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MR-DTT)在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5-06—2016-10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均只接受保守治疗,利用MR-DTT分析评估内囊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并于发病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患侧上下肢肌力评估、运动功能评分(FM量表)并分析其与CST损伤分级的关系,分析发病后1个月FA值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DTT图像,根据CST损伤程度分级,其中1级7例,2级16例,3级19例,患侧肢体肌力和FM评分均与CST损伤分级呈负相关;治疗1个月后患侧FA值得到明显提高。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能准确评估CST受损情况,且能预示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受损程度的意义及其与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5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单侧基底节区HICH患者35例,术后10 d应用3.0T磁共振DTI技术检测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CST,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CST损伤程度,HICH患者康复治疗2月后采用Brunnstrom标准进行肢体肌力检查,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结果 10例健康志愿者CST显示清晰.35例HICH患者CST受损的模式有3种:纤维束显示达正常侧的2/3或相仿(11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好;纤维束显示小于正常侧的2/3(18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较好;纤维柬显示小于正常侧的1/3(6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差.CST受损患者患侧的FA值均较健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模式CST损伤患者患侧的FA值、肢体肌力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CST损伤程度与肌力恢复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931,P=0.000).结论 应用磁共振DTI技术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分布,能够早期检测HICH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的评估、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探讨DTI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HICH患者(壳核8例,丘脑7例,混合型1例)患者分别于入院时(7 d内)和发病后3个月进行DTI 检查,以及肌力测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用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血肿层面周围的双侧CST,测定血肿面(患侧)/对侧面(健侧)的FA值和ADC值比率。结果 HICH患者中发病后3个月肌力较好组(肌力4~-5级)的FA值比率与肌力较差组(肌力0~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DC比值在入院时及发病后3个月都没有差别。所有FA值比率>0.8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改善和预后好。然而有1例患者虽然FA值比率不是很高,但运动功能的预后也很好,其ADC值明显升高。 CST完整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后3个月的肌力和NIHSS评分均比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DTI的FA值比率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探讨DTI在HICH治疗、康复过程中对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HICH患者分别于入院7 d内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进行DTI检查、CST分级和肌力评级;测定血肿层面CST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相对FA值(r FA)。结果 HICH患者入院时和发病2个月后r FA值和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03,0.712,均P=0.01);入院时和发病2个月后患侧CST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658,0.649,均P=0.02)。发病后2个月,肌力较好组(肌力4~5级)r FA与肌力较差组(肌力0~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r FA0.8的患者运动功能都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DTI的FA测定,可以了解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评估HICH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6—2019-06收治的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小量(15~40 mL)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7例,其中常规保守治疗36例(对照组),导航下钻孔引流术(钻孔组)51例,对比分析钻孔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入院3周时、入院3个月时瘫痪程度评分、皮质脊髓束的改善情况。结果钻孔组入院后3周、入院后3个月瘫痪程度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周、3个月内囊FA值钻孔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周后、入院3个月后DTT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患侧CST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钻孔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是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创伤小且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中等量(30~4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3例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发病48 h内、2周行DTI检查测量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并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情况,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并进行瘫痪分级(PG)。结果 63例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组),手术治疗38例(手术组);CST分级1级13例,2级21例,3级29例;CST分级1~2级中,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20例;CST分级3级中,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18例。发病48 h内,两组正常侧、患侧内囊区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2周,两组正常侧、患侧内囊区FA值均显著改善(P<0.05),而且,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两组发病48 h患侧内囊区FA值与发病2周PG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保守组r=-0.769,P<0.05;手术组r=-0.769,P<0.05)。CST分级1~2级病人,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病人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48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和保守组(42例,采用保守治疗);手术组又按CST损伤情况分为手术A组(CST损伤分级1~2 级,26例)和手术B组(CST 损伤分级 3~4级,22例)两个亚组。发病48 h、14 d,进行DTI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瘫痪分级(PG)。