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和松质骨愈合方式的差异。方法兔左侧尺骨中段植人冻干异体骨,分为皮质骨组和松质骨组,均为32只。术后2、4、8、16周分批处死,取材进行Ⅰ型胶原基因的原位杂交研究,以及皮质骨孔隙率和松质骨平均小梁宽度的组织学定量分析。结果异体皮质骨内先出现大量的骨吸收陷窝,然后在陷窝内出现表达1型胶原mRNA的成骨细胞;其孔隙率先增大,然后缓慢减小。异体松质骨内早期就有大量表达五型胶原mRNA的成骨细胞沉积在原有骨小梁表面,附近同时有破骨细胞的活动;其平均小梁宽度持续上升。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的愈合是在吸收的基础上成骨,而同种异体松质骨内则可以直接成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组织计量学效果 ,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 2cm的模型 ,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和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对各组移植骨进行处理 ,其中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C组植入异体骨 +ACS ,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 1 2周处死动物 ,移植骨和宿主骨远、近结合部及移植骨中段分别取材 ,做不脱钙磨片 ,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镜下测量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结果 :A组在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等方面均优于B、C、D组 ,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 2和ACS复合移植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 ,能平衡骨吸收 /骨形成活动 ,移植骨愈合质量好 ,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2cm的模型,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2 ACS,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2,C组植入异体骨 ACS,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3、6、9、12周照X线片,观察骨愈合情况并测量骨痂形成面积。术后12周处死动物,对标本进行三点弯曲力学测试,检测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结果 A组在X线表现、骨痂形成面积、三点弯曲破坏负荷、新骨形成率及骨孔隙率等方面均优于B、C、D组,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2和ACS复合移植既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又能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鲜异体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 前交叉韧带 (ACL) 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和 6 0只日本大耳兔分别随机分成自体骨 ACL 骨移植组、新鲜异体骨 ACL 骨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 ACL 骨移植组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2周、3周、4周各采血 2ml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 ,术后 4周、12周切取移植关节 ,作苏木精 -伊红染色。结果 :光镜下检查显示 ,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移植组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胶原排列规则 ,分化成熟。新鲜异体移植组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其IL 2水平明显高于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移植组且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1)。结论 :二步冷冻减轻了同种异体骨 ACL 骨移植后排斥反应 ,移植后其组织学改变同自体移植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的表达及修复机理 .[方法 ]在健康中国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2 0mm的长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行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 ,对照组单纯植入肌肉瓣 .不同时期进行各组家兔的组织学观察以及bFGF与TGF β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行移植术后 2 ,4 ,6 ,8周时实验组家兔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强阳性染色 .对照组家兔在移植修复 4周时肌肉组织间形成的软骨细胞中有少量软骨细胞呈阳性染色 ,6周及 8周骨缺损两端新生骨痂中部分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阳性染色 ,但阳性染色细胞数与实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早期在骨缺损局部中bFGF与TGF β的表达与分泌旺盛 ,促进诱导成骨 ,较快地修复长段骨的缺损 .  相似文献   

6.
同种异体复合骨重建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椎体材料的研制与临床上选择重建材料提供生物力学的指导。方法:选择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A组:正常对照组(NG)5只;B组:髂骨组(IBG)10只;C组:同种异体复合骨组(ACVG)10只,实验组B和C切除C4椎体后,分别植入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笼+自体松质骨,于术后1、2月随机抽取B、C组兔各5只进行离体轴向屈曲、伸展、侧弯、扭转状态下的载荷-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变化测试,各组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的生物力学强度较好,手术后1月和2月的各项指标均和A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月的力学稳定性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加强,到术后2月的时候,已和它们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时,C组的力学稳定性优于B组(P<0.05),到术后2月的时候,它们的力学稳定性已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笼和自体松质骨组成的复合骨,即时和永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均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椎体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不同时程正畸加载自体移植牙的动物模型,利用显微CT(Micro CT)研究正畸加载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4只犬的16颗中切牙作为实验牙齿,在自体牙移植术后第1、4、8、12周分别进行正畸加载。加载1月后对实验牙齿及周围骨块拍摄Micro CT,进行形态学观察、数字化软件分析及三维重建。 结果 自体牙移植术后第4周、第8周进行正畸加载的移植牙,形态学观察无明显骨粘连、牙根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及根尖区牙槽骨密度减低;骨计量参数比较提示根尖区骨小梁破坏最少、骨小梁离散度低。 