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有报道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生活水体盐度的不同引起的;该休眠卵表面附着一些污染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壶状臂尾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密集、分泌颗粒较多,这是与其代谢旺盛、运动活跃等机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相似文献   

3.
通过向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培养液中添加"轮虫克星Ⅰ号",进行以杀除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药物能有效杀灭藻液中的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的死亡时间、死亡率以及杀灭轮虫后螺旋藻的恢复情况与药物的浓度有关;在试验范围内既能杀灭轮虫、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又较小的最佳药物质量分数为1.25%.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摄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9.17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浓度下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百草枯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影响显著,使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繁殖前期和繁殖后期延长,繁殖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均低于对照,不同百草枯浓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5.
廖永岩 《海洋科学》2003,27(4):68-71
利用面包酵母在室内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并用培养的轮虫进行远海梭子蟹育苗。结果发现,接种200个/mL,经8d培养,轮虫密度可达3075个/mL。用高密度培养而又未经营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及培养饵料,再配合单胞藻和卤虫,用于远海梭子蟹育苗,育苗期(至大眼幼体)为14-16d,培育至幼蟹一期,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6.
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catilisO F M櫣ller,以下简称Bp)和圆形臂尾轮虫(B rotundiformisTschugunoff,简称Br) (Segers,1 995)是轮虫门 (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的两个海水种或半咸水种 ,过去曾分别被认为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和S型品系 ,现统称为褶皱臂尾轮虫  相似文献   

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轮虫动物门(Rotifera)中的广盐种。其个体微小、培养容易、营养丰富,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海水养殖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物种。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为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型生物。本研究用FIASCO法构建了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了135个微卫星;用PCR-PAGE分型法分析山东半岛褶皱臂尾轮虫群体,获得8个多态微卫星。等位基因数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1471~0.6364和0.3139~0.6559;遗传偏离指数为-0.3624~0.05353;多态信息含量为0.2615~0.5841。无微卫星偏离哈温平衡,但有2个微卫星处于连锁不平衡。本研究筛选的8个微卫星为褶皱臂尾轮虫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提供了标记。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近岸海域铜离子污染严重,可能对海洋渔业资源重要饵料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产生种群世代毒性效应的问题,通过连续多代暴露和净化实验,探究了铜对褶皱臂尾轮虫繁殖能力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一世代,与空白对照相比,50μg·L-1 Cu2+显著地降低了轮虫的产卵数和净生殖率;从F0到F1代,轮虫的产卵数、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呈升高趋势,寿命和世代时间呈降低趋势,这可能是轮虫为保持最大拓殖能力的一种种群适应策略;从F1~F3代轮虫的产卵数、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寿命随暴露世代明显降低,世代时间呈上升趋势,轮虫的繁殖能力显著下降,其生活史特征发生明显改变,Cu2+对轮虫产生了世代毒性和代际效应。但经过2~3代的净化后,Cu2+对轮虫的不利影响逐渐消失,其繁殖潜力和生活史特征均恢复到污染前状态。该研究结果表明,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将有助于受损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褶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 Müller,以下简称Bp)和圆形臂尾轮虫(B.rotundiformis Tschugunoff,简称Br)(Segers,1995)是轮虫门(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的两个海水种或半咸水种,过去曾分别被认为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和S型品系,现统称为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B.plicatilis complex)(Yufera,2001)。由于该种分布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多种海水鱼的种苗培育的重要开口饵料,因而成为单卵巢纲中最具经济意义和极受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种类。作为单卵巢纲轮虫的共同特征Bp和Br轮虫进行无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兼有性生殖,两种生殖世代交替发生而完成其生活周期,休眠卵即是有性生殖的最终产物——卵膜加厚的受精卵(King et al,1977a,b;Snell,1987).在实际生产中,休眠卵是轮虫储存、运输和孵化应用的最理想形式;而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不仅是轮虫用以抵抗或度过不良环境期,并向新的生存空间散布或拓展的特殊生活阶段,而且可通过一定时间的休眠和一定条件下的孵化,决定着下一生活周期的起始,从而控制着轮虫生活周期的节奏。尤其是休眠卵经孵化而启动新一轮无性生殖世代,一方面承传和实现了前一世代的遗传特性和基因重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轮虫的生殖表现和遗传特性得以在新环境下产生新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条件。鉴于上述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多年来对休眠卵的休眠与孵化的研究深受各国学者的重视。Gilbert(1974)、 Pourriot等(1983)已就国际上的有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最近席贻龙等(1999)结合国内的有关报道对该领域的进展亦作了进一步概括。这些论述均泛指单卵巢纲诸多种类的休眠与孵化问题,且多数结果来自淡水轮虫的研究。本文的讨论将主要针对海水或半咸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就有关调控或影响其休眠卵孵化的各种内、外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光合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自青岛栈桥浅海海泥中分离到一株光合细菌,经鉴定为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eroides)。对其生化特性、生长条件以及做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饵料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球形红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混以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喂养轮虫,轮虫的增殖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光合细菌、扁藻和海洋酵母,也高于光合细菌与海洋酵母的混合。提示在轮虫的生产性培养中,以一定浓度的光合细菌与单胞藻混合投喂轮虫,可能取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特定海域15万年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我们近年来对西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古海洋学研究的成果概述和讨论。古海洋学是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主要是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进行的多项分析,包括:稳定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元素地层、古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学方法,恢复近15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诸如古海流、古温度、古盐度、古季风等。  相似文献   

