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X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X线报告高祥林(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东营市257034)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常需借助X线检查和心血管造影确诊。我院1987~1988年间遇有2例,已经手术纠治,均有X线平片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总结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人9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包括心上型及心内型的矫治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的修补,三尖瓣成型手术.结果组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I~II级,无心律失常发生,术后随访3~6月,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以免发生肺静脉梗阻影响手术效果以及发生艾森曼格综合征失去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7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2 3例 ,予行左心房后壁一肺静脉汇合部吻合及垂直静脉结扎术 ;心内型回流入冠状静脉窦者 4例 ,予切开冠状静脉窦上缘 ,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 1例 2 7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术后死于急性肺水肿 ,呼吸衰竭。余患者随访 6个月~ 5年 ,症状消失 ,效果良好。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一经诊断明确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阻止进行性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提高该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相关因素与术后膈膨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体外循环术后,出现膈膨升患儿。分析诊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体外转流温度和手术方式等与膈膨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出现膈膨升患儿有139例(0.91%),男94例,女45例,不同转流温度对膈膨升发病率有差异(P0.01),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开胸粘连分解以及手术方式对术后膈膨升发生率有差异(P0.01)。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易术后并发膈膨升。结论体外循环温度低、转流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二次开胸粘连分解会增加术后膈膨升发生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易并发膈膨升,膈肌折叠治疗术后膈膨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对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病人进行术前诊断和手术的体会,术前诊断主要依靠UCG确诊,手术径路可选择右路及后路。结果:4例中有1例术前漏诊,4例手术均获成功。结论:心上型安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前诊断主要依靠UCG检查,手术径路多选择右路横切右房一房间隔一左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经验与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多切面观察肺静脉引流情况,回顾分析16例肺静脉异住引流的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本组16例中完全性10例,部分性6例。完全性者与手术基本吻合,诊断符合率100%。部分性者超声诊断3例;2例漏诊,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ASD);1例误诊,把异位的右肺静脉开口误诊为ASD。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能作出准确诊断,对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准确率低,对肺静脉开口显示不清的病例易误诊为单纯ASD。本文提示当发现ASD,特别是较大ASD时,应仔细观察肺静脉及其开口的位置与血流方向。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3.0%. 本院于2002年12月~2006年11月共收治了1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占同期手术的1.54%,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至2009年94例MS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其中78例经手术证实,(男性40例,女性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CT诊断结果与术后诊断对照。结果 78例行手术治疗的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者共29例,其中心上型7例、心脏型14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5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者共49例。与术后诊断相比,诊断正确符合率100%。结论 MSCT诊断肺静脉异位引流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检查方法,一次检查不仅解决心内结构连接异常外,还可同时了解合并畸形或其它并发症的诊断问题,对外科医师的手术处理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总结107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的循环系统监护。术后持续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肺动脉压监测,控制出入液量,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功能,及时正确处理心律失常,防止低心排的发生。合理使用呼吸机,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107例患儿术后除8例死亡外,其余痊愈出院。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术后加强循环系统的监护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肺静脉异位引流的CT征象,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超声心动图和手术结果对照.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12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0例有手术结果,2例行心血管造影.结果 在10例有手术结果的病例中,心上型7例,心内型2例,心下型1例.多层螺旋CT对异位引流静脉均给出定位和定性诊断,超声心动网仅诊断5例.2例心血管造影,1例异位引流静脉行程显示不清.结论 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是一种诊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无创、准确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肺静脉梗阻和吻合口狭窄是心上型或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是再次手术和死亡的原因。笔者探讨肺静脉共干"S"型切口与左心房吻合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疗效。方法:在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27例心上型和3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年龄在2个月~2岁(年龄中位数是9个月),在本院接受该手术治疗。经胸骨正中切开,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后,经房间沟游离显露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自左侧上下肺静脉汇合处到右侧上下肺静脉汇合处作"S"型切开,然后在对应处的左心房后壁作相应的反"S"切口与肺静脉共干切口吻合。