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针对某电厂600 MW超临界机组汽动引风机改造过程中设备和系统的特点,设计了汽动引风机改造的控制策略。通过对改造后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调试,汽动引风机投入正常运行,设计的控制策略满足机组各种工况的运行需求,对设计同类型机组的汽动引风机改造控制策略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机组的厂用电率,采用汽动引风机取代电动引风机及脱硫增压风机。结合机组自动控制、快速减负荷(RB)等控制要求,设计优化了背压式汽动引风机的炉膛压力、RB等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某超超临界660MW机组,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节约厂用电、减少设备维护成本、简化引风机的DCS控制方式,对某1000 MW机组进行了引风机与脱硫增压风机合并后采用小汽轮机驱动引风机的改造。在汽动引风机调试过程中进行汽动引风机并入运行、最大出力试验,并对启动过程中的风机抢风现象给出了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1036MW机组汽动引风机控制策略优化及其深度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汽动引风机的系统配置,分析汽动引风机的调节性能、节能运行及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控制策略的节能优化方法.由于受外界负荷的影响,华能海门电厂按基本负荷设计的百万千瓦机组一天内也经常在400MW至1 036MW之间调节变化,很有必要优化机组的汽动引风机静叶开度和小汽轮机转速之间的协调控制,通过实践,优化了汽动引风机的全程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引风机的故障快速减负荷的安全性,而且增加了对炉膛负压的快速反应能力,逻辑修改后引风机静叶基本运行在引风机的最高效率区域,达到了汽动引风机深度节能的目的.对汽动引风机系统的设计和逻辑优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依据某超临界350 MW机组汽动引风机系统设备性能,设计了汽动引风机的启动控制方案。借鉴国内机组的汽动引风机炉膛压力控制策略,结合该机组汽动引风机的特性及运行工况,对引风机入口导叶及引风机汽轮机转速2种炉膛压力控制方式之间的自动无扰切换进行了优化。从炉膛内风量质量守恒的角度分析了引风机快速减负荷(RB)试验结果,并给出了汽动引风机RB过程相对于电动引风机RB过程中炉膛压力变化趋势相反的原因,为优化同类型引风机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某1 000 MW机组进行了背压式汽动引风机的技术改造。介绍了该机组单台汽动引风机最大出力试验,分析了机组正常投运以来汽动引风机出力不足的现状,并提出了降低背压机排汽压力、烟道阻力和运行氧量及优化汽动引风机效率等解决途径,可有效改善引风机出力不足现象,同时提出了降低排汽温度的引风机节能优化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汽动引风机以其无启动电流、低厂用电率和高效调节等优点,逐渐在新建机组中得到应用。以国内某新建超超临界机组汽动引风机为研究对象,根据汽动引风机及其管路特性曲线,分析风机并列的最佳工况,介绍了汽动引风机的并列方法,以及风机并列运行后的运行策略。针对汽动引风机运行中存在的裕量不足、排汽压力高和调节特性差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控制逻辑优化,确保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电动引风机能耗高、常规减温减压供热节流损失大,目前已有相当多机组采用了汽动引风机排汽供热技术。通过设置背压式汽轮机,拖动引风机做功,其排汽对外供热,可有效降低机组厂用电率,并且减少供热减温减压损失,提升机组效率。而常规的汽动引风机排汽供热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小汽轮机效率偏低(特别是低负荷)、排汽量与供热量匹配度较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提出了高效灵活"汽电双驱"引风机技术。该技术具有运行经济性好、供热灵活性高、厂用电率低、供电煤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厂用电率,一些新建机组将引风机与脱硫增压风机合并,并采用汽轮机驱动(汽动)引风机,使引风机闭环控制(静叶+转速控制)、机组的辅机故障减负荷(RB)控制策略等发生变化。以某台1 000MW机组为例,针对其汽动引风机控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原变结构控制中保留转速控制以及将静叶控制改为线性控制或手动控制方式等优化措施。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汽动引风机控制策略能够满足要求,且控制效果良好,使厂用电率小于3%。  相似文献   

10.
建立火电厂引风机转速加静叶调节的工作性能曲线数学模型,对引风机在不同转速时的静叶调节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及寻优,搭建引风机失速及并列的临界工况模型,为引风机选型和调试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引风机选型意见。汽动引风机调试过程中,结合现场数据对不同工况引风机工作点进行分析,提出汽动引风机和电动风机并列运行调整措施和操作指导,解决了火电厂采用汽动引风机技术后发生引风机失速、难以并列运行、出力不足、引风机小汽机超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