结果 发病48 h,手术组和保守组双侧大脑脚、内囊区各向异性(FA)值无显著差异(P>0.05),CST损伤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14 d,手术组和保守组患侧大脑脚、内囊区FA值均显著低于患侧(P<0.05),但手术组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和保守组CST损伤分级均显著优于发病48 h(P<0.05),而且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发病48 h,手术A、B两亚组内囊区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PG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14 d,手术A组患侧内囊区FA值显著高于手术B组(P<0.05),但PG显著低于手术B组(P<0.05)。结论 DTI能准确评价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病人CST损伤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运动区肿瘤术前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了解肿瘤对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 Spinal Tract;CST)的影响情况,从而探讨DTT技术在运动区脑肿瘤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指引作用,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及术后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方法对2013年09月~2016年06月诊治的32例运动区脑肿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TT检查,了解肿瘤与周边神经纤维束的关系,从而进行手术规划,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功能恢复进行早期评估。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患者3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与早期DTT技术评估结果高度一致。结论 DTT通过早期了解神经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能够准确评估患者术后远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有效地指导临床康复工作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经侧裂--岛叶入路骨瓣复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2018-06北大医疗集团平顶山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经侧裂--岛叶入路骨瓣复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均有出血对侧肢体不同程度偏瘫,均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骨瓣复位手术治疗,术前均行急诊CT检查,血肿均为基底节区出血内侧型,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40~60 mL,患者术前均未形成脑疝,处于嗜睡至浅昏迷状态。结果术后立即清醒18例(30%),24 h内清醒22例(36.6%),48 h内清醒8例(13.3%),72 h内清醒10例(16.7%),无处于昏迷状态患者。术后立即复查CT,提示血肿清除率均在90%以上,术后第一天复査,4例术区有少量渗血,不超过5 mL。随访6~24个月,患者出血对侧下肢肌力达Ⅳ~+级以上42例,Ⅳ级以8例,Ⅲ~Ⅳ例1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经侧裂-岛叶入路颅骨复位手术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不但能大部分清除血肿,且对额颞叶的脑组织损伤极小,术后脑水肿轻。颅骨复位避免了因颅骨缺损而引起的诸多并发症,避免再次手术修补颅骨。患者术后肌力、语言恢复快,后遗症少,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在偏瘫患儿童粗大功能影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偏瘫型脑瘫患儿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健侧和患侧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CST的移位、连续性及损伤情况;并评估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分析CST损伤程度与偏瘫型脑瘫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软化灶与CST的关系分3级,CST1级,FA值降低,ADC轻度增高(P0.05);CST2级和3级,FA值明显降低,ADC明显增高(P0.05);患儿CST分级越高,GMFM值越低,患儿的预后越差。结论DTT可以显示CST与软化灶的损伤关系,并能对偏瘫型脑瘫患儿的预后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及其重建技术(DTT)在小量(血肿量<3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HBGH)病人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前瞻性收集小量HBGH共18例(观察组),发病3 d行DTI和DTT检查,另选取10例健康人DTI数据为对照,选取相对剩余皮质脊髓束(CST)条目数、相对各项异性分数(rFA)、CST分级三个评估参数。发病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评分评估HBGH病人运动功能预后,FMA评分≥96分为预后良好,<9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6例,预后不良12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相对剩余CST条数和rFA明显降低(P<0.05),CST分级显著增高(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相对剩余CST条数和rFA明显增高(P<0.05),CST分级显著降低(P<0.05)。发病3个月FMA评分与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0.809)、rFA(r=0.784)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CST分级(r=-0.785)呈明显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相对剩余CST条目数≤77.000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1.7%;rFA≤0.630预测预后不良的AUC为0.840(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0.833;CST分级≥1.500预测预后不良的AUC为0.799(P<0.05),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1.7%;3个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917(P<0.05),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92.1%。结论 小量HBGH急性期DTI和DTT检查参数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FA、CST分级可以预测病人运动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Little is known about recovery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CST) after injury by 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 (TH). We present with a patient who showed recovery of the CST after injury by TH, using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A 69-year-old female underwent craniotomy and drainage of a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left corona radiata and basal ganglia. Brain CT showed left TH and brain MRI revealed a leukomalactic lesion at the left cerebral peduncle.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complete paralysis of the right extremities at ICH onset, but slowly recovered some function to the point of being able to move the affected extremities against gravity at about 6 months after onset. Three-week DTT showed disruption of the left CST below the cerebral peduncle; however, this disruption was recovered on 1-year DTT. Three-week TMS showed no motor evoked potential for the affected hemisphere; in contrast,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that were compatible with regenerated CST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ffected hand muscle at 6 months. Using DTT and TMS in a patient with ICH, we demonstrated recovery of the CST after injury by TH.