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C)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8年我院结肠镜下检出318例MC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MC检出率为4.03%,主要和长期便秘或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病变累及部位常呈连续性且范围较广,可累及某一肠段甚至全段大肠黏膜;MC和大肠息肉关系密切,MC患者中大肠息肉发病率明显高于非MC者;女性且年龄大于60岁患者MC发病率明显增高,汉族MC发病率较本地区蒙族患者高。结论:MC的诊断及随访主要手段为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其病因主要与长期便秘或者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密切关系,病变部位累及广泛,结肠息肉与MC呈正相关,有明显性别、年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
系统回顾结肠黑变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分析结肠黑变病与蒽醌甙类泻药的关系.蒽醌甙类泻药可造成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凋亡小体吞噬,使黏膜呈现黑色花斑.本病临床具有可逆性,但因其与肠道肿瘤及肠道息肉的密切关系,应引起医患双方的注意,防止滥用蒽醌甙类泻药.停用蒽醌甙类泻药是治疗本病的首要条件,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气运肠法合水针治疗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补气运肠法合水针方案治疗,对照组予停用泻药,并调整饮食结构,随访观察,1个月后复查肠镜并进行统计,判断中医综合治疗黑变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症状及肠镜检查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泻药复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气运肠法合水针治疗结肠黑变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使长期便秘患者摆脱泻药依赖,恢复肠道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4.
系统回顾结肠黑变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分析结肠黑变病与蒽醌甙类泻药的关系。蒽醌甙类泻药可造成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凋亡小体吞噬,使黏膜呈现黑色花斑。本病临床具有可逆性,但因其与肠道肿瘤及肠道息肉的密切关系,应引起医患双方的注意,防止滥用蒽醌甙类泻药。停用蒽醌甙类泻药是治疗本病的首要条件,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治疗大肠黑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采用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21例,予康复新同法使用。2组患者均停止口服蒽醌类泻药,同时进行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定时排便,4周为一疗程,结束后对便秘改善情况、内镜下结肠黏膜情况等方面临床疗效予以综合评价。结果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对大肠黑病变治疗效果确切,优于对照组。结论该中药组方保留观察对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医生选择。  相似文献   

6.
结肠黑变病的形态学与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病理性色素的性质。方法全部病例作了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学观察;15例作了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和胆色素染色;5例作了En Vo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结肠黑变病黏膜固有层都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该色素的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和胆色素染色均为阴性;HMB45、S-100免疫组化染色该色素颗粒亦为阴性;电镜见该色素为脂褐素样物质。结论结肠黑变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便秘服泻药有关,色素可能系巨噬细胞吞噬蒽醌类泻剂后形成的脂褐素样物质,它能否导致结直肠肿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伴肿瘤的大肠黑变病与大肠黑变病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伴大肠肿瘤的大肠黑变病(MC)与MC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2004年6月~2006年7月该院发现的47例绊大肠肿瘤的大肠黑变病病例.将MC据色素沉着程度分三度.分析大肠黑变病合并肿瘤与其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大肠黑变病伴单发息肉、多发息肉、大肠癌及同时伴发息肉和大肠癌的几率与其病变程度有关(各组P<0.05).结论:随大肠黑变病病情加重,其伴发息肉和大肠癌的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 年12月收治的结肠黑变病患者20例.结果 19例患者改善明显,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活血润肠通便法治疗结肠黑变病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促进肠动力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结肠黑变病(MC)是指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所引起的非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关系密切.中医学无明确对应的病名,常据其临床表现,归为"便秘""腹胀""腹痛"等.西医学治疗MC常以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中医对MC愈加重视.毛宇湘主任医师认为MC多与肺、脾、肾功能失调,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邪滞肠腑,致大肠传导失司...  相似文献   

10.
