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谢泽民 《钢铁》1998,33(9):4-8
介绍了宝钢1号高炉喷煤制粉系统的设计参数、工艺流程、安全措施、主要设备及其布置、自动控制等项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珂  王向明 《炼铁》2002,21(6):44-45
1 概况 石钢原高炉喷煤工程是1993年底建成投产的,制粉工艺采用二级收粉,制粉能力为10 t/h。当时石钢有150 m~3和300 m~3高炉各1座,能满足当时喷煤要求。随着1998年新建350 m~3高炉投产,石钢现有3座高炉(1、2、3号高炉的有效容积分别为250 m~3、  相似文献   

4.
根据热平衡计算,结合生产操作实际,分析了提高喷煤系统制粉能力的途径.生产实践表明,采用增大热风炉废气量同时调整制粉参数的方法,可较大幅度增加制粉量,而且对煤粉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钟章格 《炼铁》2004,23(2):42-45
韶钢新建喷煤站采用中速磨制粉,高浓度袋式收粉器收粉,粉尘排放浓度不超过100mg/m^3,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郭晓燕 《江苏冶金》2003,31(3):34-35
介绍了高炉喷煤制粉的改进措施:制粉工艺由长流程变为短流程;煤粉互备由螺旋输送机输送改为空气斜槽及双向刮板输送机输送。实施改进措施后,减少了设备的维修及维护量。  相似文献   

7.
兰洪 《重钢技术》2004,47(4):1-2
通过对制粉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出六个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分别采取对策措施予以解决,逐步提高了制粉系统的安全性,在仅有一套制粉系统的情况下,保障了高炉连续稳定喷吹煤粉,并且烟煤配比也提高到40%,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杭钢炼铁喷煤第二制粉系统投入生产,增加制粉能力18t/h,满足了高炉富氧大喷吹的需要,系统采用中速磨全负压一级收粉工艺,并用PLC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9.
10.
方平 《钢铁》1997,32(2):10-13
为满足包钢喷煤发展的需要,新建一套制粉系统。新建的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制粉、一级布袋收粉,上出料仓式泵输粉。该系统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目前已建成投产,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用中速磨取代球磨机.高浓度的布袋除尘取代粗粉分离.取消了旋风分离、多管收尘、一次风机,使得设备可靠,工艺简捷.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高炉煤中煤的选择利用,煤粉的制备与喷吹,以及高炉操作等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王涛  常健 《江西冶金》1999,19(4):12-13,31
在南钢高工制粉系统改造工程中,对原工艺流程进行了简化及合理化。工程投产后,运行指标良好,制粉能力提高50%,能耗下降,维护简单,易于操作,煤粉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王运国 《本钢技术》2002,(6):5-6,16
本文针对煤粉系统的改进和原料条件的改善,介绍了改善高炉操作后的制粉能力和高炉煤比提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对煤粉收集器在制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较全面的技术改进,使之满足了生产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马德仁 《炼铁》2004,23(3):39-41
海鑫1080m^3高炉喷煤系统采用中速磨负压制粉,一级高浓度低压脉冲长袋式收粉器收粉,喷吹系统采用双罐并列单管路加分配器浓相输送工艺。喷煤系统是按喷吹烟煤设计的,最大喷煤比200kg/t,年平均喷煤比180kg/t,设备出口煤粉浓度≤50mg/m^3。喷煤系统投运后喷吹无烟煤,在无富氧的情况下,喷煤比很快达到117kg/t,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金宝魁 《包钢科技》2000,26(3):29-31
高炉冶炼中向高炉喷吹煤粉为代替部分焦炭,是节能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本人推介了几种比较新的高炉喷煤技术,并就包钢现状,提出了如何利用资源,提高高炉喷吹煤粉量,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钢2500m^3高炉喷煤制粉系统的设计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达岭 《炼铁》1997,16(3):19-22
马钢2500m^3高炉喷煤系统全负压制粉-系列采用了ZGM95中速磨等先进设备,通过试产改造后,制粉量超过设计能力,为了增加喷一,1995年开始设计建设制粉二系列,在工艺流程和设备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预计将于1997年7月投产。  相似文献   

19.
20.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就高炉喷煤状况,对如何提高球磨机的出力、粗粉分离器的效率、制粉系统的作业率、以及高炉喷煤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