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建玉 《当代化工》2012,41(7):712-713,724
蒸汽吞吐开采是辽河油田超稠油主要开采方式.曙光油田杜84块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1306×10-3 μm2,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特点,极易发生汽窜,导致注入蒸汽热能不能充分利用,直接降低了注汽井生产效果,使油藏动用不均的矛盾加剧.邻井受窜后含水升高液量突升,温度升高,影响其生产效果或关井防喷.汽窜加剧油层套管变形或损坏.研制的耐高温堵剂有效封堵高渗透层,调整地层高低渗透层带间的吸汽差异,改变注入蒸汽的走向,达到缓解汽窜、消除井间干扰、扩大注入蒸汽波及体积、提高周期采油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稠油在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由于受层间渗透率差异和蒸汽超覆等因素的影响,经多轮注汽后,高、中、低渗透层动用不均的问题更加突出,原油重质组分的残留也逐渐增多,易产生反相乳化,严重影响开采效果。通过研制新型高温调剖剂和高温助排剂,将2种工艺优化结合,形成技术,经过现场22口井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蒸汽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3.
潭口稠油为浅层特稠油油藏,通过对潭口注汽吞吐采油认识,结合现有工艺技术,优化吞吐参数,合理的注汽方式,达到高效注汽吞吐采油;通过注氮辅助配套及汽窜的治理,探索潭口稠油油田合理的注汽采油模式,提高蒸汽吞吐的有效性,提高其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锦州油田稠油油藏油井汽窜产生成因、造成危害的分析,提出了以多井组合注汽,整体蒸汽吞吐为主,封堵窜和分层选注为辅的油井气窜综合防治措施。通过现场实施达到了防止气窜,提高注汽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扶余油田井网比较密,油层发育东西向裂缝,蒸汽吞吐施工中汽窜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二轮以后的吞吐,随着注汽量的不断增加汽窜几率明显增大。集团注汽就是将若干个同层位井组合在一起,同时作业、注汽、焖井、放喷、采油的一种蒸汽吞吐方式。在扶余油田采用集团组合式蒸汽吞吐试验,目的就是要抑制和利用汽窜,提高蒸汽热效率,进一步提高蒸汽吞吐阶段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蒸汽吞吐是目前稠油油藏比较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而边际稠油油藏开发难度相对较大,研究边际稠油油藏的蒸汽吞吐技术政策界限十分必要。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纯油层和油水同层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油水同层的避射厚度界限和合理井网井距界限。纯油层周期数大于2,注汽量大于2000m3后,注汽量的增加对开发效果基本无影响;周期数大于5后,蒸汽吞吐基本进入接近经济效益极限吞吐阶段;对于油水同层而言,最佳避射厚度为1/3到2/3;注汽量为1000m3时,井距160m最佳;当注汽量大于2000m3后,200m井距最佳。  相似文献   

7.
新浅45区块油藏属于浅薄层稠油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周期吞吐阶段,汽窜程度加剧,高吞吐周期油井生产效果变差,低部位油井受边水影响,后备层不足,措施挖潜余地小,为改善区块吞吐效果,对高周期吞吐井进行返层生产,对汽窜严重的井区加大措施调剖力度,作好汽驱前期准备,为抑制边水推进速度采取短周期注汽和氮汽泡沫调剖。  相似文献   

8.
赵凹油田泌304区浅层系稠油自2007年投入开发以来,持续强化蒸汽吞吐热采,大部分油井的H1Ⅱ8、9、10小层已进入多轮次吞吐开发的后期,平均吞吐周期超过6轮次,收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蒸汽沿高渗透带突进,出现超覆和汽窜现象,排水期延长,且地层亏空加大,吞吐效果变差。针对该层系的这些问题,利用氮气+泡沫剂起泡封堵高渗透层和大孔道,调整吸气剖面,用氮气补充地层能量,提高了注汽效果。笔者主要针对调剖所需发泡剂的性能评价,最佳气液比的确定,现场施工效果跟踪评价进行论述,累计施工6井次,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9.
单家寺稠油油田位于滨县凸起南坡,主要含油层系有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和沙三段,动用含油面积17.39Km2,地质储量7682.91×104t。自1984年开始蒸汽吞吐试验以来,目前处于高轮次吞吐中后期阶段,存在水淹加剧、低效井增多、汽窜频繁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益,开展了单家寺稠油油藏注汽参数优化实验。通过对注汽参数优化实验评价,指导后续稠油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10.
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过程的汽窜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汽窜的现象的发生、危害及汽窜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对八面河油田面120区稠油汽窜的油藏地质因素和工艺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汽窜的手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汽窜防治的措施。现场应用表明:通过采用井网调整、射孔参数优化、蒸汽吞吐工艺改进、油层改造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抑制和利用汽窜,改善油层动用状况,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河南油田稠油区块已进入吞吐中后期,由于层间物性差异大,多轮注汽生产后各层动用不均,高、低渗透层矛盾突出,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套变井、薄夹层等封隔器难以卡封的热采井,缺乏技术配套,无法实施分注选注。通过开展投球选注汽技术研究,在注汽时堵球跟随汽流封堵高渗层射孔炮眼,迫使结余蒸汽注入动用较少的中、低渗透层,注汽后不动管柱下杆转抽生产,实现了多轮次注采一体化分注选注。经现场应用论证,措施后注汽压力和产状较上周期均有明显提升,提高了注汽效益。  相似文献   

