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利用配体1,5-二(3-羧基吡啶基)-N-甲基二乙胺(L)合成2种稀土金属配合物{[La2L4(H2O)2](ClO4)6·6H2O}n(1)和[Nd2L4(DMF)6(H2O)2]2(ClO4)6·4H2O(2)。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496 6(3)nm,b=1.559 7(4)nm,c=1.956 8(4)nm,α=86.776(6)°,β=77.723(7)°,γ=87.168(7)°,Z=2。在配合物1中,一对La髥原子被2个羧基桥联,形成双核结构;双核结构进一步被羧基连接,从而形成平行于c轴的一维链。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包含着由氢键连接的6个H2O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簇。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40 8(4)nm,b=1.354 1(5)nm,c=2.975(1)nm,α=94.390(8)°,β=91.720(7)°,γ=95.230(4)°,Z=2。配合物2中4个羧基连接一对Nd髥原子,形成四轮状结构,其中2个羧基采取syn-syn双原子桥联模式,而其余2个羧基则采取单原子桥联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Williamson合成法合成了3,5-二甲氧酰基苯氧乙酸甲酯(ML),并以之作为配位前驱物与氯化钆在水热条件下发生原位水解-配合反应,得到了3,5-二羧基苯氧乙酸(H3L)与Gd髥形成的一维配位聚合物[H3L2Gd(H2O)4]n,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结晶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534 4(3)nm,b=2.074 9(3)nm,c=0.716 08(16)nm,β=103.49°,V=2.216 90(225)nm3,Z=4,Dc=2.117 01 g.cm-3。Gd(III)金属中心处于扭曲的双帽三棱柱配位几何构型的中心,与来自4个配体的4个羧基氧原子结合,4个配位水分子则占据了配位环境中剩余的4个顶点。Gd髥金属中心由二齿的配体以Gd-O键连接成Ln2L4型结构单元,并进一步通过共用Gd髥金属中心的方式连接形成一维长链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2个新的双核稀土-异烟酸配合物修饰的Dawson型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Ln2(HINC)4(H2O)8(P2W18O62)]·nH2O(Ln=Ce(1),Eu(2);n=16(1),9(2);INC=4-吡啶羧酸/异烟酸).化合物1与2同构,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23 6(3)nm,b=1.865 0(4)nm,c=2.287 2(5)nm,α=67.26(3)°,β=78.01(3)°,γ=70.34(3)°,V=4.883 8(17)nm3,Z=2.化合物2也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20 1(2)nm,b=1.856 9(3)nm,c=2.285 6(4)nm,α=67.378(2)°,β=77.745(3)°,γ=70.039(3)°,V=4.839 8(13)nm3,Z=2.  相似文献   

4.
利用配体1,5-二(3-羧基吡啶基)-N-甲基二乙胺(L)合成2种稀土金属配合物{[La2L4(H2O)2](ClO46·6H2O}n1)和[Nd2L4(DMF)6(H2O)2]2(ClO46·4H2O(2)。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4966(3)nm,b=1.5597(4)nm,c=1.9568(4)nm,α=86.776(6)°,β=77.723(7)°,γ=87.168(7)°,Z=2。在配合物1中,一对La(Ⅲ)原子被2个羧基桥联,形成双核结构;双核结构进一步被羧基连接,从而形成平行于c轴的一维链。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包含着由氢键连接的6个H2O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簇。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408(4)nm,b=1.3541(5)nm,c=2.975(1)nm,α=94.390(8)°,β=91.720(7)°,γ=95.230(4)°,Z=2。配合物2中4个羧基连接一对Nd(Ⅲ)原子,形成四轮状结构,其中2个羧基采取syn-syn双原子桥联模式,而其余2个羧基则采取单原子桥联模式。  相似文献   

5.
