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菌肿     
足菌肿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有时侵犯邻近骨骼和器官。可通过镜检和分离致病因子来确诊。放线菌性足菌肿用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DDS治疗;治疗抵抗的病人,可加用丁胺卡那霉素,95%的病人可治愈。真菌性足菌肿用二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结合外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足菌肿     
足菌肿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有时侵犯邻近骨骼和器官。可通过镜检和分离致病因子来确诊。放线菌性足菌肿用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DDS治疗;治疗抵抗的病人,可加用丁胺卡那霉素,95%的病人可治愈。真菌性足菌肿用二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结合外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足菌肿     
足菌肿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慢性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常侵及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筋膜和骨。其特点是有排出含有真菌“颗粒”的浆液脓性渗出物的瘘道形成。这类“颗粒”是致病菌的菌落和菌丝。病原学已知有很多种致病菌能引起足菌肿,主要有两大类:放线菌性足菌肿是由巴西诺卡氏菌、豚鼠诺卡氏菌和星状诺卡氏菌等需氧性放线菌类及足菌肿放线菌、白利梯链霉菌和索马里链霉菌等链霉菌类所引起。真菌性或马杜拉足菌肿是由不同的菌类所引起。常见的有马杜拉足分枝菌,灰色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足菌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加深疾病认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对近6年来本科室收治的5例足菌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详细报道,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2022年发表的“足菌肿”相关中文文献,纳入资料完整的患者1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结果 共纳入18例足菌肿病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7~70岁。外伤致皮肤破损(72.22%)是该病常见诱因,足部(77.78%)最常累及,临床多表现为局部肿胀、结节、皮肤破溃,排出含颗粒的脓性或血性分泌物。细菌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检查是辅助诊断手段,抗菌药物和手术清创是常用治疗方案。9例(50.00%)患者存在误诊误治病史,多数病程较长,持续2个月~44年不等。结论 足菌肿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细菌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及影像学检查,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是常规治疗方案。早期明确诊断,合理规范化治疗是提高足菌肿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例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其致病菌进行鉴定。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下颌部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真菌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该患者以下颌部肿胀、多发窦道形成、排大量黑色颗粒为主要症状,病理检查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PAS染色可见大量藕节状真菌菌丝。ITS1、ITS2和D1/D2区测序结果示:病原菌与足菌肿马杜拉分支菌有最大的相似性,但相似性小于97%。结论 本病例为发生在下颌部的由马杜拉分支菌属内一新的菌种引起的真菌性足菌肿。  相似文献   

6.
马杜拉分支菌引起下颌部真菌性足菌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例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其致病菌进行鉴定。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下颌部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真菌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该患者以下颌部肿胀、多发窦道形成、排大量黑色颗粒为主要症状,病理检查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PAS染色可见大量藕节状真菌菌丝。ITS1、ITS2和D1/D2区测序结果示:病原菌与足菌肿马杜拉分支菌有最大的相似性,但相似性小于97%。结论 本病例为发生在下颌部的由马杜拉分支菌属内一新的菌种引起的真菌性足菌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诱导性C型凝集素样受体(MINCLE)在真菌性足菌肿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真菌性足菌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到2014年2月确诊的真菌性足菌肿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8例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真菌性足菌肿患者外周血CD163+巨噬细胞中MINCLE的表达。结果:MINCLE在真菌性足菌肿患者外周血CD163+巨噬细胞中呈高表达[(0.68±0.41)%],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则呈低水平表达[(0.11±0.0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2,P<0.05)。结论:C型凝集素样受体MINCLE在真菌性足菌肿患者CD163+巨噬细胞中表达增高,可能参与真菌性足菌肿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星形诺卡菌性足菌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星形诺卡菌性足菌肿。患者男,29岁。左踝部外伤后出现肿块、结节,并形成窦道,有脓液溢出,逐渐加重9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脓肿中央液化坏死,可见颗粒,颗粒周围有菌鞘。深部组织脓液培养见放线菌生长,但菌种鉴定为星形诺卡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青霉素G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治疗,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奴卡菌性足菌肿。患者男,56岁。左腹股沟术后出现皮肤红肿、破溃、脓液溢出半年。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大量肉芽性炎性浸润,并见小脓肿形成,其内可见硫磺颗粒;分泌物涂片+抗酸染色镜检见阳性菌,菌丝内连串阳性颗粒;脓液培养见奴卡菌,诊断为奴卡菌性足菌肿。给予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头孢曲松治疗,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引起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的暗色真菌是一组腔菌纲真菌。临床上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可以成功治疗该病。其机理为该两种抗真菌药物干扰了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作者参照美国国立临床实验室标准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由热带念珠菌、娄德罗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足菌肿。患者男,45岁。左足及左小腿红肿,足底破溃形成窦道伴溢液2个月。真菌直接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示:表皮下组织可见菌丝、孢子及颗粒物质。真菌培养有酵母样菌落生长,DNA测序鉴定为热带念珠菌和娄德罗念珠菌;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伊曲康唑、阿奇霉素及局部外洗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2.
足菌肿(Mycetoma)又称马杜拉足(Medura foot),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好发于热带、亚熬带和潮湿地带.  相似文献   

