斯以后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这种唯物主义,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作了卓越的分析和批判.他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物质是一切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往关于本体问题的研究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本体论作为对于实在的基本特征的探讨或描述 ,不可避免地预设了描述主体的存在。而对于描述者存在方式的不同预设 ,决定了本体论的不同形态。对于描述主体存在方式的预设有三种现实的可能 ,从而本体论也便有三种可能的形态 :绝对的本体论、历史的本体论、现实的本体论。从马克思对于个人的不可归结性的肯定 ,我们能够得出马克思的本体论不属于历史的本体论 ,更不属于绝对的本体论 ,而是属于现实的本体论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说是对18世纪以来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人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经历了萌芽、创建和成熟三个基本阶段。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深刻地诠释了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规律,实践是人实现自我解放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2.
南海 《晋阳学刊》2001,(5):37-40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三形态的理论使我们对经济全球化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对资本主义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也使我们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有一个长期共存的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共存的结果或前途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在全球实现是历史的辩证法所决定的 ,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5):143-14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道德思维的伦理思维。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贯彻了这样一种伦理思维,马克思对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的理解以及关于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动力的探讨,都超越了资产阶级启蒙伦理的抽象性与保守性,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而这正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书中,洛克曼提出了还原马克思的研究策略,并将彻底区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它的首要前提。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遮蔽、转换、扭曲了马克思的基本哲学洞见,因而与马克思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洛克曼的论证是缺乏说服力的,而其笼统地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对实践也是有害的。实际上,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周丹 《学术研究》2012,(12):37-4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私有财产是一个人类社会概念,资本只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并且资本运动逻辑就是异化劳动全过程。私有财产和劳动、资本和异化劳动一一对应,"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导航。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 ,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正是这种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构成了“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 ,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30年来文论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前相关争议中既有对审美特性的错误理解,又显现出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僵化和保守。在当代中国,如何进一步激发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活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出发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文学、理论和批评更具科学性、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它必然是不断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一些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的新成果,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而是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论证,丰富、拓展和深化了它的内涵。日益显示其科学价值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下简称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行不悖,并且有助于它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上述观点。 (一)“三论”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明“三论”产生之前,人们虽然原则上认识到了无机界与有机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之间的物质统一性,但是,对其统一的基础,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三论”以其新的思想对这一原理作出了新的论证并丰富了它的内容。从控制论、信息论、  相似文献   

20.
"异化",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术领域内引人注目的、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东西方探讨和评论马克思学说时容易引起争议的焦点话题.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上,其为研究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