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SMA复合橡胶支座的桥梁隔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结构减震、隔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MA复合橡胶支座的智能隔震系统,应用SMA复合橡胶支座对一受代表3种场地频率地震波激励的多跨简支桥的标准跨桥梁进行了时程分析,并与应用普通橡胶支座的桥梁进行了减震、隔震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应用SMA复合橡胶支座隔震,不仅能取得更为显著的减震、隔震效果,而且能使地震后隔震桥梁的梁体得以复位,从而验证了SMA复合橡胶支座在桥梁隔震中的有效性、智能性和自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业迅猛发展,桥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和提高,因此客观上要求桥梁抗震效能的增强与改善。本文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第一部分强调了加强桥梁隔震设计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桥梁隔震设计的相关理论,在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桥梁隔震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隔震技术首先在新西兰进行开发,后来相继在日本、台湾得到发展。中国是在六十年代出现沙垫层基础隔震方法,并广泛应用在建构筑物、设备、桥梁、电器仪表、大型计算机系统等领域,在经历大地震的考验后,人们确认隔震技术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抗震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隔震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抗震设计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对比欧洲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方式,就欧洲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范围、基本要求、依照标准、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延性与隔震设计方法等方面作简单介绍.对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规范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延性与隔震设计方法应是桥梁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程学义 《工程与建设》2012,26(6):794-796
伴随着国际性的减隔震设计思潮,减隔震技术理念在我国逐渐树立并推广开来。以某公路桥梁为背景,通过对比采用高阻尼橡胶支座与其他类型桥梁支座时,在不同墩高条件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了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在该类桥梁中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建及在建的高速铁路中,桥梁总长占线路总长度的70%~80%,这些高速铁路桥梁不可避免地穿过地震区域,因此桥梁的抗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速铁路桥梁具有刚度大、周期小、基频高等显著特征,理论上更适合采用减、隔震技术.本文介绍了桥梁减隔震装置的工作机理,重点介绍了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液体粘滞阻尼器及金属阻尼器等减震支座在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应用进展,为高速铁路减隔震装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现阶段城市交通工程的开展需要,进行桥梁设计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本文就桥梁设计的隔震模块、桥梁隔震设计模块展开分析,进行设计重要性的剖析,进行先进的桥梁隔震设计理论的应用,解决现阶段桥梁隔震设计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的几次大地震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是桥梁结构设计人员认识到应用减隔震技术提高桥梁结构抗震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隔震技术将建筑物和强烈地面运动隔开,使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地震力降低,从而提高了结构安全性或降低建筑物造价的原理.并主要对美国,新西兰和日本这三个走在抗震研究前沿的国家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隔震材料和隔震体系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简要介绍了在进行隔震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从业主的认识误区、生产工艺和工程师的设计观念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使用隔震技术的原因,并对怎样推广隔震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桥梁抗震的减隔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鹏 《科技资讯》2006,(33):247-248
本文介绍了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原理、设计原则、装置与系统,并给出一个减隔震桥梁的设计示例来说明该技术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考虑高铁桥梁结构自身和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采用SAP2000分别建立隔震与非隔震高铁桥梁模型,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建立试验样本,对桥梁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别建立以墩柱位移延性系数和支座剪切位移为输出的响应面函数。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获得隔震与非隔震桥梁构件的易损性曲线;基于结构易损性和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分析,得出桥梁结构在其全寿命期内的总费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中心复合设计法得到响应面函数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高铁隔震桥梁易损性分析的计算效率;隔震墩柱发生各级破坏的超越概率均明显低于非隔震墩柱,说明摩擦摆隔震支座通过延长结构周期和摩擦耗能对高铁桥梁墩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隔震桥梁全寿命期内地震经济损失、检修费用及全寿命总费用等均低于非隔震结构,说明隔震桥梁在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性好。