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寒区分布广泛,在寒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岩体工程冻融损伤破坏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岩体工程的安全稳定,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过程"为主题,将裂隙岩体视为岩块系统和裂隙系统,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涉及冻岩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测试低温环境下饱和及干燥的花岗岩、白砂岩和砂质泥岩随降温产生的应变特征,研究岩石冻胀融缩效应。结果表明:在一次冻融循环内,干燥岩样发生线弹性变形,而饱水岩石的变形经历冷缩阶段、冻胀阶段、升温迟滞阶段、融缩阶段和热胀阶段等阶段。一次冻融循环内,干燥岩样未产生残余应变,而饱水岩样产生明显的残余应变。(2)基于物理化学相关理论,考虑岩体裂隙水相变的特殊性,分析水冰相变平衡物态方程,得出冰点与压力的关系,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功能原理推导出冻结率的表达式。提出"等效热膨胀系数法"模拟裂隙水的冻胀融缩效应,同时模拟冻胀荷载作用下夹冰(水)裂隙尖端的应力场分布,并与解析解进行对比。(3)参照岩石冻胀变形试验和相变分析的相关结论,将岩石在低温环境下的变形分解为热应变、冻胀应变和围压产生的弹塑性应变3部分,建立岩石准蠕变冻胀本构模型。引入冻胀激活单元,用以控制冻胀单元是否发生作用。以FLAC3D现有的本构模型为蓝本,运用VC++编写本构模型动态链接库文件,并借助Fish函数对冻结过程中的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力学参数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控制冻胀激活单元的工作状态。(4)运用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理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及静力平衡原理,并考虑岩体水冰相变的参与,得出冻结条件下裂隙岩体的热水力(THM)耦合控制方程。通过一个含裂隙隧道低温THM耦合算例,研究低温THM耦合条件下的温度场、应力场及孔隙压力等的分布规律。(5)基于脆性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冻胀条件下压剪复合裂纹起裂扩展判据,得出冻胀力和围压共同作用下的裂隙起裂条件、扩展方向和扩展长度公式,并分析冻胀裂隙岩桥的贯通模式。基于拓扑学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可实现二维冻胀裂隙网络扩展演化的算法,可实现扩展路径定义、扩展域单元的识别及更新、裂隙贯通判断等功能。(6)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以Chalmers理工大学试验低温储库为工程背景进行模拟,按照现场试验条件施加温度和力学边界条件,对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位移场等进行模拟,并与实测的变形和温度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此外,以高寒地带的乌鞘岭隧道为工程背景,对洞口端冻融环境下围岩温度场、应力场、位移场的分布规律,以及冻结状态分区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我国是寒区面积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寒区建设工程的日益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冻岩问题,而至今人们对冻岩问题的研究还非常不足。围绕冻岩问题,本文以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岩石在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岩石的宏观冻融损伤本构关系, 最终以寒区实际大型岩体工程——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为背景,建立相应的温度-渗流、温度-渗流-应力多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寒区冻岩工程实例计算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 (1)首先,从工程现场取2种典型岩石,进行不同冻结温度和不同含水状态(完全饱和与干燥)下的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实验;然后,分析2种岩石在不同温度下的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实验的变形破坏规律,应力-应变关系以及不同含水条件下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三轴抗压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拟合关系表达式;最后,进行2种岩石在不同低温以及饱和与干燥2种状态下的超声波波速测试和热参数测试,并给出了波速、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2)对红砂岩和页岩进行开放饱水状态下冻融循环实验,分析了2种岩石的冻融损伤劣化及冻融破坏行为,提出红砂岩和页岩分别代表的2种冻融损伤劣化模式:片落模式和裂纹模式;并对经历不同冻融次数后的岩样进行单轴压缩实验,记录岩石冻融循环后变形与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这2种岩石的冻融耐久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得出2种岩石在饱水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冻融次数的拟合关系表达式。 (3)以岩石冻融循环后的单轴压缩实验结果为依据,从宏观损伤力学理论出发,将岩石的损伤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冻融引起的损伤,第2阶段为冻融和单轴压缩引起的总损伤,从而建立2个阶段的损伤演化方程,推导岩石受冻融循环次数影响的单轴损伤本构关系,根据建立的本构模型得出岩石冻融损伤后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并与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靠,为三场耦合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损伤本构模型。 (4)根据孔隙介质的对流换热理论,建立低温岩体对流传热温度与渗流耦合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多场耦合有限元计算程序,计算2个工程实例:其一是针对寒区输气管道围岩的冻结问题,验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其二是结合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建设的工程实际,考虑气候变暖和有无保温层、防水层条件下,计算30a围岩温度场与渗流场的分布变化规律,指出气候变暖、保温层的铺设和渗流对寒区隧道围岩的长期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 (5)针对受低温及冻融循环影响的寒区岩体工程实际情况,引入所建立的岩石冻融损伤力学模型,将岩体的弹性常数视为随冻融次数及温度变化的函数,以混合物理论、连续介质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冻融裂隙岩体温度-渗流-应力完全耦合的控制方程。运用有限元方法,以昆仑山隧道进口160m的DK976+410断面围岩-衬砌系统为对象,进行开放系统条件下隧道温度、渗流、应力耦合问题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围岩-衬砌系统在施工完毕及运行30a后的温度、应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设计方法进行了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3.
