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临床上治疗颞颌关节强直多采用自体骨植入,喙突移植、人工关节置换等方法。作者采用下颌升支后缘纵截倒置关节重建术治疗颞颌关节炎骨性强直三例,该方法简便,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军  沈宁  唐增斌  蒋榕林  陈伟 《广西医学》2010,32(12):1486-1488
目的观察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检查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为34.9 mm。16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的开口偏斜,均〈3 mm,有关节弹响1例。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夏超  谭颖徽 《重庆医学》2015,(10):1355-1357
目的:观察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伴同期颏成形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12年1月21例应用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及同期行颏前徙成形术的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的患者进行随访。对其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下颌侧向运动、前伸运动)、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外形、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结果经过24个月至8年的观察随访,19例患者的下颌运动、张口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而2例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复发。且21例患者面形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咬合关系较术前均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曲面体层线片显示所有患者移植的喙突与下颌升支达到骨性愈合,且改建良好;头影测量片显示,患者面形轮廓及突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喙突移植再造髁突关节成形术伴同期颏成形术可治疗颞颌关节强直伴有小颌畸形。  相似文献   

4.
蒋榕林  李军  沈宁  董皓 《广西医学》2013,(5):564-565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合医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治疗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6例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患者全部采用颌下切口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将骨折的髁状突及骨碎片游离后取出,体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2年,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区疼痛症状,开口度基本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弹响。结论医用耳脑胶能将粉碎性髁状突骨折中不能坚强内固定的骨碎片粘固复位,恢复髁状突的解剖形态及功能,操作简便,有利于颞下颌关节重建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应用喙突重建髁状突完成3例颞下颌关节强直4侧颞下颌关节高位截骨成形术。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喙突重建髁突的颌关节成形术的优点,并分析了手术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应用喙突重建髁状突完成3例颞下颌关节强直4侧颞下颌关节高位截骨成形术,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喙突重建髁突的颌关节成形术的优点,并分析了手术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治疗真性颞颌关节强直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在截除病变的髁状突假关节成形后,将喙突移植替代髁状突,以恢复下颌原有的正常高度,重建下颌关节的功能,同时消除了附丽在喙突上颞肌的牵拉作用,避免了术后开(牙合)情况,并消除了术后创口的空腔,减少再粘连复发的机会。此手术可在同一切口内取骨,手术操作不难,自体骨移植成活率高。临床应用4例,经短期观察,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带内侧肌肉蒂下颌支后缘上移用于髁突重建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髁突骨软骨瘤2例,髁突粉碎性骨折3例,应用带内侧肌肉蒂下颌支后缘上移行髁突重建患者进行随访,并通过影像学、咬合关系及下颌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髁突切除术5例患者均无感染,创口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明显张口障碍和关节疼痛症状。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下颌骨升支后缘未出现明显吸收征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呈光滑的类球型髁突形状并于关节窝内。髁突骨软骨瘤2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带内侧肌肉蒂下颌支后缘上移是重建因肿瘤或者骨折手术切除所导致的髁突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猪为实验对象,以自体肋骨-肋软骨移植做颞颌关节成形术,其中包括肋骨-肋软骨切取术、单侧下颌骨髁状突切除术、以及自体肋骨-肋软骨移植重建切除之髁突,完成髁突置换式的颞颌关节成形术。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靠,是研究颞颌关节成形术较理想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关节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34例下颌前突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并配合正畸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消失或缓解.结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能有效矫治下颌骨前突,手术时应确保髁状突在关节窝就位,防止关节紊乱症状.  相似文献   

11.