对上述3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及术后复诊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所有畸形得到矫治,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综合征5例,死亡2例。28例康复出院后随访3~8年,无肺静脉梗阻、吻合口狭窄并发症。结论:肺静脉共干"S"型切口可延长吻合口周长,增加吻合口面积,减少心上或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远期吻合口狭窄、肺静脉梗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围术期监护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心脏中心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根治手术的患儿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0 d~182月,平均(16.78 4±37.30)月;体重2.8~36(7.00±6.83)kg.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小剂量、多种正性肌力药维护心功能.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感染伴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机使用时间3~393(72.83±80.63)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炎11例,呼吸功能不全13例,心律失常5例,肺出血1例.再插管6例.结论:由于肺动脉高压及肺静脉纤维化出现较早,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一经诊断明确即应手术,如伴有肺静脉回流梗阻,更应急诊手术.术后肺炎及呼吸功能不全是造成呼吸机辅助通气和监护室滞留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加强呼吸道管理,积极防治低心排综合征,有助于提高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监护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笔者所在科近半年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共诊断2例肺静脉异位引流,均为心上型完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12例接受外科手术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病历资料。全组12例患儿术前均行经胸心脏超声(TTE)和64层螺旋CT(MSCTA)检查。结果手术证实共有49支异位肺静脉干,心脏超声检出42支,而MSCTA全部检出。MSCTA、TTE异位肺静脉干检出率分别为100%、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全组手术顺利,围术期无死亡,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对确诊TAPVD切实可靠;外科手术治疗TAPVD安全有效,减少术中手术创伤、保证吻合口通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37例。男25例,女l2例;年龄1.5~32岁;心上型TAPVD23例、心内型l3例、心下型1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3例;行心导管检查l2例;多排螺旋CT(MDCT)检查2例。心上型采用心脏上翻法3例,双心房横切口12例,左房顶部入路3例。肺总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5例,作上腔静脉至右心房纵切口。心内型经右房斜切口,用较大的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将冠状静脉窦、肺静脉口隔入左心房。1例心下型,用心脏上翻方法将共同肺静脉干与左心房吻合。术中根据情况放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心律失常9例,低心排综合征3例,经治疗均痊愈。随访2~l6年,心功能NYHAⅠ级34例,Ⅱ级3例。无心律失常、无吻合口狭窄及肺静脉梗阻发生。结论术前明确诊断对设计手术方案尤为重要,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行心血管照影及MDCT检查。本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吻合口够大,血流通畅,防止肺静脉梗阻。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通过术前检查肺静脉异位类型,肺动脉高压程度,判断手术适应症,从而实施围手术期治疗。结果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复查血气血氧分压无吸氧下80mmHg,基本同正常成人。结论TAPVD合并PH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必须有效实施,从而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单纯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择期手术患儿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开展的42例单纯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择期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术后院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4例和治愈组38例.比较死亡组与治愈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变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选择经手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5~32岁;心上型TAPVD 23例、心内型13例、心下型1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3例;行心导管检查12例;多排螺旋CT(MDCT)检查2例.心上型采用心脏上翻法3例,双心房横切口12例,左房顶部入路3例.肺总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5例,作上腔静脉至右心房纵切口.心内型经右房斜切口,用较大的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将冠状静脉窦、肺静脉口隔入左心房.1例心下型,用心脏上翻方法将共同肺静脉干与左心房吻合.术中根据情况放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心律失常9例,低心排综合征3例,经治疗均痊愈.随访2~16年,心功能NYHA Ⅰ级34例,Ⅱ级3例.无心律失常、无吻合口狭窄及肺静脉梗阻发生.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对设计手术方案尤为重要,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行心血管照影及MDCT检查.本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吻合口够大,血流通畅,防止肺静脉梗阻.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1963年以来,我院对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和5例部分性异位连接的患者作了手术纠治。本文报告这8例的治疗体会。对于右上肺静脉异位连接于上腔静脉的病例以及合并于房间隔缺损的右肺静脉异位连接至右房的病例则不包括在本文之内。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最小者为g岁,最大者22岁(见附表)。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的畸形情况是:左、右肺静脉汇集至共同肺静脉干,经左垂直静脉回流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而到右房(图1)。4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连接者分别有2支或3支肺静脉异位连接于冠状静脉窦,血液回流入右房(图2a~d)。另1例为左上肺静脉异位连接至无名静脉,经上腔静脉进入右房(图3)。这8例的临床资料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20.
1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者进行了手术治疗。3个月至半年随访,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心胸比率缩小,恢复正常活动。表明术前诊断继发房间隔缺损,若右心显著增大者绝大多数可合并有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其纠治方法须用补片修补,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