《低温建筑技术》2020,(3):15-19
在寒区岩土工程建设中,由于日夜及四季温差较大,岩石在反复冻融和开挖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损伤加剧。为研究冻融岩石损伤特性的发展规律,文中选取孔隙率较大的绿砂岩,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和超景深三维显微观测对砂岩质量损失、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得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砂岩单向受压时弹性模量和变形增加、内部胶结能力减弱,破坏时岩石完整性降低、颗粒排列紊乱;最后ABAQUS模拟显示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使砂岩热应变最大值由棱角发展至表面中部,最后向内部扩展。研究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主要改变砂岩内部结构分布,进而影响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为岩石冻融破坏过程的分析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具有不同几何特征的闭合裂隙类砂岩模型试样,进行冻融后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裂隙岩体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不同裂隙倾角、不同裂隙长度的岩样对冻融岩体强度及破坏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预制闭合裂隙对冻融岩样外观破坏特征影响不是很大;同一类岩样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单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的冻融次数,相同裂隙倾角不同裂隙长度的试件,随着裂隙长度的增长,单轴抗压强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且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降低的程度越来越小;而对于相同的冻融次数,相同裂隙长度不同裂隙倾角的试件,倾角的变化对冻融岩样的影响不大;冻融岩样单轴试验破坏形态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由单一的较平滑的破坏面逐渐发展为多个表面粗糙的破裂面,除完整岩样及倾角为90°的岩样为劈裂破坏外,其余裂隙岩样基本为沿裂隙面的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5.
冻融条件下岩石损伤劣化机制和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通过循环冻融试验方法,研究岩石在冻融条件下的损伤劣化机制和相应的力学特性。研究对3种岩石(粉砂质泥岩、辉绿岩和白云质灰岩)在2种水化环境下(蒸馏水饱和,饱和并经1%硝酸溶液浸泡侵蚀)分别进行循环冻融试验研究(每循环冻融各4 h,共8 h),并在不同循环次数下对试样进行饱和单轴压缩强度测试和质量变化测定。研究发现:岩石冻融损伤劣化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与岩石自身特性、冻融温度及循环次数有关,还与所处环境有关;在酸性条件下,岩石冻融强度损伤较纯水化条件下要剧烈得多。因此,纯水化环境下的冻融试验结果常常会给出较为危险的工程安全性评估。研究成果对寒区工程建设及工程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考虑层状岩体内部微裂纹、层面等不同尺度结构特征,采用两步均匀化方法,建立了层状岩体细观损伤模型与渗透特性多尺度演化模型。两步均匀化过程分别考虑了层状岩体内部细观结构与宏观结构对渗透特性的影响。层状岩体渗透特性演化模型可同时考虑微裂纹损伤扩展、滑移剪胀,层理面滑移磨损、剪胀演化特性以及微裂纹与层理面相互作用等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内部不同尺度微结构变化对其渗透特性演化的影响以及渗透特性的各向异性特征。基于该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层状岩体中地下洞室开挖扰动过程,研究了层面倾角以及岩体强度各向异性特征对洞周围岩损伤与渗透特性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深部层状岩体水–力耦合特性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预制节理岩体试件,对不同节理倾角、节理贯通度、节理组数、饱和度、节理厚度、循环次数等6种情况进行冻融试验,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以研究其性质规律。研究表明:试样的表观形态、强度和破坏模式与冻融和节理有密切关系;冻融使节理处粘结强度严重降低,使试样产生损伤,损伤程度与冻融次数呈正相关,与饱和度、节理厚度在一定范围内正相关;节理数、节理倾角对试件强度的影响与非冻融试样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非贯通冻融节理试样的破坏机理比较符合断裂力学理论;在整个过程中,冻融与节理相互作用共同促使试样损伤破坏。  相似文献   

8.