用升支后1/3骨片倒置移植治疗颞颌关节强直11例(13侧),其中10例7~15岁。6例随访14个月以上,1例复发,5例开口度(切牙间距)达到2.2~3.3m。该法只用一个切口,就近取骨,方法简单。用下颌角取代关节头,保留部分嚼肌和翼内肌附着,保持升支的高度,解剖形态接近正常,还可防止术后复发和开(牙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亮  杨楠  秦力铮 《河北医学》2009,15(12):1393-1396
目的:探讨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与髁突骨折的关系。方法:92例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和342例髁突骨折病例。分析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髁突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26例伤后明确诊断为髁突骨折,根据强直就诊时X线,还有43例存在髁突骨折痕迹,髁突骨折共计69例(69/92,75.0%)。颞下颌关节强直大多是0-10岁(56例,占60.9%)时的外伤所致,就诊大多在11-20岁(51例,占55.4%),而髁突骨折的病例以成年人(≥21岁)多见(230例,占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79,X^2=45.25,P〈0.01)。髁突骨折以男性多见(232/342,67.8%),而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中女性多见(48/92,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4,P〈0.01)。髁突骨折病人受伤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外伤的有103例(103/342,30.1%),与颞下颌关节强直(35/92,38.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5)。结论:虽然髁突骨折是导致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最主要原因,但髁突骨折早期不及时、不正确的诊疗对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否处在生长发育期、创伤严重程度与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单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伴小颌畸形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7例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及下颌骨体(13侧)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前经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7例患者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其中3例为重度OSAHS,另4例为轻、中度OSAHS.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1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7例患者的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手术包括两个术式: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和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后间歇期5~7天,牵引速度1 mm/d,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5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PSG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OSAHS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除1例术前重度者术后诊断为轻度外,其余6例患者术后PSG检查结果显示均已达到治愈标准.7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复查18~51 个月,平均随访复查时间34.3 个月.无小颌畸形及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可有效矫治成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HS.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手术次数.术后开口训练对牵引间隙内的骨形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治疗骨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治疗11例(15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S患者.患者年龄9~42 岁.4例为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重度小颌畸形,7例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9例合并重度OSAS,2例伴有轻、中度OSAS.8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3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11例患者15侧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术后复查10~22 个月,平均复查时间15.3 个月.手术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第二阶段,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术后间歇期4~7 d,牵引速度1 mm*d-1,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4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 PSG)检查.结果:11例患者19侧下颌骨经牵引延长后,小颌畸形及OSAS得到有效治疗.15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无关节强直复发.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有效矫治TMJ强直导致的小颌畸形伴OSAS,并为关节成形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治愈率高,近期效果稳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颏部正中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燕  丁寅  刘水  欧阳军 《医学争鸣》2003,24(10):914-916
目的:建立包括下颌骨的颞下颌关节(TMJ)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下颌骨颏部正中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特征.方法:以活体人颅为标本,用螺旋CT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然后在下颌骨颏部正中行水平加载,采用ANSYS6.1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包括下颌骨的TMJ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下颌骨颏部正中牵张成骨的力学加载,此时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表现为:随着加载力值的增加,关节内压应力、拉应力的大小也随着增加,但分布区域不变.压应力和拉应力均表现为外侧高于中、内侧.结论:在下颌骨颏部正中行牵张成骨时,结果提示TMJ内最大压应力部位在髁突软骨的外后,最大拉应力部位在髁突软骨的内前,对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after release of ankylosis by condylectomy is a challenging problem in maxillo-facial surgery. A successful reconstruction implies correct restoration of form and, in children, future symmetrical growth. Bilateral bony 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n a female patient was diagnosed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Department of Bangabandhu Sheik Mujib Medical University (BSMMU) at the time when she had severe facial deformity with typical bird face appearance. The condition was treated with costochondral graft following a bilateral condylectomy. At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re was an expectation that further orthognathic surgery or bone grafting would be required to correct the skeletal deformity. However,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ankylosis and growth of the costochondral graft, a good functional and esthetic result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further surgery. It is important that dentists be aware of the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TMJ ankylosis, to allow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重建钢板、螺钉、克氏针及张力带等内固定材料在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5例C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加压空心螺钉、克氏针、胸科钢丝结合重建钢板固定重建肱骨髁部,对于严重缺损者,取髂骨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15例均随访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1~7.2个月。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优5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0%。结论: 钢板、螺钉、克氏针及张力带等内固定材料组合成的金属植入物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基本实现肱骨髁部的重建,多点位、多维空间的加压固定,髁部骨块的良好复位和有效固定,配合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特征,为正畸临床评估颞下颌 关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成人颞下颌关节正常及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锥形束CT ( CBCT)资料中各选取20例,将研究对象分2组,采用Invivo5 软件将CBCT 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别 测量关节窝、关节间隙、髁突等关节结构。结果:同颞下颌关节正常组相比,20例成人骨性II类高角颞 下颌关节骨关节CBCT样本中,关节窝前后径显著增加、高度显著减低(P<0.01);关节窝顶骨质显著增 厚(P<0.01);关节结节高度降低、后斜面角减小(P<0.05);矢状向关节后间隙减小,而关节上间隙 及前间隙都增加(P<0.05);髁突前后径、高度减小(P<0.05);水平角、髁突前斜面宽度及后斜面 角增加(P<0.05)。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在关节窝改变最明显,其次是关节 间隙和髁突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