13.
豚鼠奴卡氏菌(Nocardia caviae)可引起某些动物的感染,例如狗、海豚、山羊、狒狒等。晚近,在世界各地已有引起人患足菌肿的报告。本文报告印度所见3例足菌肿,经一系列试验,证明致病菌是豚鼠奴卡氏菌。 3例均系赤足劳动者。例一为35岁男性农民。病期3年。损害部位是右足,包括踵部及踝部。病前8月曾被荆棘刺伤。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有多个突起的结节和很多窦道。窦道开口高起,纤维化,有血性脓性分泌物及小的白色颗粒排出。损害处疼痛及压痛。同侧腹股沟有2个肿大的淋巴结,无粘连和压痛。患者无全身症状。X线检查发现软组织肿胀,  相似文献   

14.
暗色真菌可以引起人类少见的真菌感染,包括着色芽生菌病、真菌性足菌肿和暗色丝孢霉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鉴定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少见暗色真菌引起感染的报告日渐增多。为更好地了解这些少见致病性暗色真菌,该文将从生态学、分类学、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足菌肿一例     
1963年我们看见一例由马杜拉分枝菌引起的足菌肿病,兹报道如下:患者,男,23岁,南昌人,菜农,曾做过三年草工,于1963年7月20日初诊.主诉:左足内侧发生蚕豆大溃烂5年余.  相似文献   

16.
奴卡氏菌性足菌肿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34岁,左膝外伤后1年局部皮下组织出现红肿,硬化,窦道流脓,肌腱肿块,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组织病理诊断肌腱肿块为足菌肿,窦道内肉芽组织培养有巴西奴卡氏菌生长,以青霉素G和复方甲基异恶唑连续用药2个月结合外科手术治疗,皮损和肿块完全消退,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赛多孢子菌病(scedosporiosis)是由赛多孢子菌属(Scedosporium spp.)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引起人类感染的赛多孢子菌主要是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有性期为波氏假性阿利什霉,Pseudallescheria boydii)和多育赛多孢子菌(S.prolificans).此类真菌可定植于受损的支气管肺泡,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足菌肿,也可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肺炎、脑脓肿、腮腺炎、鼻窦炎、角膜炎等.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还可引起播散性感染.近年,我国关于该菌属引起系统及播散性感染的报道也日渐增多.由于该菌属对于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故其治疗通常十分困难.本文拟通过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该病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一足菌肿(Mycetoma)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真菌或放线菌引起的感染.1842年Gill首先描述本病①,以后有多数报告,国内也见到多例,广州、上海均有此病,但见于文献者,仅查到4例②~⑤.我们于1977年见到一例,分离出的菌种,经鉴定为一个新型足菌胜帚霉,并有侵染的病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星形奴卡菌性足菌肿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40岁。左足背被田间竹枝戳伤后出现结节、肿块,部分破溃伴少量溢脓,逐渐加重8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组织中见散在分布放射状结构的杵状体,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深部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均(-),深部组织脓液培养见菌落生长,菌种鉴定为星形奴卡菌。诊断:星形奴卡菌性足菌肿。予复方磺胺甲恶唑、青霉素G和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局部清创处理后好转。  相似文献   

20.
将得自治疗前和治疗后的LL及BL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接种到Balb/c裸鼠右后足垫,又取裸鼠繁殖菌做亚代按种.18个月后回收菌达1000~2000倍,可见细菌已播散到未接种的足及舌、耳和鼻尖等处.接种一年后出现足垫肿胀。初代和亚代的足垫回收菌,其生长曲线大致相符.二株治疗后的麻风菌接种于裸鼠未见繁殖。从裸鼠组织中回收的抗酸茵经试管内培养和足垫平行对照,初步鉴定为人麻风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