非贯通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损伤力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基于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及其对应的声发射试验结果,以及岩石在加载条件下损伤的产生与演化的微观试验和三种不同应力条件下非贯通裂隙岩体模型的强度、变形破坏试验的结果,分析了非贯通裂隙岩体损伤的宏观力学响应和岩体损伤机制;探讨了岩体损伤的局部性及其力学效应。由大量模型试验。通过引入“局部损伤修正系数”,建立了非贯通裂隙岩体考虑损伤的强度预测公式,并用此公式预测了一些模型的三轴强度,结果与实测强度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前人对混凝土结构冻融破坏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梁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13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先对这13根普通梁进行一定次数的冻融循环,之后对其加载,进行试验。从而来分析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对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开裂荷载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了解冻融损伤对于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2017,(10)
通过对单掺钢纤维混凝土与双掺钢纤维、聚丙烯混凝土进行冻融试验,测量冻融后混凝土的质量和相对动弹模损失率,分析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的衰减规律,研究所掺纤维的种类数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的纤维对混凝土抗折强度有显著提高,而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冻性优于钢纤维混凝土,更优于普通混凝土。回归分析所得数据,分别以相对动弹模、强度定义损伤变量,建立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发现动弹性模量定义的损伤变量更能够直观反映出三组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并且二次多项式衰减模型能很好的反映出纤维混凝土冻融作用下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以洛阳龙门石窟灰岩为研究对象,考虑石窟区灰岩渗水溶液的侵蚀和冬季冻融损伤的影响,进行不同水化学溶液及冻融耦合作用下的力学试验,研究龙门石窟灰岩在水化学溶液及冻融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损伤特征。试验表明,水化学溶液及冻融耦合侵蚀作用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灰岩的损伤逐渐增大;与水化学溶液单一的侵蚀作用相比,水化学溶液及冻融耦合侵蚀作用对岩石的损伤程度要大,如在相同的冻融循环次数(90次)的情况下,在蒸馏水、龙门水、NaCl溶液与冻融耦合作用下,试件的强度比自然状态分别下降了50.73%,54.92%,57.67%,而仅受上述溶液作用没有经历冻融的试件强度则分别下降了21.58%,22.88%和28.72%。在试验研究范围内,龙门石窟灰岩的冻融劣化模式均为颗粒损失模式。分析指出,水化学溶液及冻融耦合侵蚀作用下,溶液中凝结核的丰度和溶液的pH值是影响灰岩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水化学溶液及冻融耦合作用下龙门石窟灰岩的侵蚀损伤方程。研究结果将为石质文物及岩石工程的长期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广泛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低温及冻融循环条件下岩体热、水、力特性对于寒区工程冻胀机理研究及防寒保温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综述国内外低温及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温度,渗流特性以及水、热、力耦合特性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寒区隧道的特点,提出以现场监测、大量室内冻融试验和单轴、三轴压缩试验为手段,以研究低温相变条件下的导热系数等热、水、力学参数为基础,以建立含相变低温岩体水热耦合模型和考虑空气温度和湿度影响的隧道风流场湍流模型为前提,以获得通风条件下寒区隧道温度–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为目的,用以研究寒区隧道围岩的冻胀破坏机制;同时,开发出兼具轻质、保温、抗冻、抗裂和抗震等功能的泡沫混凝土,用于寒区工程保温层及抗震层使用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寒冷地区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空气冻融、气冻水融循环条件下,即20℃(湿度90%以上)至-18℃循环条件下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冻融循环0次、10次、20次和30次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冻融环境对外墙外保温系统中聚合物水泥砂浆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冻融循环、胶粉掺量(1.5%、2.0%和2.5%)对聚合物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得到冻融环境条件下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岩体力学的进展——岩体结构力学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论述了岩体变形、岩体破坏及岩体力学性质主要受岩体结构控制的理论,“岩体结构控制理论”是岩体力学基本理论,提出了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系统观点和理论.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1)
基于Maxwell模型建立了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本构方程,以冻融后的劈裂强度作为损伤变量,分析沥青混合料的冻融损伤过程。分析表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劈裂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冻融损伤过程大致分为快速损伤期、稳定损伤期及损伤发展期3个阶段。空隙率大小对沥青混合料的冻融损伤有较大影响。多孔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比稳定值约为40%,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比约为70%,在48个冻融循环之后达到冻融损伤稳定期。  相似文献   

16.
