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满族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业、采集为辅的民族。在未入关之前,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喜吃猪肉、喜吃粘食、甜食和酸菜的饮食习俗。自1644年入关定鼎北京后,满族人与汉族杂居相处,其生活习俗对北京地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有的饮食习俗至今还在北京地区存在。  相似文献   

2.
“满汉全席”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自满人入关,统一中原,建立清王朝后,不仅发扬了满族的饮食习俗,而且也继承了元、明宫廷菜肴的汉族风味特色,融汇贯通,自成一格。 “满族全席”是孕育于满族入关,定鼎北京这个政治历史的背景中。自顺治入关至乾隆初期的清宫御膳,由于满汉食制并存,经过食俗礼仪和烹饪技艺上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导引了乾隆后期满汉全席的产生。 据《大清会典光禄寺则例》记载:当时光禄寺举办的各类筵宴中,已分为“满席”和“汉席”,但满汉共筵的情况是没有的。乾隆甲申年间(公元…  相似文献   

3.
“打菜包”顾名思义就是把菜包起来食用,这是满族人的传统饮食特点之一。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北京、河北等地区,满族饮食文化十分丰厚,“打菜包”是典型的满族菜品,体现了满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笔者家乡是满族自治县,并事厨多年,从传统满族饮食文化中不断汲取和创新,并结合现代饮食时尚,使民族餐饮不断发展,下面笔者介绍一下创新的“打菜包”。  相似文献   

4.
满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约700万,分布于东北及关内的广大地区。这个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其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满族风味的“猪血肠”仅是一例。笔者是满族人,多年从事事厨工作,并在满族风味“猪血肠”的基础上,用“猪血肠”为主料制作了几款菜肴,推出后,顾客反应很好,今写成文,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元十三世纪南宋末年,相继有不少欧洲人来华旅行。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了当时南宋的食俗。公元1127~1278年,南宋曾先后与金、元并存过一段时期。当时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以南为南宋王朝的统治地区,并建都在临安今杭州,控制着中国的半壁江山。在这种南北分割形势下,中国在饮食生活方面是南方以汉族的食风食俗为主,北方则兼有汉、女真、蒙古等民族的习俗。南宋的烹饪事业可以说是北宋的继续。总的说来,整个宋代的经济较为繁荣,粮食和猪、牛、羊…  相似文献   

6.
七、满族民间传统宴席——三套碗席 辽宁新宾县,现是满族自治县,为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地,被称为“发祥地”。新宾境内的永陵,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肇祖原皇帝、曾祖兴祖直皇帝、祖父景祖翼皇帝、父亲显祖宣皇帝。清朝诸帝对祖陵极为重视,自康熙至道光诸帝均御驾亲临于此谒陵,“行大飨礼”,达十一次之多,单是乾隆就来过五次。这里世居满族人,满族食风源远流长,满族民间传统宴席——三套碗席,便是始于这一地域。 笔者因考察满族烹饪,曾多次到新宾、岫岩、凤城等满族自治县采访,同这些地方的老厨师们举行多次座谈会;大家一致介绍,三套碗席与满族食俗有着密切关系,属于满族烹任  相似文献   

7.
汆白肉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菜肴,是满族习食的代表菜肴之一。满族发源于东北,地处寒冷,冬季时间长,为了过冬,多采用腌渍方法保存白菜,这就是常说的酸菜,它是氽白肉的主要原料。氽白肉的原名叫吉菜粉氽白肉,是时令性较强的菜肴。通常饭店经营此菜是在农历九月和三月,也就是酸菜刚腌好或快没了,且蔬菜还没有下来的时候。而家庭则是冬季常食,并不严格。  相似文献   

8.
在“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果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族喜食蜜饯食品,在满汉全席中,蜜饯菜肴和烧烤类菜肴一样,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至于饽饽和粥品,是满汉全席中的主食。如:“萨琪玛”、“满族烧饼”、“慈禧小窝头”、“喇嘛糕”、“八宝粥”、“红枣玉米粥”、“枸杞龙凤粥”等,更是显示了满族的传统风味特色。“满汉全席”中的“汉菜”部分多为元、明宫廷菜肴,以及各地方名菜和风味小吃,作为“贡品”融入其中(还包括蒙古、回等民族菜肴)。由此可见,满汉全席中“中华美馔大全”,它涉猎之…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辽阔的中华大地,使各地方都有许多自己地域特色的菜肴,有些菜肴虽然看似很土,但却很有味道,代表着当地的食风食俗.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以飨读者,使您足不出户便可尽尝九州美味.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满族,有着自己的民间风味美食——黏食,如大黄米焖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撒糕、打糕、苏叶饽饽等。以前关东的满族人,居无庐,常常傍山建一穴,一半深入地下,叫地窨子,也叫地窝棚。夏天时,逐水而居,冬天就到地窝棚来猫冬。一般是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太阳升起吃过早饭去打猎,而到了晚上无论多晚都不猎不归。据说正是因为满族人习惯了这种渔猎劳作的方式,才决定了大家普遍喜欢吃黏食的习俗——因为黏食更耐饿。  相似文献   