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方法运用DTI技术检测3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3周左右病变侧皮质脊髓束(CST)受损情况,分析其与患肢Brunnstrom评分及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runnstrom评分呈负相关(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1月及2月分别进行肌力判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2级,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共5例;2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共13例。1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及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02)。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肌力均为0级但DTI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的其预后也较好。1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时期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69)。结论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皮质脊髓束状况,并在脑血管病初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以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估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受损情况。方法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病侧Brunnstrom上肢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之间的关系。结果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mnnstrom上肢评分呈负相关(Rs=-0.83,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79,P〈0.001)。结论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病人上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病人发病90 d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16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OPN水平。发病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预后不良。结果 160例中,预后不良78例,预后良好82例。脑出血病人血清OPN浓度[(7.98±0.1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23±0.13)ng/m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N水平≥7.58 ng/ml是脑出血发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PN水平预测脑出血发病90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95%置信区间为0.743~0.868,当截断值为7.58 ng/ml时,预测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65.8%。结论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病人血清OPN明显增高,对发病90 d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小量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中小量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以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为立体定向治疗组(n=41),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为内科治疗组(n=41),比较2组病人发病后30 d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情况。结果立体定向治疗组病人血肿消散时间为(3.3±1.5)d,内科治疗组为(24.0±7.3)d,两组血肿消散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立体定向治疗组中发病后30 d运动功能预后好者和发病后90 d GOS 5分者均明显多于内科治疗组(均P<0.05)。结论对于血肿量≤30 ml的基底核区脑出血、瘫痪侧肢体肌力为1~3级的病人,应首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人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老年性脑室出血19例,以单纯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同类疾病25例为对照组,并相互比较。结果内镜组脑内或(和)脑室内血肿绝大部分清除者(90%以上)者16例,未发现继发出血,术后无颅内感染,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ADL评分,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1例,Ⅴ级1例,死亡1例。侧脑室钻孔组引流组仅有4例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以下),1例继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2例。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ADL(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比较,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5例,Ⅴ级3例,死亡2例。与内镜组相比术后好转优良率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老年性脑室出血具有微创、直视、血肿清除及预后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结合医用胶整复颅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1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患者,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术毕使用医用胶将颅骨碎片和骨屑黏合复位。结果患者全部存活,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者26例,70%~90%5例;术后1个月、6个月头颅CT检查显示颅骨外形良好,未见头骨膨出、内陷和脑受压,无皮下积液。术后6个月ADL评分结果为: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4例,Ⅳ级1例。结论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结合医用胶整复来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血肿清除率高,患者术后康复较好,并发症少,颅骨外形良好,而且成本低,方法简便,适于在硬件设备相对落后的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简易智能量表评估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以Hunt-Hess、GCS、手术方式、GOS、年龄、性别和入院时并发症为变量,研究其与SAH患者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结果 10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入院时为37%,出院时60%,出院后2个月38%;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χ2=10.590,P=0.001)和出院后2个月(χ2=9.684,P=0.002);对出院时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Hunt-Hess、GOS和手术方式,对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GOS。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与一定的影响因素相关;血管内治疗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