结论 通过Micro CT观测,可推断在犬自体牙移植术后第4周、第8周进行正畸加载,牙周愈合情况较好并可预防骨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下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情况,探讨骨组织厚度比例及总厚度对种植体可靠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Abaqus软件建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研究侧向力和轴向力作用下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其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比值分别为3:1、2:1、1:1、1:2和1:3,两者的总厚度分别取0.5、1.0、2.0、3.0和4.0 mm。结果: 皮质骨、松质骨和种植体表面最大应力随着松质骨和皮质骨总厚度的增大而递减,总厚度在0.5~2.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快,在2.0~4.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慢。对于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在总厚度为2.0 mm时取得最小值。当总厚度小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减小而快速升高;当总厚度大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增大而缓慢升高。结论: 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的比值及总厚度均对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在种植体手术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总厚度应大于或等于2.0 mm,最佳值为2.0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NOS选择性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对兔桡骨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制备同种异体松质骨和cNOS选择性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复合。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前肢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右侧前肢植入cNOS选择性抑制剂和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物。术后2、4、8、12周,行肉眼观察、X线拍片、骨密度检查和组织学切片检查。术后12周,行三点弯曲试验。并与正常桡骨比较。结果单纯同种异体松质骨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成骨量,成骨速度,时间均优于cNOS选择性抑制剂和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物。结论cNOS选择性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L-NAME)可抑制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0.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mdx鼠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ng SW  Zhang C  Yao XL  Yu MJ  Li JL  Chen SL  Liu TY  Lu XL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2):178-181,i0001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后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6~8周龄C57BL/6鼠骨髓干细胞,以2×107个/只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到经7Gyγ射线预处理后的7~9周龄mdx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5、8、12、16周应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γ射线放疗预处理的mdx鼠,在尾静脉移植骨髓干细胞5周后可见抗肌萎缩蛋白少量表达,随移植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16周时肌纤维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12%,并可见肌细胞核中移现象较同龄mdx鼠对照组减少,边居增多。结论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mdx鼠后,骨髓干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趋向病变肌组织,并分化为肌细胞表达抗肌萎缩蛋白。随移植时间延长表达增多,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长久持续参与受损骨骼肌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野生型和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 NTR)敲除小鼠股骨骨质的改变,探讨p75 NTR敲除对小鼠股骨矿化发育的影响.方法 取同窝p75 NTR+/+(野生型)和p75 NTR-/-(敲除型)雄性小鼠,出生后8周龄时行股骨Micro-CT扫描,检测股骨松质骨的骨量(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表面积/骨量(BS/BV)、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皮质骨的骨量(Ct.BV)、骨皮质厚度(Ct.TbTh)、骨皮质的骨表面积/骨量(Ct.BS/BV);出生后40 d分别取同窝两种基因型雄性小鼠行钙黄绿素荧光双标实验,以检测股骨的矿化沉积速率;提取4周龄大小鼠股骨总RNA及蛋白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LP、Runx2的表达.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p75 NTR--小鼠股骨的BV、BV/TV、Tb.N、Tb.Th、Ct.BV、Ct.TbTh明显低于同窝p75 NTR+/+小鼠(P<0.05),同时,p75 NTR-/-小鼠的BS/BV、Tb.Sp、Ct.BS/BV明显高于p75 NTR+/+小鼠(P<0.01);钙黄绿素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p75 NTR-/-小鼠股骨的矿化速率明显低于同窝p75 NTR+/+小鼠(P<0.01);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75 NTR--小鼠的ALP、Runx2表达均明显低于p75 NTR+/+小鼠(P<0.01).结论 p75 NTR敲除对小鼠股骨的矿化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 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 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于疾病早期肝豆状核变性模型鼠———TX小鼠脑、肾组织铜代谢的影响。【方法】4~5周龄的雄性DL小鼠50只为供体;2月龄的TX小鼠50只为受体(雌∶雄=3:2),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5只(雌∶雄=3:2)。分离供体小鼠骨髓干细胞并标记CM-DiI荧光,经尾静脉注入移植组TX小鼠体内,每只小鼠0.2 mL(1.2 × 107个细胞),对照组动物注入等量平衡盐液体。移植后的1、2、4、8、12周处死动物检测脑、肾铜含量情况,并以CM-DiI荧光示踪技术考察干细胞在受体鼠脑、肾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 移植治疗后脑和肾脏铜含量(脑铜平均28.7 mg/kg,肾铜平均31.7 mg/kg)较对照组(脑铜平均34.5 mg/kg,肾铜平均36.9 mg/kg)均有下降趋势,达到对照组铜含量的70% ~ 98%;移植后第4周时治疗组脑铜含量(28.4 ± 5.5) mg/kg,仅为对照组(40.1 ± 6.9) mg/kg的70%, 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示踪研究在移植后各时间点均可于脑内检测到供体细胞,肾脏未检测到供体细胞。