 岩体冻融损伤模型与评价是研究岩体经历冻胀力萌生、发展与消散反复作用后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的主要内容,现有对岩体冻融循环后的损伤评价指标主要有孔隙率、纵波波速、静动弹性模量等物理参数。冻胀力对于岩体可等效为三轴拉伸应力,首先基于三向等效拉应力建立岩体冻融疲劳损伤模型,该冻融损伤演化方程与单轴循环拉应力下的疲劳损伤方程虽然具有同样的形式,但物理意义不同。基于动弹性模量的定义,以孔隙率和纵波波速为参变量推导出了统一的损伤变量表达形式,该损伤变量不仅考虑了双物理参数的影响,还能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进行较好预测,可作为岩体冻融损伤的评价指标。定义动弹性模量损失40%为岩石冻融破坏临界值,利用该临界值可避免通过试验确定最大冻融循环次数,进而结合统一损伤变量对冻融疲劳损伤演化方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2个实例说明该冻融疲劳损伤模型与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隙岩体具有不同于土体的结构和强度特征,现有冻土理论不能解决低温岩体裂隙冻胀开裂、扩展演化问题,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机制、冻胀力的量值与萌生消散机制以及裂隙冻融扩展演化机制等是研究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的关键问题。对裂隙岩体中的水分迁移机制研究应立足于微观尺度,从分凝冰理论入手,关注于未冻水膜的迁移机制。低温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程度受到裂隙中冻胀力大小控制,而冻胀力大小和裂隙冻融扩展机制与裂隙的空间位置形态、未冻水含量、冻结温度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几十年来,对岩体冻融裂隙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模型探究、室内裂隙岩体冻融试验和现场监测分析3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关于冻岩的研究还远未成熟,要深入揭示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演化机制,还应借助于室内试验从裂隙岩体冻融水分迁移机制入手,以探究冻胀力量值的求解方法为初步目标,进而结合岩体裂隙扩展准则研究冻胀力对岩体裂隙网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3)
针对寒区膨胀土边坡冻胀问题,提出采用土工织物加筋处理技术。通过加筋处理及未处理两组室内冻土力学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研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土工织物加筋膨胀土边坡的运行机制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在土体冻结过程中,未处理的膨胀土边坡不均匀冻胀明显,土工织物加筋能有效抑制结构不均匀冻胀;2土工织物对水分的迁移有阻隔作用,加筋土处理模型的冻深略大于未处理模型;3碎石聚氨酯固脚具有一定的保温防冻胀作用。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在不同的暴露环境下存在着显著的区域特征。研究冻融循环条件下环境参数变化对混凝土冻融损伤的影响规律,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和工程实践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关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定量化设计,对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测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对现场冻融环境、现场与实验室试验环境下混凝土冻融损伤之间的关系、混凝土的抗冻性三个方面的数量化需求。总结现场冻融环境量化、混凝土经受冻融循环过程中环境因素(冰冻降温速率、最低冰冻温度、最低冰冻温度持续时间和饱含水情况)对混凝土冻融损伤作用机理与作用规律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进一步分析现场冻融环境与实验室试验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冻融损伤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混凝土冻融耐久性寿命预测和耐久性设计方法的层面上,提出最终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四川建材》2017,(11):107-10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煤炭掘进以爆破法为主,随着煤炭开采深度越来越深,面对的工程地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与浅部岩层相比,深部岩层受到高地应力,尤其是侧向高应力作用,爆破开挖对围岩产生的破坏和扰动作用更大,容易引发岩爆灾害。可以通过SHPB装置,研究岩石在不同围压、轴压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情况以及与岩石弹性模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