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燕  俞景奎 《山东医药》2005,45(17):12-14
目的探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早期经胃造瘘管套入的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需手术治疗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肠内营养方法,研究组对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将空肠造瘘管改为经胃造瘘管套入一空肠营养管入空肠,其头端距幽门约100cm以上.术后4~6天待肠功能恢复后,经空肠营养管持续滴入肠内营养乳剂-瑞高.结果术后14天研究组IgA、CD4 、CD4/CD8高于对照组(P均<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IL-6、TNF-α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尿淀粉酶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SAP术后经胃造瘘管套入的空肠营养管早期滴注瑞高不仅能提供营养,还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细菌移位,提高免疫功能;可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不需行空肠造瘘,可减少手术步骤及时间,减少术后肠粘连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院对因晚期胆管癌或壶腹周围癌而行胆管切开引流的患者,术后将T型管和空肠造瘘管对接,其中3例因此而导致胆系感染,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经其他方法治疗未能解除胆道梗阻。按常规方法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外引流术(PTCD),1周后采用牵拉法完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及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J)。在腹壁外将胃空肠造瘘管与PTCD引流管相连,经空肠造瘘管将外引流出的胆汁回输入空肠。观察所有患者胆汁引流情况、联合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结果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PEG/PEJ用时20~40min,平均35min。所有患者胆汁引流管通畅,黄疸明显消退,腹胀、腹痛、腹泻等减轻,进食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P〈0.01),未见有严重并发症。结论PEG/PEJ和PTCD联合应用是完全性恶性胆道梗阻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约占急性胰腺炎(AP)的30%,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病程长,费用高,并发症,死0亡率高.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死亡率,但费用高,并发症多.肠内营养(EN)在国内外应用反映良好,主要方式为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管和空肠造瘘管.因存在胃液不能有效引流,或增加创伤、生活护理不便等问题.为此,我们研制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引流胃液与肠内营养合二为一的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胃造瘘管放置空肠营养管治疗上消化道穿孔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将我院普外科2008-02/2012-07收治的38例消化道穿孔患者,根据其肠内营养方式分为2组,A组患者术后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B组患者采用经胃造瘘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予肠内营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各类不适的比例.结果:B组患者术后排斥引流管心理、鼻咽部不适、异物感、置管营养期间恶心、呕吐、早起(<3d)下床活动及置管后严重咳嗽、咳痰、合并肺炎等发生率与A组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6);营养改善方面,两组手术后第9天与第1天比较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均明显升高(P=0.024;0.044),但二者第9天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胃造瘘管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低,尤其适合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置管时间为(16.5±3.8)min,无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2例营养管堵塞,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平均导管留置时间(83.7±46.2)d。18例患者肠瘘愈合,治愈率为75%(18/24),5例肠瘘未愈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住院时间短,空肠营养管越过肠瘘给予肠内营养等优点,可用于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年患者因吞咽困难、吞咽机能丧失或受损至呛咳而消化道功能正常的患者,临床常采用鼻胃管饲以维持患者营养.内镜下经皮胃造瘘(PEG)是一种胃肠内营养的新方法,指在内镜下用套管针经腹壁穿刺入胃腔,置入导丝,引导胃造瘘管经口腔、食管进入胃腔,从而形成的胃造痿.传统的胃造瘘术需要麻醉及开腹放置胃造瘘管,既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自制双腔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17例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发秀  陈生贵 《胰腺病学》2006,6(5):265-265,268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约占急性胰腺炎(AP)的30%,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病程长.费用高.并发症.死亡率高。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死亡率.但费用高.并发症多。肠内营养(EN)在国内外应用反映良好.主要方式为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管和空肠造瘘管。因存在胃液不能有效引流.或增加创伤、生活护理不便等问题。为此.我们研制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引流胃液与肠内营养合二为一的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各种不同术后营养方式(包括全肠外营养、早期口服营养、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胃造瘘管早期肠内营养及空肠造瘘管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PD术后营养支持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7年-2017年。将文献中研究对象及样本量、术式及术后营养方式、住院时间、感染(包括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胰瘘(B/C级)发生率、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纳入采用汇总分析,并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术后全肠外营养与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4篇文献行Meta分析。横向比较发现不同营养途径支持的患者的住院天数无明显规律,纵向比较发现不同研究相同营养给予方式下患者的住院天数差异较大。在并发症方面,胃造瘘组的胰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值均0.01);空肠造瘘组的胃排空延迟障碍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组(P值均0.01)。全肠外营养感染发生率为27.17%,低于口服营养组之外的其他组(40.63%、46.58%、3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肠外营养组与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组在住院时间和胃排空延迟障碍、胰瘘、感染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D术后营养策略无明显优劣之分,临床可根据实践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术后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52例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76例采用鼻空肠营养管,比较两组之间的操作时间、营养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比较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均P<0.05)。