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中足外侧柱:根据Myerson中足三柱理论,中足外侧柱包括骰骨、跟骰关节、跖骰关节,其中骰骨是中足唯一支撑外侧柱的骨头,几乎参与足的所有内在运动。 足外侧柱活动度:跟骰关节几乎没有运动,外侧柱的运动全部发生在骰骨关节面远端,跖跗外侧关节的活动范围是跖跗内侧关节的3倍。 背景:骰骨粉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2种,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尤其是微型锁定接骨板的出现改善了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目的:比较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天津港口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骰骨粉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微型锁定接骨板组23例,外固定支架组20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术前均行足部CT及三维重建扫描证实为骰骨粉碎骨折,术中均进行了异体骨的植骨支撑,外固定支架于术后三四个月内去除。末次随访时行双足站立正侧位X射线检查,比较2组患者较健侧骰骨的高度、长度、宽度丢失量,以及外侧纵弓角、跟骨第五跖骨角、Maryland足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②2组患者末次随访骰骨高度丢失量、宽度丢失量、末次外侧纵弓角、跟骨第5跖骨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患者在骰骨长度丢失量、Maryland足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型锁定接骨板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④提示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均是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微型锁定接骨板在维持骰骨长度、临床功能及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获得足部稳定、功能良好的结果。 ORCID: 0000-0003-2285-2223(王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胫骨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治疗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接骨板内固定等方法,但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并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科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通过扩大椎管有效容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且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清楚。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植入物与宿主生物相容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开门组65例和全椎板切除组52例,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进行JOA评分、估算恢复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通过侧位X射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59个月)。两组均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固定前(P < 0.01)。两组间JOA评分、恢复率、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均低于固定前(P < 0.01)。结果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上有相似的疗效,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活动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部分有全脊柱摄影需求、但无该功能设备的医院介绍一种简易全脊柱摄影外固定架的自制,帮助其低成本实现全脊柱(长骨)摄影功能。方法采用不锈钢钢管、有机玻璃、玻纤板、报废X射线机的床面板等、带锁止的万向轮等,底座长宽各为60cm、高8cm的扁盒子,放填充物,提高稳定性。底座下面四个角安装带锁止万向轮。在底座上面四角上竖固定外径为40 mm的不锈钢管,高度约1.8 m,顶端焊成正方形,其中2根用于固定背板,另外2根为被检者上臂平前伸时手握。选择236例摄全脊柱片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78例,年龄7~76岁。使用该固定架,进行数字X射线摄影(DR)。结果利用该外固定架,已摄影200余例,成像质量优于计算机X线摄影单次曝光拼接法。其中3例因患者年龄太大有少许左右移动错位外,其他全部合格,优秀率73%;曝光量设定错误,全片存在密度差异4例,但不影响诊断。结论对无全脊柱摄影功能的DR来说,只要有含拼接功能的工作站,利用自制外固定架,也能得到优质的全脊柱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试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力学性能及用于腰椎间融合术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通过力学测试机测试支架的力学性能,并在新鲜腰椎标本上模拟腰椎间融合术,对比分析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及其配套的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浇注植骨方法、传统盒状融合器用于腰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最大抗压强度为(12 964±962) N,记忆特性有效范围内最大形变为(4.68±0.03) mm,形状恢复率为99.86%。相比于正常腰椎模型,单独使用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模拟腰椎间融合术后手术节段稳定性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上均有增加,与采用传统盒状融合器相当(P>0.05)。而在复合使用配套设计的自体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植骨后,手术节段活动度进一步降低(P<0.05),节段稳定性与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当(P>0.05)。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后的抗拔出强度弱于传统盒状融合器(P<0.05),在配合使用自体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植骨时的抗拔出强度显著强于传统盒状融合器(P<0.05)。结论 本研究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同时配套设计了相匹配的骨粒-骨水泥混凝...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数外固定支架都是机械的框架结构,对骨折端有较大的应力遮挡,不利骨折愈合,课题组结合现代骨科理论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带有燕尾滑动装置的外固定器,在保证固定强度可靠的情况下,利用自身重力及肌力的收缩,给予骨折端适宜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目的:观察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5-01/2011-03河南省中医院骨科采用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的胫腓骨双骨折患者30例为治疗组,以往在河南省中医院骨科使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随访患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除外固定器不同外,其他条件均衡一致。 结果与结论:从安全性、膝踝关节活动度、X射线片等指标综合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仅1例伤口感染,对照组2例固定针松动,1例进针点伤口感染,通过临床对症处理,达到满意恢复。初步表明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有良好的安全性能,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缩短骨痂的塑形期。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器;生理加压;安全性;骨折愈合时间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20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 方法 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极限体位并使用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进行CT薄层扫描, 采集C1节段、C1/C2间隙节段、C2椎体上1/3段(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C2椎体下缘、C3椎体节段等5个层面的椎动脉横截面积。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体位因素对椎动脉空间形态作用机制。 结果 颈椎旋转极限及后伸旋转极限体位会引起同侧椎动脉截面积减少(P<0.05),而对侧椎动脉截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并且横截面积减少部位集中出现在C2椎体上1/3处。 结论 (1)上颈椎离体椎动脉模型及试验方法能实现极限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CTA的测量; (2)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颈椎极限旋转及极限后伸旋转体位能引起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通过扩大椎管有效容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且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清楚。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植入物与宿主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开门组65例和全椎板切除组52例,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进行JOA评分、估算恢复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通过侧位X射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59个月)。两组均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固定前(P0.01)。两组间JOA评分、恢复率、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均低于固定前(P0.01)。结果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上有相似的疗效,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修复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和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的方案治疗,分析其修复效果和并发症。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推荐的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矢状位和冠状位Cobb’s角。结果与结论: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根据JOA腰背痛评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89%。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情况,融合率为94%。最后一次复查腰椎X射线摄片示:治疗后冠状面Cobb’s角平均(4.3±2.3)°(0°-13.5°),侧凸矫正率为56%。治疗后矢状面Cobb’s角平均(45.1±12.5)°(10.4°-65.3°),前凸矫正率为36%。修复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2例,内固定器械失败1例,肺炎1例,症状性深静脉血栓3例。提示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性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是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腰椎序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能够实现侧凸节段腰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 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 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度脊柱侧弯顶椎截骨脊柱短缩矫形内固定,一期后路胸腰椎截骨矫形,椎管减压矫形内固定手术。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1.7%,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丢失率为7.7%。随访X射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可见施行后路一期截骨固定融合可以有效地矫正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冠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