12.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13.
于1991年4月在青岛-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围带相接;有额、口棘毛分化;横棘毛高度发达并上行至虫体胞口后方。  相似文献   

14.
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5月1日~7月16日在浙江宁波大学水产苗种试验场进行了不同虾蛄种类,不同换水量,不同放苗规格、数量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akempi比口虾蛄O.oratoria生长快、成活率高;水质条件较佳的塘,虾蛄生长迅速,平均每10天体长增加1.4cm,产量达804.0kg/hm2。  相似文献   

15.
发光细菌一新种──青海弧菌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于1985年8月从青海湖产的青海裸鲁体表分离到70株发光细菌,通过表型特性分析,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凝胶双向扩散试验,以及G+C摩尔百分比测定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70株发光细菌在表型特性,免疫学特性等方面彼此高度相似,但与已知的各种发光细菌有显著差异。鉴定为弧菌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青海弧菌Vibrioqinghaiensissp.nov.。典型菌株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6.
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和日本对虾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利用高新技术,如实行生殖和遗传操作进行对虾品种改良的设想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加紧实施,但对虾遗传和生殖学研究尚欠深入,限制了这项研究的进展。其中对虾染色体知识的贫乏和研究技术的短缺就是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17.
乌鳢和白乌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前人的工作,乌鳢分为三个亚种,乌鳢指名亚种Ophicephalus argus argusCantor黑龙江乌鳢O.a.warpachowskii Berg和白乌鳢O.a.kimurai(Shih)本文重点对乌鳢指名亚种和白乌鳢进比较。从形态特征、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表型及染色体组型上,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体色除外),并且两者分布区重叠。据此,作者认为,白乌鳢不能被划为一个亚种,而只能认为是普通乌鳢(指名亚种)的变异个体。文章还对亚种划分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一株能利用无机硫化物的球形红假单胞菌 (丙酸钠 -丙露醇 )与荚膜红假单胞菌 (甘露醇 -丙酸钠 )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探讨了溶菌酶浓度 ,PEG浓度等对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及融合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原生质体融合率为 3.0 2× 10 -5。用间接选择法 ,在高渗选择培养基上选出再生的融合子 ,经过在二种选择培养基上交替连续传代十次 ,获得既可利用丙酸钠为唯一碳源又可以甘露醇为唯一碳源而生长的遗传稳定的融合株。融合子菌株对硫化物的耐受能力超过两亲本菌株 ,在 Na2 S浓度为 0 .5~ 1.0 g/ L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因此在水质净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硫磷对扁藻和杜氏藻膜脂的过氧化与脱酯化伤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4-1995年,运用急性急性实验及生化方法对扁藻和杜氏藻的对硫磷毒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硫磷对扁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杜氏藻,在对硫磷的胁迫下,两种微藻细胞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相对含量上升,膜透性增大,微粒体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同时,扁藻微粒体膜的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商州黄土记录的最近六十万年来东秦岭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商州黄土剖面系东秦岭南侧的商—丹断陷盆地中丹江三级阶地上的黄土堆积,其形成年代不晚于0.6MaB.P.。在过去0.6Ma这个时段,商州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磁化率以及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东秦岭6个湿热—干冷气候旋回与黄土高原黄土剖面的气候变化记录以及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气候阶段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