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旅客分担率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预测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内旅客运输分担率,结合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的旅客运输特性,通过将不同特性的变量引入效用函数,对Logit模型的应用加以改进,以成都—重庆运输通道为例,进行了旅客运输方式分担与线路分配的联合应用。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有效地进行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旅客运输方式分担与线路分配的预测;成渝(成都—重庆)运输通道中,成渝(成都—重庆)高速公路、成遂渝(成都—遂宁—重庆)高速公路、成遂渝(成都—遂宁—重庆)准高速铁路的分担率约为29%、33%、38%。  相似文献   

2.
北京-郑州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研究运输通道内客流变化规律,结合北京郑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运用简单抽样方法确定样本抽样率和样本容量,对通道内不同运输方式旅客出行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行旅客中企管人员最多;月收入小于1 000元的旅客主要选择公路出行,高于2 000元的旅客主要选择民航出行,介于二者之间的旅客多选择铁路出行;旅客多以出差、经商和探亲为出行目的;在小于300 km的出行距离内,公路占绝对优势;在300~1 500 km内,铁路优势明显;服务属性中,旅客最为关心的是安全,最不满意的是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3.
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和先导的东北亚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的签署之后,东北亚合作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亚太地区经济进一步崛起,还会化解东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东北亚的合作应当加强信任、走制度化的合作道路,创设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和先导的东北亚合作模式.以次区域合作先行的模式来带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铁路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承担全国旅客和货物周转量的比重分别为50%和70%以上,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占重要地位。但近年来,由于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铁路发展严重滞后,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干线上,运量与运能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我国铁路如何走出“困境”,已经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历程表明:第一,在重要地区和大城市间的国际或国内主要运输通道(或称“运输走廊”)内,由于客货运量高度集中,铁路、公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相继发展,铁路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其技术进步的水平(大容量只有在较高的送达速度下,才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第二,铁路的兴衰,不单纯是交通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促进东北亚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加强在林业及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受联合国(北京)项目管理办公室委托,在韩国东北亚森林论坛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于2004年9月1-16日召开了“东北亚退化林地恢复研讨会议”。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北亚各国跨境贸易发展迅速.跨境物流通道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支撑.审视了跨越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东北亚跨境物流通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展望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跨境物流通道的发展方向,并从综合运输视角提出了完善通道基础设施、强化枢纽体系建设、完善运输组织、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北亚各国跨境贸易发展迅速.跨境物流通道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支撑.审视了跨越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东北亚跨境物流通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展望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跨境物流通道的发展方向,并从综合运输视角提出了完善通道基础设施、强化枢纽体系建设、完善运输组织、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北亚各国跨境贸易发展迅速.跨境物流通道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支撑.审视了跨越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东北亚跨境物流通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展望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跨境物流通道的发展方向,并从综合运输视角提出了完善通道基础设施、强化枢纽体系建设、完善运输组织、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东北亚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现状,对实行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动因及障碍因素作以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包括以一体化思路配置旅游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打造一条龙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博会的主体活动之一,以“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的东北亚科技发展高层论坛于2005年9月21日举行.与会者分别介绍了本国(本地区)在东北亚区域科技经济合作的现状.并对未来加强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科技合作进行了展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郑汴洛交通走廊与经济带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友好  施其洲 《河南科学》2005,23(4):615-619
郑汴洛3城市间经济、交通联系紧密,产业互补性强,具备发展成“走廊型”经济带的天然条件.基于郑汴洛走廊发展的实态,提出了依托综合运输走廊,实现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补的构想,探讨了综合交通走廊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形态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郑汴洛交通走廊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路段通过能力的运输系统成本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提供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以路段通过能力为基点,以经济成本为基础,分析了基础设施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的成本构成,并建立了对应的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路段通过能力将基础设施子系统成本和运输子系统成本统一起来构建运输系统成本模型;该模型能反映交通运输系统价值流转的要求,可以为投资能力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佳的投资取向提供依据;当通过能力使用具有同等价值贡献时,该模型可以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成本,寻求低成本的运输通过能力;当通过能力使用具有不同等价值贡献时,该模型可以比较不同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李博艺 《山东科学》2014,27(1):86-91
为保证铁路运输通道的高效运营,实现对通道资源配置的优化,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铁路运输通道进行绩效评价,并运用该方法中的C2R和C2GS2模型对京津铁路运输通道的总体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例证分析,评价了京津铁路运输通道的资源配置情况。该方法能够提高运输质量,为铁路运输通道的合理分工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都市区TOD走廊内合理地配置公共交通设施,协调乘客、运营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利益需求,考虑客运线路的乘客盈余、企业运营利润、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引起的外部成本等指标,以客运线路长度、车头时距、票价为决策变量,构建了TOD走廊公共交通方式选择的社会效用最大化模型,并以镇江都市区东翼客运走廊为例进行模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充分体现了TOD走廊的站点空间辐射、生态低碳等特征,一体化考量了公共交通方式的战略选择与公共客运线路的运营参数设计问题,对TOD走廊公共交通方式选择方案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子及数据交换系统在国际货物运输方面的应用促成了电子提单的产生。电子提单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单证流转缓慢的缺陷,但在运作中仍存在一些法律问题、贸易环境、交易安全性及网络责任问题。但我们应认识到这些并不能改变电子提单必将取代传统提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负荷循环交通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Peterson和Wein的交通网络模型推广到循环交通网络模型,在高负荷的条件下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在排队网络中广泛使用的泛函中心极限定理的结论和多维反射的布朗运动工具,构造出该模型中网输入过程、队长过程和离去过程的表达式。在高负荷的条件下,通过与原来的交通模型相比较,获得了该系统中网输入过程、队长过程和离去过程的反射布朗运动极限。结果表明,反射的布朗运动和泛函中心极限定理是研究队列网络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运输区域划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交通运输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以运输区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运输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对中国运输区域进行划分,划分形成了七大运输区域。实际数据验证表明,运输区域的划分能为分析运输区域特征和区际之间联系提供空间背景,同时也为区域运输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路运输站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运输枢纽的形成机理,用中心地理论解释运输站场体系结构,分析了运输站场发展动力,并提出了运输站场发展模型。认为在站场规模效应和客货流聚集效应作用下,运输站场发展先以集中化为主,随着站场边际收益下降而分散化趋势显现,站场达到规模极限则会分化为多个站场而形成运输枢纽。结合汕头市公路主枢纽发展过程分析,证实了运输站场结构演化经历站场极化、站场扩散及运输枢纽阶段,运输枢纽的形成是规模效应与客货流聚集效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