H2L[N,N’-二(3-吡啶基)-2,6-吡啶羧酸二酰胺]与CuSO4.5H2O反应合成了新型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H2L)2(SO4)2(H2O)6]·CH3OH·6H2O(1),其结构经IR,XRD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26.870(5),b=7.563 7(15),c=28.316(6),α=90°,β=114.91(3)°,γ=90°。1在催化2,6-二甲基苯酚氧化偶联反应时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及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热方法制备了一个新的过渡金属镉配合物[Cd(1,3-BDC)(L)(H2O)2]·H2O(1,3-H2BDC=间苯二甲酸,L=2-(3-吡啶基)-1H-苯并咪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016 41(6)nm,b=2.088 42(12)nm,c=1.001 38(6)nm,β=106.336 0(10)°,V=2.039 8(2)nm3,Z=4,R1=0.020 7,wR2=0.494.配合物中CdⅡ离子与L配体的1个吡啶N原子、1,3-BDC的4个氧原子和2个配位水的O原子配位,形成七配位的扭曲十面体结构.配体1,3-BDC的桥连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一维聚合物链,相邻链间通过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稀土配位聚合物[Dy(3-PA)3(H2O)]n(3-PA=3-吡啶丙烯酸)(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617 16(5)nm,b=1.270 45(11)nm,c=1.564 03(13)nm,α=111.557 0(10)°,β=90.307 0(10)°,γ=95.342 0(10)°,V=1.134 54(16)nm3,Z=2.金属离子Dy(III)通过配体3-AP羧基的桥联作用,链接成为一维双螺旋链状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8.
MnAc3.2H2O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和邻菲罗啉(phen)反应, 制得了双核锰(Ⅲ)合物[(phen)2Mn2(μ-O)(μ-Ac)2 (H2O)2](ClO4)2.H2O, 并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 该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晶胞参数: a=1.025 28(5) nm, b=1.792 75(9) nm, c=1.984 14(10) nm, β=94.843 0(10)°, V=3.634 0(3) nm3, Z=4, Dc=1.669 g.cm-3. 紫外可见光谱在480 nm处有一个吸收峰. 循环伏安实验说明, 此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经历了一个半可逆的一电子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9.
吡啶-2,3,5,6-四甲酸双核锰(Ⅱ)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一个双核锰配合物[Mn2(H2pdtc)2(H2O)6].2H2O(H4pdtc=吡啶-2,3,5,6-四甲酸),并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及磁性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及研究。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4166(13)nm,b=0.933 75(14)nm,c=1.024 29(16)nm,α=111.248(2)°,β=90.733(2)°,γ=115.161(2)°,V=0.665 66(18)nm3,Z=1。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有一个双核单元,且该双核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新的配合物[Nd(oba)(Hoba)(H2O)2]·H2O(1)和Sm(oba)(Hoba)(phen)(2)(H2oba=4,4′-氧联苯二甲酸,phen=1,10-邻菲啰啉)。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2种配合物均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 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2.736 80(5) nm,b=0.956 35(2) nm,c=2.170 93(4) nm,β=97.685 0(10)°,V=5.630 12(19) nm3,Z=8,F(000)=2.854,R(int)=0.022 6。 配合物1中4,4′-氧联苯二甲酸根存在2种形式:完全脱质子的4,4′-氧联苯二甲酸根(oba)和部分脱质子的4,4′-氧联苯二甲酸根(Hoba)。 配体oba和Hoba桥联相邻Nd3+离子形成具有新颖 {42·6}{43·6·84·102}{4}拓扑结构的2D网。 每个Nd3+离子与8个O原子配位,其中6个O原子来自配体oba和Hoba的羧基,另外2个O原子来自2个配位水。 Hoba和配位水、Hoba和Hoba间形成了氢键,将2D网络进一步构筑成了3D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352 60(5) nm,b=1.936 86(6) nm,c=2.728 59(8) nm,β=99.867(2) °,V=7.042 6(4) nm3,Z=8,F(000)=3.368,R(int)=0.039 4。 配合物2中4,4′-氧联苯二甲酸根同样存在oba和Hoba 2种形式,相邻Sm3+离子通过羧基COO-桥联形成二聚单元,二聚单元通过oba配体桥联形成1D链结构。 每个Sm3+离子与6个来自配体oba和Hoba的羧基O原子以及phen的N原子配位。 配体Hoba的羧基间形成的氢键将1D链连接成2D网,通过phen分子间π-π作用进一步构筑成3D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在510~538 nm和566~600 nm处有2个吸收带,分别对应中心Nd3+的4I9/2→4G7/2+4G9/2+2K13/2和4I9/2→4G5/2+4G7/2特征跃迁;配合物2的荧光光谱表现出Sm3+离子的4G5/2→6H5/2、4G5/2→6H7/2和4G5/2→6H9/2特征跃迁。  相似文献   

11.
