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冉  曾华金  于岚岚  陈晓岚  屈凌波  李萍 《化学学报》2010,68(19):1995-1999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11种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计算了黄酮与BSA作用的各种参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 比较了不同结构取代对黄酮与BSA结合的影响.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 建立了上述黄酮与BSA作用大小的定量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2.
苦荞粉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硼酸-柠檬酸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氢氧化钠法、氯化铝-乙酸钠法及芦丁法测定苦养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芦丁法仅可测定苦荞提取液中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而氯化铝法和硼酸-柠檬酸法无法将黄酮类化合物全部络合,试验选择硝酸铝法作为苦荞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黄酮类药物木犀草素、芹菜素和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不同温度下(292 K和311 K)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黄酮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试验数据采用Stern-Volmer拟合方程处理及双对数方程处理,进一步证明结合反应引起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热力学公式和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作用力类型以及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4.
各种离子对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反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8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分了间相互结合反应,其结合常数KA=2.2×10^4,结合位置数为1.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研究了各种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其结合淬灭能力大小顺序为Cr(Ⅵ)〉Fe^3+〉Cu^2+〉NO2〉Br^-,并探讨不同阴,阳离子及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相互  相似文献   

5.
不同取代羟基黄酮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3种具有不同取代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染料木素和高良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3种黄酮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并分析了它们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它们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数目以及位置对各化合物与BSA的作用有重要影响,导致水溶液中这3种黄酮类化合物与BSA发生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同,其作用力顺序为芹菜素>高良姜素>染料木素.  相似文献   

6.
芦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合成了芦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芦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通过二者的荧光光谱的变化,求得芦丁过渡金属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探讨了它们之间作用力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螯合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竞争配位钕(Ⅲ)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清白蛋白是生物体内的重要载体蛋白,它对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有广泛的结合能力,如能结合脂肪酸、胆红素、无机离子及各种药物等.我们曾系统测定了11种稀土(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k介于104-105之间,还通过紫外及荧光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Ⅲ)与BSA相互作用机理. 由于稀土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稀土化合物作为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人体内  相似文献   

8.
在pH值约为8.0的BR缓冲介质中,桑色素、槲皮素和芦丁等黄酮类物质能与Fe(phen)2+3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显著增强,最大RRS波长均位于310 nm. 在一定范围内散射强度(ΔI)与黄酮类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据此可以建立用Fe(phen)2+3测定某些黄酮类物质的新RRS法. 对桑色素、槲皮素和芦丁的检出限(3σ/K)分别为1.25×10-7 mol/L(37.74 μg/L),1.80×10-7 mol/L(54.42 μg/L),2.72×10-7 mol/L(167.30 μg/L). 研究了反应的适宜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分别以芦丁和桑色素为对照品测定了中药材山楂果和桑枝中的总黄酮含量,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相结合研究了那格列奈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考察了不同环境温度和酸度那格列奈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并对其热力学常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结合距离为4.29 nm,那格列奈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作用,造成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原因。此外,乙醇会对二者的结合作用产生影响。为那格列奈在生物体内的储存、传输及药理作用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用停留技术研究了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动力学,发现在25℃,pH10.0时结合在100ms即可达到平衡.大黄素等7种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结合后,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吸收强度增加.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对BSA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求出了它们与BSA的结合常数,并基于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BSA中212-色氨酸残基的距离.提出了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荧光法和分子对接研究4种黄酮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分子对接理论和荧光法研究4种黄酮类天然产物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用FlexX软件研究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灯盏乙素和白蛋白的分子对接,然后用荧光法研究这4种黄酮类天然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定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等参数。研究表明:4种天然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n≈1,温度对结合位点影响不大;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与白蛋白结合,而黄芩苷和灯盏乙素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白蛋白结合。荧光实验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两者相互补充,能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协同研究天然产物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苋菜红的解离常数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行为。应用荧光猝灭现象和Frster理论,考察了不同环境温度和酸度下苋菜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并对其热力学常数进行了研究。苋菜红的解离常数pKa为10.43,与牛血清白蛋白间主要存在的是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二者间的结合距离为3.83 nm。结合过程中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原因。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和荧光探针技术证明与苋菜红作用后的BSA分子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苋菜红与其在亚结构域IIA(Site I)发生了结合。研究结果将为苋菜红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行为的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停留技术研究了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动力学.发现在25℃,pH10.0时结合在场100ms即可达到平衡.大黄素等7种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 结合后,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吸收强度增加.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这些化合物对BSA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 求出了它们与BSA 的结合常数, 并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BSA中212- 色氨酸残基的距离.提出了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用停留技术研究了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动力学.发现在25℃,pH10.0时结合在场100ms即可达到平衡.大黄素等7种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 结合后,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吸收强度增加.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这些化合物对BSA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 求出了它们与BSA 的结合常数, 并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BSA中212- 色氨酸残基的距离.提出了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在pH值约为8.0的BR缓冲介质中,桑色素、槲皮素和芦丁等黄酮类物质能与Fe(phen)32+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此时将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显著增强,最大RRS波长均位于310 nm。在一定范围内散射强度(ΔI)与黄酮类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据此可以建立用Fe(phen)3^2+测定某些黄酮类物质的新RRS法。对桑色素、槲皮素和芦丁的检出限(3σ/K)分别为1.25×10^-7mol/L(37.74μg/L),1.80×10^-7mol/L(54.42μg/L),2.72×10^-7mol/L(167.30μg/L)。研究了反应的适宜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分别以芦丁和桑色素为对照品测定了中药材山楂果和桑枝中的总黄酮含量,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花椒油素(X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花椒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发生动态和静态联合猝灭,二者间的的猝灭常数(K)在286, 298和310 K分别为3.31 × 105, 到2.03 × 105 和 0.94 × 105 L∙mol-1. 热力学参数表明, 花椒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圆二色光谱和红外光谱法表明加入花椒油素后,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α-螺旋减少了3.9%。另外,我们还研究了共存离子对两者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槲皮素和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槲皮素、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并计算出不同温度下槲皮素、芦丁与BSA的结合常数,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并依据F ster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其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效率,探讨了小分子-蛋白质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发现,在298 K和308 K,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分别为5.28×105L/mol和6.14×105L/mol,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热力学函数说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红外光谱表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结合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模拟研究了二者的键合模式和键合机制,表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茶饮料中六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结果表明芦丁、漆黄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在0.025~20 m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桑色素、槲皮素在0.050~20 m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在84.5%~107.5%。该方法精密度良好(六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大于3.2%),检测限为6.2~34μg·L-1。该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同时分析茶饮料中的黄酮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流动注射在线氧化结合在线透析采样技术建立了荧光法测定血浆中游离盐酸硫利达嗪的新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 将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以不同比例混合并在37 ℃下培养, 以流动注射透析采样技术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游离盐酸硫利达嗪, 在线氧化为强荧光化合物后测定其浓度; 应用Scrathard方程分析所测数据, 求得盐酸硫利达嗪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1.2×104 L/mol, 结合位点数为0.98; 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断, 盐酸硫利达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进一步基于荧光猝灭现象和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 得到盐酸硫利达嗪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0.497)和结合距离(r0=3.27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