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滑移隔震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滑移隔震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并对滑移装置和限位消能元件作了简析,介绍了我国滑移隔震的应用情况及隔震构造.根据滑移隔震特点,提出了建筑滑移隔震设防目标和设计原则,指出了有关问题,并对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一座三跨隔震桥梁三维模型,并利用Matlab编制双向隔震铁路桥梁和列车组成的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分析程序,研究了铅芯橡胶双向隔震铁路桥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桥梁在横桥向的隔震周期越大,桥梁梁体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横桥向位移越大,而扭转角和竖向位移变化不明显;桥梁横桥向的隔震周期较大时,支座阻尼对列车作用引起的桥梁梁体横桥向水平振动的衰减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桥梁横桥向隔震周期的增大,车体横摆、侧滚振动位移响应显著;隔震支座阻尼对车体横摆、侧滚位移响应有一定的衰减作用;横桥向的隔震周期和隔震阻尼比的不同对车体摇头、沉浮和点头位移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在规则隔震桥梁结构简化为2自由度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进一步将以隔震模态为主的2自由度隔震桥梁结构简化为双线性的单自由度隔震系统,考虑了隔震支座的双线性特性,并计入了隔震支座下部结构质量及墩柱粘滞阻尼比等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力学模型,重点讨论了隔震支座的剪切位移延性、硬化刚度比、隔震桥梁结构的质量比、隔震模态周期、墩柱周期及其粘滞阻尼比等参数对隔震桥梁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对隔震支座设计参数的选取给出了合理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隔震桥梁在震后的梁体及支座位移过大的问题,采用光致伸缩驱动器(PA)为控制设备,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自适应模糊控制算法(AFCA),结合限幅最优控制算法(COCA)编制了符合PA的AFCA/COCA半主动控制算法的Matlab程序,利用程序对未隔震和LRB隔震桥梁分别进行了半主动、主动控制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AFCA/COCA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及AFCA主动控制策略均能有效抑制未隔震和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均可有效解决隔震桥梁的梁体及支座位移过大的问题;其控制力曲线非常吻合,所施加于PA的上(左)、下(右)表面的控制光照强度均在容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叠层橡胶支座抗震是结构抗震技术中的新兴技术,是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隔离”,来延长隔震结构的系统周期,消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可以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文章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论述了隔震支座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场简支梁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和隔震技术的发展,近断层隔震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十分必要.以一座简支微弯梁桥为例,通过非线性时程的方法,探讨简支梁桥在近场地震作用下桥梁的减隔震特性及参数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隔震简支梁桥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墩底弯矩和支座位移比远场地震作用下大;采用隔震技术后,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减震效果仍有效;纵横向支座位移随屈服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均有随初始刚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墩底弯矩因波脉冲不同和各墩刚度不一,随初始刚度和屈服强度的变化不一.  相似文献   

18.
吴运达 《科技资讯》2010,(30):76-76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在地震中发生破坏,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文章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减隔震装置、桥梁减隔震设计的原理以及基于能量谱的桥梁隔展设计。  相似文献   

19.
叠层橡胶支座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俊  王凯  武建军 《河南科学》2002,20(5):591-593
本文介绍了桥梁工程中常用的一类隔震装置———叠层橡胶支座的构造、减震原理及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桥梁的设计方法 ,总结了叠层橡胶支座在桥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特点 ,并对其在我国桥梁工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考虑时效及环境因素对隔震支座力学特性的影响,介绍了国外学者和规范提出的支座特性修正系数、调整系数和界限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隔震橡胶支座的特点给出了力学特性修正过程.构造了12座具有不同外型特征的连续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常用的隔震支座(即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和超高阻尼橡胶支座),基于Open Sees地震分析计算平台建立了隔震桥梁的3维动力分析模型,通过大量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考察了时效及环境因素对不同高度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程度及其在不同外型桥梁中的离散情况,还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地震动强度(PGA)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时效及环境因素对隔震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处于0.2~0.4g加速度峰值下隔震桥梁的较低墩的位移反应;对于采用铅芯、高阻尼和超高阻尼橡胶支座的隔震桥梁,不考虑其影响则可能低估较低墩10%、50%和100%及以上的墩顶位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