结果空肠造瘘组与鼻空肠管组在有无并发症方面有差异,而且空肠造瘘组并发症发生率(7.69%)要明显低于鼻空肠组(26.31%),空肠造瘘组比鼻空肠管组更能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结论空肠造瘘营养管相比于鼻空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观察使用膀胱造瘘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其他两种常用胸腔闭式引流方法治疗气胸的效果。方法用膀胱造瘘管、粗硅胶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分别埘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膀胱造瘘管治疗组有效率为95.4%;粗硅胶管闭式引流治疗组有效率为95.2%,均显著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组50.0%;粗硅胶管组不良反应则高于膀胱造瘘管组和中心静脉导管。结论膀胱造瘘管用作气胸胸腔闭式引流优于粗硅胶管和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精心的特别护理是关键.方法该患者术中胰头胰尾各放引流管一根,胆、胃、空肠各放一根造瘘管,腹腔放引流管二根,术后护士加强各管道的观察及护理,保证畅通,未出现冲洗引流意外及感染.空肠造瘘管根据病情情况注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如:安素,鱼汤等.术后胰腺仍有再坏死的可能,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以娴熟的操作技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因患者血糖升高使用胰岛素时,严密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加强病室的消毒隔离,控制探视,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该患者1997-12-22收治入院,经二次手术与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及特别护理,于1998-03-15痊愈出院.结论对该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特别护理,更体会到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蕴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胃壁固定术为基础,通过扩大胃造瘘口,直接置入更大尺寸胃造瘘管。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选择有PEG指征的50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例采用胃壁固定术及胃造瘘穿刺针穿刺造瘘口,通过血管钳扩大胃造瘘口,置入18 Fr胃造瘘管;B组25例采用24 Fr的带针胸管作造瘘口穿刺,置入18 Fr胃造瘘管。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 d与术后第14天的营养指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B组操作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胃壁固定术作为胃造瘘术的基础,可根据患者实际需要置入不同尺寸的胃造瘘管,患者及其家属经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的依从性得以提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0岁,因“鼻咽癌放疗术后30余年,胃造瘘术后7年,管饲困难2d”于2012年12月17日收入院。患者30余年前诊断“鼻咽癌”,行放疗术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和呛咳,反复出现吸入性肺炎,予抗感染等治疗后可好转。10余年前吞咽困难加重,且出现构音障碍,7年前因完全不能进食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后管饲顺利,7年来曾更换造瘘管3次(末次为6个月前),术后管饲顺利。末次换管后患者造瘘口常有红肿、疼痛不适,入院前2天患者发现造瘘管阻塞,且造瘘管有裂痕,要求入院换管,为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管换管术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鼻肠管及空肠营养性造口管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在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226例术后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中,148例采用鼻肠管,78例采用空肠营养性造口管。结果 226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良好。应用空肠营养性造口管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1)。结论不论是鼻肠管还是空肠营养性造口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促进肠道激素分泌、防止细菌易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空肠营养性造口管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利用PEG进行胃造瘘管饲营养,是解决不能经口进食而胃肠功能良好患者营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我院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对9例具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Introducer法行PE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0.25%聚维酮碘溶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造瘘管引起的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留置膀胱造瘘管伴有尿路感染患者17例,均予0.25%聚维酮碘溶液20 ml,经造瘘管注入膀胱,保留8 min,2次/d。结果 17例患者临床症状灌注6 d后均消失,9 d后尿中细菌、真菌均消失,15例患者尿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范围。1例患者灌注后有膀胱烧灼感,大量饮水4 h后消失,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 0.25%聚维酮碘溶液膀胱灌注可有效治疗膀胱造瘘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8.
固定器植入综合征(buried bumper syndrome,BBS)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造瘘管内固定器嵌入胃壁或从胃壁脱出的一种病理状态,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出血、穿孔、腹膜炎和腹腔脓肿等,甚至造成患者死亡。BBS的发生与造瘘管内、外固定器之间的张力过大有关。长期激素治疗可加速患者腹部脂肪沉积,并且影响造瘘管周围组织愈合,是BB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总结1例长期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出现BBS后的处理措施,对BBS的预防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组2例均为肝总管空肠R—r吻合部后壁瘘,病史分别为8个月~18个月。术前行瘘管逆行造影,从瘘口注入适量美蓝液,以标志病变走向及范围。 手术要点:剖腹后于腹壁内侧瘘管周围,距瘘壁0.4cm处将腹壁部腹膜环形切开,并分离出瘘管,予以切断。提起被切断瘘管,仔细游离腹腔段至瘘原发灶附近。根据已被游离的瘘管长度确定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60例合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BPH患者,按膀胱逼尿肌受损程度分为A组[30 cmH2O≤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30-40 cmH2O]、B组(Pdet 20-30 cmH2O)和C组(Pdet 10-20 cmH2O),均同期行TURP膀胱造瘘术,术后1 a随访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 A组24例术后2周均拔除造瘘管,排尿通畅,总有效率100%;B组21例中19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2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90.5%;C组15例中6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9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40%。结论 BPH患者,由于单纯膀胱出口梗阻引起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时,如逼尿肌轻度受损或中、重度受损而腹压较高者,可行TURP同期膀胱造瘘术;逼尿肌重度受损且腹压低者,宜行单纯膀胱造瘘术,3个月后如逼尿肌功能明显改善,可行TU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