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治疗重症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65例重症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取OPCABG治疗;观察组30例,在IABP辅助下进行OPCABG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相关指标,心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支持、手术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冠心病在IABP辅助下进行OPCABG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CCABG治疗,观察组采取OPCAB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观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CCABG、OPCABG治疗冠心病均能取得显著疗效,但OPCABG治疗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搭桥术与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体外循环搭桥术,实验组行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比例为15.56%(7/45),对照组为33.33%(1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P0.05)。结论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效果优于体外循环搭桥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重症冠心病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2月我科行CABG术或CABG合并瓣膜置换手术442例临床资料,围术期使用IABP 54例,根据IABP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为术前置入或停机时置入组共54例,B组为术后出现低心排或恶性心律失常等时置入组2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术后死亡率、住院时间、IABP辅助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其他辅助装置使用比例、室颤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死亡病例、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ABP辅助时间,EF改善率和正性肌力药物维持时间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CABG的危重患者,IABP是安全且行之有效的辅助循环手段之一,患者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护士应掌握使用IABP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技术,从而确保IABP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于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进行治疗的12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2 w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U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标准化流程干预对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肺功能衰竭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患者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OPCAB术后心肺功能衰竭行ECMO支持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标准化流程干预。比较两组ICU时间、ICU费用、ECMO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心脏功能[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评分]、呼吸情况[呼吸困难评分量表(DECAF)评分],记录两组并发症以及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和ICU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两组EuroScore、DECAF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5),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流程干预用于OPCAB术后心肺功能衰竭行ECMO支持患者,可有效缩短ICU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辅助循环在冠心病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到本院进行内外科共行冠心病手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生存率96. 67%高于对照组生存率7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中,患者满意度为80. 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 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 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 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进行辅助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降低患者的心肌供氧及做功,减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IABP辅助循环治疗,还能有效治疗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心律失常及低心排血量等相关病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共有30例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G,包括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80~86岁,平均年龄83.5岁。所有高龄患者术前均行呼吸功能锻炼,时间1~4周。同期8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G 260例。比较不同年龄组的移植血管数目、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监护室时间、死亡率等,总结高龄冠心病患者行OPCABG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等。结果 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余29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例数为12例,发生率为40%,较8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6%)高(P=0.02),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为(10.5±5.5)h,较80岁以下组[(6.5±4.5)h]时间长(P<0.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5.0±5.5)d,较80岁以下组[(11.0±3.5)d]住院时间长(P=0.03)。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组和8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组平均再血管化数目分别为(3.0±0.6)支、(3.1±1.5)支,低心排出量分别为1例(3.3%)、8例(3.1%),呼吸系统并发症分别为9例(30%)、32例(12.3%),术后肾功能不全分别为4例(13.3%)、12例(4.6%),心律失常分别为16例(53.3%)、155例(59.6%),术后30 d死亡分别为1例(3.3%)、5例(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OPCABG,再血管化数目不受影响,近期临床效果较好,其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但术前需经过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尤其是呼吸功能锻炼。高龄患者行OPCABG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手术病人术前焦虑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符合条件的病人,将2013年3月—5月的OPCABG手术病人6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9月的OPCABG手术病人6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术前焦虑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减轻OPCABG手术病人术前焦虑,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外科技术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 32例OPCABG患者,其中16例术后手术室内即刻拔除气管内插管,16例术后常规机械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探讨护理的特点。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除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因素外其他因素构成比相同,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无手术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快通道组ICU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快通道心脏外科技术应用于OPCABG是安全有效,呼吸系统管理和术后镇痛是术后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0例,按照术式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和对照组100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专项护理策略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5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心脏疾病护理干预。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5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呼吸专项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呼吸功能相关指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呼吸专项护理策略能够有效促进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恢复,缩短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微创与常规二尖瓣成形和置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胸腔引流量、血浆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胸腔引流量和血浆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观察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7%,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微创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病变,临床疗效显著,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于患者围手术期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围手术期内采用优质护理,护理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面中部骨折的患者采用内窥镜微创治疗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面中部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行微创治疗,对照组采用CT图像辅助手术,观察组在微创治疗中辅助内窥镜。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94%,对照组为2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面中部骨折的患者,采用内窥镜辅助下行微创手术治疗,在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可有效减少创伤与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出现,提高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注射式隆胸微创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行注射式隆胸微创取出术隆胸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取出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取出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注射式隆胸微创取出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机干预体系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机械通气期间行常规性呼吸机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呼吸机干预体系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冷凝液倒流情况、护理投诉发生率方面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干预体系能有效降低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系统化理念的连续护理在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系统化理念的连续护理,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下床活动、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4周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12、24、48 h NR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 0. 05);术后4周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系统化理念的连续护理能明显减轻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36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疗效可靠,可有效降低术中失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疗效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先天性肝囊肿患者8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开腹开窗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天性肝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