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成瑛  林岷  江忠清  郑秀 《医学综述》2006,12(20):1235-123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可以诱导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并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宫颈癌早期即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表明,VEGF-C和D与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为宫颈癌的不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郭浩 《医学综述》2011,17(2):210-213
淋巴管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淋巴管标志物的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肿瘤经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癌周淋巴管密度、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动物模型与体外实验研究显示,抑制VEGF-C表达在胃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就VEGF-C与胃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王永兴 《医学综述》2012,18(16):2581-2584
胆囊癌的新生淋巴管主要位于瘤周,从而促进其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管密度(LVD)与肿瘤进展程度相关。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开辟了胆囊淋巴管形成及淋巴道转移研究的新领域。研究发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LVD与淋巴结转移、扩散等密切相关。目前肿瘤淋巴管形成研究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胸腺嘧啶磷酸化酶、p53基因和nm23等,为胆囊癌组织中淋巴管的表达提供了依据,对胆囊癌的转移及预后的判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王羽  孙平  郭素芬 《医学综述》2009,15(12):1784-178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淋巴管生成因子,通过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后,主要参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区域淋巴结转移。VEGFR-3是VEGF-C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较特异的受体,对淋巴管生成发挥重要作用。胚胎时期表达于小静脉及淋巴管,成年后,仅限制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可作为成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志物。本文将对VEGF-C、VEGFR-3的结构、功能及在食管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叶武  陈洪 《医学综述》2008,14(1):58-60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年来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对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肿瘤的淋巴转移的研究得到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最先经淋巴系统转移。与恶变、增殖、血管形成及淋巴管形成有关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正在研究当中,以便预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可通过活化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促进淋巴管形成及促进淋巴播散。基于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它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的形成、活化已存在的淋巴管,在许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宫颈鳞癌中也有较高表达,与宫颈癌等实体瘤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利用药物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产生或封闭其受体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研究进展。结果经资料整合,我们发现VEGF-C以及VEGF-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管、淋巴管生成和转移。结论 VEGF-C和VEGF-D有可能会成为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理想靶点,而抗淋巴血管治疗则有可能会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重视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道和淋巴道转移是癌细胞形成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既往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有较多研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标志、调控机制与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关系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方面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些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新药也已进入临床,但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一些关键的淋巴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以及淋巴内皮标志物的发现,使得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逐渐增多[1,2].  相似文献   

10.
VEGF-C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机制,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管增生功能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C在良性宫颈瘤及恶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良性瘤及恶性宫颈癌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但VEGF-C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瘤,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等无关。结论:VEGF-C在宫颈癌的表达上调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此过程可能和肿瘤的淋巴管生成有关。VEGF-C的检测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淋巴道转移的指标之一,对VEGF-C及其受体的阻滞研究有望成为抗肿瘤淋巴管转移治疗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VEGF-C表达和淋巴管生成与胰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VEGF-C及VEGFR-3在胰腺癌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显示并计数了毛细淋巴管密度(LVD),分析比较了胰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R-3表达和LVD.结果:VEGF-C阳性表达产物主要见于癌细胞胞浆,而VEGFR-3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有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VEGF-C、癌周组织VEGFR-3的表达率和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R-3的表达与LVD相关.结论:胰腺癌VEGF-C与VEGFR-3表达增高,具有促进胰腺癌的淋巴管增生的作用.VEGF-C、VEGFR-3和LVD都与胰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都可以作为检测胰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选择性阻断VEGF-C或VEGFR-3的作用,对控制胰腺癌的淋巴道转移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67例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行淋巴管染色并计数,同时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62.69%(42/67)、58.21%(39/67),显著高于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23/67(34.3%)、21/67(31.3%),P<0.01],胃癌组织中两者表达有密切联系(P<0.01);在两者阳性表达的病例中,癌组织淋巴管计数和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多(P<0.05或0.01).结论:VEGF-C作用于VEGFR-3可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道转移;阻断两者信号转导、抑制胃癌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胃癌淋巴道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表达、癌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R-3、VEGF-C及VEGF-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VEGFR-3在癌细胞及癌周脉管内皮细胞表达,表达水平与VEGF-C、VEGF-D表达及淋巴转移显著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临床分期、VEGF-C表达、VEGF-D表达显著正相关,MVD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显著正相关.结论VEGF-C、VEGF-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上调刺激VEGFR-3表达并与之结合,诱导癌周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以期有助于喉鳞癌生长和转移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方法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4例喉鳞癌组织和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A、VEGF-C mRNA的表达,并按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进行分组,分别探讨两者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及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原位杂交方法显示,VEGF—A、VEGF-C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癌组织中VEGF-A mRNA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无关,但与T分期有关,VEGF-CmRNA与患者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均无关。同时显示,VEGF-A、VEGF—CmRNA在淋巴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结论 VEGF-A、VEGF-C 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增高,可能是喉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淋巴管生成在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马捷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309-1313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与滤泡性肿瘤(包括滤泡性癌和滤泡性腺瘤)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基于形态学观察,尚缺乏可靠的非形态学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出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逐渐深入。作者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在甲状腺分化型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评估它们作为诊断和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6例结直肠癌患者、2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VEGF-C和VEGF的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C的浓度为(1 688.02±325.02)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48.68±250.52)pg/ml](P<0.01).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C的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按照有无淋巴管浸润和血管浸润分组,VEGF-C水平在浸润组中高于无浸润组.血清VEGF-C水平>1 439.7 pg/m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80.0%和77.8%;而血清VEGF水平>287.2pg/m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73.3%和72.2%;VEGF-C和VEGF水平联合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预测价值达84.6%,而阴性率的预测价值达94.7%.结论 血清VEGF-C水平可为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新的诊断依据.血清VEGF-C和VEGF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