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在武进区选择20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孕妇怀孕14周起每周注射HBIG200IU,临产时加强一剂;婴儿出生后注射1剂,同时按0、1、6个月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照组孕妇孕产期不注射HBIG;婴儿出生时注射HBIG200IU,同样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组婴儿均采取母乳喂养。[结果]1岁时婴儿HBsAg阳性率,实验组为8.00%,对照组为19.00%(P〈0.05);1岁时婴儿抗-HBs阳性率,实验组为26.00%,对照组为14.00%(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中、后期注射HBIG可以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RHBV)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阻断中的应用及远期随访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武陟县中医院收治的426例HBsAg阳性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13)和研究组(n=213)。对照组予以RHBV(仅限新生儿),研究组予以HBIG+RHBV(孕妇、新生儿),均随访至婴儿3周岁。统计对比两组宫内感染率、新生儿免疫阻断情况、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1年后HBsAg阳性率、3年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及乙型肝炎病毒抗体(HBsAb)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宫内HBV感染率为5.63%(12/213)低于对照组的15.02%(32/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免疫阻断率为98.12%(209/213),高于对照组的86.85%(185/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时及1年后HBsAg阳性率(3.28%、0.93%)均低于对照组(7.89%、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后研究组HBV感染率为3.28%(7/213),低于对照组的14.08%(30/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后研究组HBsAb阳性率为88.73%(189/213),与对照组的83.09%(177/21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6/213),与对照组的3.28%(7/21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IG联合RHBV应用于HBsAg阳性孕妇可降低宫内HBV感染率,阻断HBV母婴传播,免疫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其婴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08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注HBIG 200国际单位(IU)。对照组50例,不注射HBIG。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第2周注射HBIG 200 IU,并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每次10μg。采集两组婴儿出生时、1岁时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HBsAg、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①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7%和3.45%,显著低于对照组(18%和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3,P<0.05)。②研究组婴儿1岁时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24%,P<0.01)。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可以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并可显著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杨再新 《职业与健康》2008,24(24):2689-2690
目的观察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BVac)联合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16名HBsAg阳性孕妇分成2组,预防组62例,自孕28周起3次注射HBIG和HBVac;对照组54例,不予免疫注射。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25.9%),P〈0.05。结论HBIG与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减少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张俊玲  刘淑兰 《中国保健》2008,16(14):609-610
目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配合乙肝疫苗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222例HBV携带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产前拒绝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治疗,实验组120例自怀孕28w开始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每4w 1次,连用3次,两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均在0~15d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在出生1、2、7月注射乙肝疫苗20μg,将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月时抽空腹静脉血检查乙肝五项指标及HBV-DNA作对比,观察感染情况.结论孕晚期用HBIG与不用HBIG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V-DNA可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莫萍 《现代保健》2013,(9):100-101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其中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在孕期未注射HBIG75例为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观察组HBsAg(+)孕妇在孕28周开始注射HBIG,100IU/次,每隔4周注射1次,共3次,HBeAg(+)每次注射HBIG200IU。对照组孕妇在孕期不注射HBIG。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HBV感染孕妇在孕期28、32和36周分别注射100IUHBIG,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大庆市乙肝表面抗原(HBs Ab)阳性孕妇402例,分为实验组200例、对照组202例。实验组在孕28周、32周、36周3次注射同批次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及乙肝疫苗(RHBV)10μg,在婴儿期出生6 h内、1个月龄、6个月龄3次注射同批次HBIG 100 IU及RHBV 10μg,临床对照组婴儿期出生6 h内、满1个月、满6个月给予RHBV 10μg。以上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均随访到3周岁。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定量PCR方法测量病毒HBV-DNA的载量。结果 1新生儿期,实验组的新生儿宫内病毒感染率为6.50%,低于对照组的16.34%(χ~2=8.02,P<0.001);新生儿的HBs Ab阳性率为21.00%,高于临床对照组的6.44%(χ~2=21.00,P<0.001);21年后幼儿期,实验组的HBV感染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13.87%;实验组HBs Ab阳性率为94.94%,高于对照组的87.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年后幼儿期,实验组的HBV感染率低于对照组(χ~2=36.0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的HBs Ab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58,P>0.05)。结论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与对抑制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有效,可以有效地保护儿童的健康,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两个区县选择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首剂HepB(HepB1)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HepB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HBsAg阳性率和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2281名,HepB1、HepB1联合HBIG、HepB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3%、94.83%、30.47%;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61%,HBsAb阳性率为98.47%;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阴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0.1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探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以及完成HepB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HBV)突破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南昌市2个县(区)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在联合免疫和HepB全程免疫完成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儿童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HBsAg阳性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8名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为2.52%(7/278),HBsAb阳性率为96.8%(269/278)。产妇HBsAg阳性时间在2年以上是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母亲和婴儿HBIG的使用情况和婴儿性别等与HBV阻断失败率无相关性。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对HBsAg和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具有较好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建议加强育龄妇女HBsAg和HBeAg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感染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亲的新生儿,接种10微克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HepB)加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后,其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V Surface Antigen,Anti—HBs)的阳转率。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维普和医学文献检索系统(Pubmed)中公开发表的期刊,利用广义倒方差模型对各文献的Anti—HBs阳转率合并。结果共检索文献392篇,最终保留8篇。合并后Anti—HBs阳转率为90.42%(95%可信区间:85.44%~95.69%),,为93.58%(P〈0.0001)。结论HBIG和HepB联合应用Meta分析的Anti.HBs阳转率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102例HBeAg和HBsAg阳性孕产妇纳入研究,60例妊娠28周前检测出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产妇为研究组,42例临产前入院HBeAg和HBsAg检测阳性的孕产妇为对照组。研究组从妊娠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200U,每间隔4周肌注1次,共3次。对照组未进行HBIG注射。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研究组60例新生儿中,有5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8.3%;7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1.7%,7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6.6×10^2 copies/m1)明显低于母亲(7.4×10^2 copies/ml),P〈0.05。对照组42例新生儿中,有30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71.4%;33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78.6%,33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7.0×10^2copies/m1)与母亲相似(7.2×10^2copies/m1)。研究组新生儿病毒平均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从孕28周开始给予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上应对HBeAg阴性但HBV—DNA阳性的孕产妇给予HBIG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84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进行随访调查,于婴幼儿7、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主要标志物。结果184例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7例,HBV宫内感染率为3.80%(7/184)。分娩时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1.63%(5/43);而单阳性母亲感染率约为1.42%(2/141)。7月龄随访到125例要幼儿,24、36月龄随访到108例婴幼儿,仅2例出生于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仍持续阳性,其余在7月龄随访时均已阴转,HBV慢性感染率为28.57%。婴幼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为7.02%,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7月龄时抗-HBs阳性率达92%,24月龄降为72.04%。而婴幼儿抗-HBs产生与母亲双阳性无关,与其出生时HBsAg阳性呈显著相关。双阳性39例母亲所产婴幼儿出生时25例HBeAg阳性,随访时除2例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转阴。随访中未见婴幼儿出现HBsAg或HBeAg阳转。结论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免疫效果良好,母亲双阳性可能并不影响婴幼儿联合免疫后抗-HBs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200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内都肌肉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