11.
2 满族的肉食习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清代,满族主要在该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并以狩猎和牧畜为副业。肉食主要依靠养猪,部分地区的满族人禁食狗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煮食,满族的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逢年过节都要杀猪,春节时每家都要杀猪过年。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饮食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食俗变异、饮食融合、科学饮食、饮食质量的提高等;其主体趋向是好的,应予肯定,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称道的内容,如落后的饮食习俗及不成熟的饮食消费就是重要的表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在清宫的御茶膳房里,用醢(固体的酱料,如黄酱、面酱、豆豉酱等)料为主要调料烹制(或配膳)热膳(我称之为酱馔),是其具有传承性的一种供膳特征。这与满族的食俗有关。因受地域的农耕、生活习惯及气候、地缘关系的制约,这个民族在食酱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演绎成一种俗定的食俎型格,并反映到人们日常的饮食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张胜文 《烹调知识》2003,(11):46-47
一、菜肴例证与制作方法 木耳炸白菜片 木耳,系指黑木耳;白菜,系指大白菜。将二者放在一起,加上适量的猪肉片同炒,是关东家常菜品之一。取水发木耳150g,掐去老根,大朵撕成小片,用清水洗涤干净。取山东大白菜或秋冬食的大白菜柄200g,切成如同木耳大小的抹刀片;胡萝卜10g余,叨成边长3 cm菱形薄片。二者分别放入开水锅中焯至近熟时捞出,用清水投凉,并攥去水分。取猪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市旅游新区万盛,不仅有享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万盛石林、黑山等,而且还有许多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饮食习俗,其中,尤以苗家山寨的鸡蛋食俗、春节素依、清明狗、夏时饭、重阳接糕、九碗三行宴等最为有名。鸡蛋食俗这小小的鸡蛋在万盛苗族食俗中有许多讲究,有些还颇耐。人寻味。据当地苗族群众介绍,其食俗大致有10种。相亲蛋:苗族青年男女在谈恋爱前,男方到女方家相亲,想了解女方是否同意这门亲率,只要看用什么蛋招待男方便知。芳女方及女方家人同意这门亲手,就用二个鸡蛋做蛋汤抢待,意思是“好事成双”,若姑娘或其家中父母不同…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食风食俗。其中景颇族的食俗奇异,烹饪方法也很独特,如果把它概括起来便是:一焐二烤三舂。焐,不但能焐干巴、干鱼,还能焐新鲜的肉类和鱼、禽。做法是:把鱼或肉、或禽切碎或砍成块,拌上佐料后,再用芭蕉叶包好,然后放进火灰里焐制。焐出的菜品鲜嫩中带着芭蕉叶的清香。烤,就是把肉或鱼禽切成块或剁细,拌匀佐料后,再装进现砍的竹筒里,然后用芭蕉叶塞紧竹筒口,放到火上翻烤。至竹筒烤焦后,取出剖开竹筒,倒出来的菜肴香气四溢,原汁原味,再加上清香的竹子味,实在妙不可言。舂,就是用竹…  相似文献   

17.
史正良 《四川烹饪》2005,(12):26-27
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部长宁和江安两县毗连的万里箐。这里以竹翠、山秀、水碧、岩险、谷幽、景奇而著称于世。在这竹海山野之中,各种动物、名花异草、珍贵药材品类繁多,给当地人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具有蜀南竹海特色的食风食俗。  相似文献   

18.
再新 《烹调知识》2004,(5):20-21
柱侯菜品,广东岭南风味菜肴,自创始至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是以“柱侯”人名而命名的,菜名注重质感和口味,由于当地食风已经形成,饮食习俗尤甚,所有的肴馔都具有典型的地方风味,且传遍省内外及港澳等地区。柱侯,是清代末年的一个厨师,姓梁,名柱侯,受聘于广州佛山三品楼。  相似文献   

19.
在沈阳,提到“大帅府”,本地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大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子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在这大帅府中,有说不尽的国恨家仇,有道不完的爱情传奇,也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帅府私房菜。这帅府私房莱以东北地方特产为主要原料,是东北菜的缩影,是东北民俗、食俗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钱国宏 《四川烹饪》2009,(12):78-78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会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炖肉、血肠之类的菜肴。食俗流广,便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一道四季系列菜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