以N-(2-羧基苯)-N’-(氨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oxbe)为桥联配体, 端接二丙烯三胺(dpt), 合成了铜镍异双核配合物[Cu(oxbe) Ni(dpt)(H2O)]ClO4·0.5H2O. 通过元素分析和IR 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该化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 形成双链状超分子结构. 5—300 K 变温磁化率研究结果表明, 化合物中双核体系 Cu(SCu=1/2)-Ni(SNi=1) 中心原子间通过草酰胺桥联发生较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磁参数J=-62.3 cm-1, g=2.11).  相似文献   

12.
以A`B`T`C`(2,2’,3,3’-偶氮苯四甲酸)和Phen(邻啡啰啉)为配体,采用溶剂挥发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双核配位聚合物Ni2(A`B`T`C`)(phen)2(H2O)4.4H2O(1),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9.432(11),b=10.697(12),c=10.751(12),α=87.946(17)°,β=67.756(15)°,γ=76.085(16)°,V=972.6843,Z=12,Dc=4.740 mg.cm-3,μ=4.039 mm-1,F(000)=1 364,R1=0.042 5,ωR2=0.132 9。1中Ni(Ⅱ)与A`B`T`C中的两个羧基氧原子,两个H2O中的两个氧原子和phen中的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几何构型。Ni(Ⅱ)经配体A`B`T`C桥联形成一维链,链与链之间又通过氢键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1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d2(BDC)2(obix)2]·H2O(H2BDC=对苯二甲酸,obix=1,2-(二亚甲基)二咪唑).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体结构表明:镉原子与3个对苯二甲酸上的5个氧原子,2个1,2-(二亚甲基)二咪唑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五角双锥配位构型.2个Cd(Ⅱ)原子通过两个羧基桥联形成一个双核Cd2单元,再通过配体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C-H…O氢键和弱的π-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室温下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光谱.  相似文献   

14.
MnAc3.2H2O在pH=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和邻菲罗啉(phen)反应, 制得了双核锰(Ⅲ)合物[(phen)2Mn2(μ-O)(μ-Ac)2 (H2O)2](ClO4)2.H2O, 并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 该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晶胞参数: a=1.025 28(5) nm, b=1.792 75(9) nm, c=1.984 14(10) nm, β=94.843 0(10)°, V=3.634 0(3) nm3, Z=4, Dc=1.669 g.cm-3. 紫外可见光谱在480 nm处有一个吸收峰. 循环伏安实验说明, 此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经历了一个半可逆的一电子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常温水溶液条件下,合成了一种二维四核铁取代夹心型锑钨酸盐NdNa3[Fe4(H2O)10][β-B-SbW9O33]2·36H2O(1),并通过IR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64 8(3)nm,b=1.270 1(3)nm,c=1.616 0(4)nm,α=74.467(4)°,β=77.592(4)°,γ=83.658(4)°,V=2.438 9(9)nm3,Z=1,Dc=4.000g/cm3,GOOF=1.047,R1=0.065 6,wR2=0.162 2.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的多阴离子由两个相同的三缺位Keggin[β-B-SbW9O33]9-单元通过四个八面体配位的铁离子连接而成.四个FeO6八面体没有直接相连,四个FeIII离子可以分为两组:内部的FeIII离子带有两个水配体,而外部的FeIII离子连有三个水配体.邻近二聚多阴离子通过无序的钠/钕桥配离子构筑了二维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二维稀土Sm(Ⅲ)的配位聚合物[Sm(1,4-bda)1.5(phen)(H2O)]n(1)(1,4-H2bda=对苯二甲酸,phen=1,10-邻菲啰啉),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Sm(Ⅲ)离子与6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配位。