12.
油田稠油区块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后,油层层内、层间矛盾愈加突出:层内存水增多、纵向横向上压降不平衡、导致边水内侵;层问水窜;井间汽窜。导致注汽热能损失严重影响区块油井的正常开采。稠油复合驱油技术通过前端屏蔽暂堵剂保护主要产油油层,中间用凝胶堵剂对汽窜层、出水层进行封堵,后端堵剂使用无机凝胶进行高强度封堵提高封堵强度,依靠注汽顶替、在层内发生“运移”而形成高强度凝胶,从而封堵油井间的“舌侵”通道,既要解决油井层内平面水窜问题、又要解决油井纵向物性层间差异导致采出的不均衡问题,最后使用固体汽源,在注汽时形成混相泡沫,强化注汽热效应,达到先调后驱的目的——井问实现调驱,本井实现助排,最终实现调驱达到提高稠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结合目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稠油蒸汽吞吐高轮递减的主要因素。针对热采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井距小,汽窜严重,油层平面和纵向动用不均衡,储量动用差等诸多问题,研究分析了多井整体吞吐技术、间歇吞吐技术、蒸汽+N2吞吐技术、技术、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等机理及现场试验。多井整体蒸汽吞吐适合处于蒸汽吞吐中后期、油藏压力较低、相邻井汽窜较严重的油藏;间歇蒸汽吞吐是改善超稠油高轮吞吐效果,降低操作成本行之有效的开采方式;随着氮气成本的降低,蒸汽+N2吞吐将成为蒸汽吞吐开采后期的重要调整措施之一;蒸汽+ CO2吞吐技术适合于外围、边远复杂区块探井试油及储量评价,或者作为不具备井网控制储量动用条件时的增产手段。  相似文献   

14.
对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的汽窜现象、危害及产生原因等进行了调研,对注蒸汽油藏汽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指出,汽窜井的补救措施只能延长生产井的寿命,对汽窜的控制效果不大,不能提高蒸汽波及体积;为控制注蒸汽油藏的汽窜,应采用低廉的高温调剖剂进行中、深部调驱,以提高蒸汽驱动的纵向、平面波及系数,继而提高注蒸汽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田稠油主力区块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地层压力下降很快,油井含水上升,吞吐效果差,高渗透层反复吞吐,渗透率明显增加,一方面造成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另一方面形成蒸汽突进,两井和多井间汽窜现象增多,严重影响邻井的正常生产。为此CO2复合吞吐采油技术在油田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升油田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为主,为巨厚块状稠油油藏,油层吸汽差异大,非均质性差,火驱汽窜井次逐年增加,汽窜程度越来越高,储层动用不均、高低渗透层矛盾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原油生产。为此,开展了高温调剖技术研究,利用高温调剖剂封堵高渗油层或大孔道,后续注入的蒸汽转向低渗透层,达到改善吸汽剖面,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欢西油田稠油区块主要依靠蒸汽吞吐,而且都已进入开采中后期,平均注汽周期在13轮以上,部分区块地层压力低于2MPa。对稠油区块1000余井次吞吐井进行统计,油气比低于0.15的井占总数近五分之一。吞吐轮次高,油汽比低,地层孔隙堵塞,流体渗流能力差等问题凸显出来,如何有效改善注汽质量,提高蒸汽吞吐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组合式蒸汽吞吐提高热采稠油油藏采收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组合式吞吐是指在蒸汽吞吐开发单元中,多口井按优化设计的排列组合进行有序的蒸汽吞吐或单井在吞吐注汽过程中通过添加其它辅助注剂来达到改善开发效果的方式。室内试验及油田开发实践证明: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和利用汽窜,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改善油层动用状况,使油井的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均得到提高,是提高热采稠油油藏吞吐阶段采收率的有效途径。组合式吞吐的现场应用表明:不同类型的稠油油藏适宜的组合式吞吐方式不同;对某种方式而言,采取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小洼油田是1992年投入吞吐开发的深层特稠油油藏,1998年油田进入递减阶段,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低产低效井、停产井比例逐年增多;蒸汽超覆造成储层动用不均的问题日趋严重;调剖措施效果逐渐变差。为了改善油田注汽吞吐效果,研制并应用了适应小洼油田的高温三相泡沫调剖技术,改善油井吸汽剖面,提高了油层的动用程度、油井的周期产量和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新滩油田为普通稠油油藏,平均原油粘度为2465mPa·s,边底水活跃,蒸汽吞吐效果较其他开发方式效果要好,蒸汽吞吐是新滩油田稳产开发的主阵地。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吞吐效果逐渐递减,在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随着弹性降压开采的进行,油层压力逐步降低,引起边底水和注入水不断侵入,使高含水井逐渐增多,热采潜力逐渐下降,注汽选井由主力层向非主力层转移,蒸汽吞吐后能量下降快,周期生产时间缩短,油层的动用程度降低,从而影响了最终采收率,自2009年以来,新滩油田引进了注汽+CO2复合吞吐工艺,改善了蒸汽吞吐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的蒸汽吞吐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