冯昭明  陈伟刚 《新中医》2007,39(8):75-76
目的:观察清肃肺气汤治疗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患者以自拟清肃肺气汤配合心理辅导治疗。结果:痊愈14例,显效2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7.78%,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从调理肺部气机着手调理大肠气机,以清肃肺气汤治疗大肠黑变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田振国教授是著名肛肠病专家,辽宁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肛肠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30余年,兼修内外科,学贯中西医。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期间,得益匪浅,田师在临床对常年便秘患者、长期服用各类泻药(包括减肥药、排毒养颜药物)患者,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逐年提高,现将田师就大肠黑变病的中西医阐述及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蒽醌类泻药致结肠黑变病随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蒽醌类化合物是常用中药大黄、芦荟、番泻叶等药的主要化学成份之一 ,具有通便致泻的作用 ,故临床常用此类药或含有此类药的复方制剂治疗便秘。我们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1年7月在纤维结肠镜检查中 ,共发现服用蒽醌类泻药致结肠黑变病 2 6例 ,今对此作如下分析。2 6例患者中 ,男 1 2例 ,女 1 4例 ;年龄在 3 1~ 77岁之间 ,以便秘就诊的 2 5例 ,便血就诊的1例。2 5例便秘患者 ,病程在 0 .5~ 6年不等 ,均有服用番泻叶、大黄苏打片、麻仁丸、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等泻药病史。 1例便血患者有服用中草药 (药名不详 )史。 2 6例均经纤维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疗效和结肠镜结果。方法:将经结肠镜及病理确诊的30例结肠黑变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从临床疗效及结肠镜检查两方面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无论是临床还是结肠镜结果,中药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辨证运用中药治疗结肠黑变病,无论是从临床疗效,还是从结肠镜检查,均优于单纯运用综合措施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结肠黑变病是以肠镜下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而非炎症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包括便秘、腹胀、腹痛等。目前认为其病因可能与长期便秘、长期服用含蒽醌类泻药相关。“脾以运为健,腑以通为顺”,国医大师张磊教授认为结肠黑变病大多由饮食偏嗜所致肠胃积热或寒凉,或气虚气滞所致血液淤滞不畅,从而导致肠道黏膜失于濡养、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发而为病,符合临证八法之运通法的治疗范畴,故其治疗当以逐瘀为纲,重在化瘀通腑,辅以调和气机、颐养气血,临证常采用血府逐瘀汤,最终使结肠黑变及便秘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大肠黑变病是由于慢性便秘或患者长期口服葸琨类泻剂而致,采用归芪五仁汤治疗大肠黑变病36例,治愈29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临床观察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大肠黑变病的病理改变发生逆转,针对原发性疾病一便秘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正>大肠黑变病(M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肠病[1],也有学者称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它常常与结肠腺瘤样息肉和结肠癌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结肠黑变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2007-01~2012-12笔者采用自制中药灌肠配合普通针刺治疗MC40例,并与福松粉剂、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hh(sonic hedgehog)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大肠腺瘤及50例大肠癌中Shh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hh蛋白的阳性信号分布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细胞质内,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31/48)和58.0%(29/5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20.0%(5/25)(P0.01,P0.05);在大肠腺瘤中,Shh的染色评分随腺瘤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呈显著性升高(P0.05)。Shh在早期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和染色评分都高于进展期大肠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01)。Shh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S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Shh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1]。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及长期便秘和服用蒽醌类刺激性泻药的患者。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普及,该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8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方法:以无特殊并发症的230例(20~95岁,平均69.2±11.0岁)患者为对象,在汉方医学诊察后2周内进行全大肠内窥镜检查,探讨大肠腺瘤的有无与瘀血记分(寺泽)的相关性。结果:经大肠内窥镜检查有74例(32%)诊断为大肠腺瘤,其中瘀血记分20分以下者13/99例(13%),21~39分者42/99例(42%),41分以上者19/32例(59%),大肠腺瘤的发现率随瘀血记分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黑变病2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黑变病临床疗效.方法:以补中益气汤加杏仁、肉苁蓉为基础方,水煎服;同时用西药新络纳10mg tid治疗结肠黑变病23例.结果:有21例患者改善明显,有2例改善不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很好治疗结肠黑变病,避免黑变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