其中5个氧原子来自1,4-bda配体的羧基氧原子,1个来自配位水分子;2个氮原子来自邻菲啰啉分子。每个Sm(Ⅲ)离子与1个邻菲啰啉分子螯合配位,1,4-bda配体在配合物中有两种不同的配位方式。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30 72(6)nm,b=1.086 75(7)nm,c=1.139 83(8)nm,α=107.759(6)°,β=91.886(5)°,γ=112.878(6)°。该配合物在波长为345 nm紫外光的激发下显示出较好的光致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剂热法,丁烷四羧酸(H4L)与水合乙酸钴经配位聚合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双核Co(Ⅱ)聚合物[Co2L(MeOH)(H2O)4]n.nH2O(1),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1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2.802 6(3)nm,b=0.816 32(11)nm,c=1.630 1(2)nm,β=119.793(2)°,V=3.236 5(7)nm3,Z=8,Dc=1.925 Mg.cm-3,R1=0.097 5,wR2=0.223 1。1通过H4L桥联形成一维链,通过O-H┈O氢键作用形成了无限延伸的二维网络结构;在1中存在的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使1具有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三维配合物Ni_2(BTEC)(H_2O)_4·2H_2O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2,4,5-苯四甲酸(H4BTEC)为原料,用水热法合成了新的三维配合物Ni2(BTEC)(H2O)4·2H2O(1),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691 5(3) nm, b=0.740 2(3) nm, c=1.554 2(7) nm, α=88.344(6)°, β=85.070(6)°, γ=86.594(6)°, V=0.790 9(6) nm3, Z=2, Mr=475.63 g·mol-1, Dc=1.997 g·cm-3, μ=2.457 mm-1, F(000)=484, R1=0.029 2, wR2=0.064 8, S=1.011. 1中Ni原子均处于倒反中心上,与BTEC4-配体的四个羧基上的4个O原子和两个配位水上的2个O原子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几何构型.H4BTEC完全去质子化,并以μ6-配位方式桥联6个Ni原子,形成罕见的(4,6)-连接点的三维超分子结构,其拓扑类型为(44.62)2(44.610.8).  相似文献   

19.
多吡啶配体H2L[N,N’-二(3-甲基吡啶基)-2,6-吡啶二酰胺]与Cu(OAc)2.H2O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核铜配合物——[Cu4L2(N3)2(μ2-N3)2].CH3OH(1),其结构经IR,XRD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m,晶胞参数a=15.774(3),b=15.062(3),c=10.724(2),β=114.91(3)°,V=2 344.0(8)3,Z=4,Dc=1.736 mg.cm-3,μ=1.869 mm-1,R1=0.120 1,ωR2=0.298 4。1中四个金属铜原子通过两个L2-配体,四个N3-基团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颖的四核铜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铋(III)苯乙酸-1,10-邻菲罗啉[Bi2(PPA)6·(Phen)2](HPPA=苯乙酸(C8H7O2),Phen=l,10-邻菲罗啉(C12H8N2))三元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100(6)nm,b=1.2617(8)nm,c=1.3324(9)nm,α=89.757(8)°,β=87.277(8)°,γ=81.155(8)°,V=1.5099(17)nm3,Dc=1.748g·cm-3,μ=5.890mm-1,Z=1,F(000)=780,残差因子R1=0.0484,wR2=0.1090[I>2σ(I)],S=1.002.标题化合物为双核铋(III)配合物,金属中心Bi(III)原子与三个苯乙酸根(PPA)中的6个氧原子、一个1,10-邻菲罗啉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桥连氧原子进行配位,形成九配位的扭曲三帽三方柱配位十四面体,围绕铋原子的价键总数VBi(1)=2.897,两个Bi(III)原子通过两个桥连氧原子连结成中心对称的分子,Bi…Bi间距离为0.4469(2)nm.初步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表现出相似且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