【结论】疾病早期TX小鼠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脑内铜代谢有一定改善作用,对肾脏铜代谢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探讨煅桡骨(SB)作为某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1)将bBMP植入16只balb/c小鼠肌袋内,每周宰杀4只行细胞学检查,连续4周,(2)1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1cm缺损,分别植入bBMP-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分批宰杀后行X-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2周时可见编织骨,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bBMP-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1)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2)bBMP-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调节饮食磷水平对肾性骨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4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CRF组)、高磷饮食组(CRF-HP组)、低磷饮食组(CRF-LP组)、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各6只。5/6肾切除法制备慢性肾衰竭模型。前3组成模3周后,分别接受正常磷(磷0.9%,钙1.2%)、高磷(磷1.2%,钙1.6%)、低磷低钙(磷0.2%,钙0.5%)饮食。Sham组接受正常磷饮食。27周取血测肌酐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股骨,固定包埋,Giemsa、VonKossa染色计算骨小梁体积(TBV)、成骨细胞指数(OBI)、破骨细胞指数(OCI)、类骨质体积(OV/TV),并观察皮质骨形态改变;四环素双标记法检测骨形成率(MAR)。结果 CRF-HP组、CRF-LP组、CRF-模型组、Sham组大鼠分别存活6只、3只、5只、6只。CRF模型组大鼠TBV、OBI、OCI、OV/TV较Sham组大鼠明显增加(14.4±5.2vs.20.2±6.3,P〈0.05;141.0±53.3vs.80.0±24.1,P〈0.05;9.4±3.0vs.4.5±1.3,P〈0.01;1.14±0.02vs.0.21±0.03,P〈0.01),MAR较Sham组大鼠也有增加(0.8±0.2vs.2.1±0.4,P〈0.01)。CRF-HP组以上改变较模型组更为明显(均P〈0.05),但皮质骨吸收孔增加。CRF-LP组大鼠TBV、OBI、OCI、MAR较模型组减少,但OV/TV有所增加。结论长期接受高磷饮食的慢性肾衰竭大鼠骨转化率明显增加,松质骨量增加,但皮质骨量减少;长期接受低磷低钙饮食虽然能纠正慢性肾衰竭大鼠骨转化率的升高,但松质骨量减少,类骨质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同种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 0例接受同种骨移植的骨缺损患者平均随访 37个月 ,观察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除 1例因感染而失败外 ,其余均达到骨性愈合或基本愈合。结论 同种松质骨移植后的骨愈合优于皮质骨 ,插入植骨、紧密对位、坚强内固定有利于植入骨的愈合。同种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静态与动态加载下仿生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和疲劳行为,为研发能有效地转移应力至周围骨组织的新型种植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AD(Pro/E Widefire 2.0)软件建立颌骨和钛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全致密型(1号)和仿生型(2号)两种结构钛种植体,采用Ansys Workbench 10.0软件分析静态与动态加载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并对2号种植体进行疲劳行为分析。结果:在相同载荷下,1号和2号种植体在皮质骨区均为高应力区,2号种植体界面最大应力值、高应力区域面积、根端区最大应力值均低于1号种植体,从上至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呈均匀递减趋势。动态加载的界面应力比静态的界面应力高17.15%。两种加载方式下,两种种植体在皮质骨区界面最大应力值无差别;在松质骨区, 1号的界面最大应力值比2号高75.97%;在根端区,1号的界面最大应力值比2号高22.46%,种植体界面最大应力远小于纯钛的屈服强度。2号种植体颈部皮质骨边缘的最大应力值比1号高7.85%,皮质骨边缘的最大应力值未达到皮质骨的屈服强度。预载50~300 N动态载荷,致密芯的安全系数均在10以上,随载荷加大,多孔层的界面应力呈线性增加,动态加载轴向300 N 和颊舌向45°25 N时,多孔层界面最大应力为11.38 MPa。结论:仿生型种植体有利于松质骨区及根端区界面应力转移到周围骨组织,其几何结构设计能耐受正常咀嚼的疲劳载荷,是安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同种异体肺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3例同种异体肺移植围术期治疗的经验和教训.结果 例1术后43 h撤离呼吸机,第4天移植肺细菌感染,第7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第14天因"右侧凝固性血胸"再次行右胸凝血块清除.例2术后48 h撤离呼吸机,第3天、第5天因左右胸腔先后出现活动性出血而再次剖胸止血,第6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第14天、第30天移植肺先后细菌、真菌感染.例3双肺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点是防治移植肺的早期失功能和围术期感染,同时早期监测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去抗原牛松质骨块/bBMP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骨缺损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探讨大块异种骨的制备及其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大块的牛松质骨制备成消除抗原性的载体,与牛骨形态发性蛋白(BMP)组合构成去抗原牛松质骨块/bBMP复合材料,采用兔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研究去抗原质骨块/bBMP复合材料在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纳米氟磷灰石/聚醚醚酮(nFA/PEEK)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效能。方法将研发喷砂处理的nFA/PEEK和聚醚醚酮(PEEK)种植体植入Beagle犬双侧胫骨,于植入第8周和12周末获取骨组织标本并且行大体观察和X线摄片检查。带种植体不脱钙骨磨片行苦味酸品红染色、测量骨结合率(bone implantcontacts,BIC);四环素荧光标记测定骨矿化沉积率(mineral apposition ratio,MAR)了解种植体骨界面改建过程。结果 nFA/PEEK可X线摄片显影,其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和成熟比PEEK更快,nFA/PEEK种植体在8周末和12周末的MAR和BIC均高于对应的PEEK(P<0.05)。12周末nFA/PEEK种植体组的BIC均高于8周末nFA/PEEK组(P<0.05),而MAR却降低(P=0.019)。nFA/PEEK种植体组12周末的BIC(82.01±3.61)%为组内最高,而8周末MAR是组内最高,为(1.49±0.08)μm/d。结论 nFA/PEEK种植体能与骨形成骨性结合,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能良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