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崎病再发病例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儿童医院 2011年3月-2014年8月川崎病再发3次患儿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例患儿在2年半的时间内川崎病再发3次,川崎病再发时以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有感染诱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较川崎病初发时明显升高,肝功能受损无明显改变。第2次和第3次川崎病再发时均未找到明确感染因素,实验室检查示该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对川崎病初发患儿加强随访,特别是出现发热等表现时,应注意观察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便早期诊断川崎病再发病例,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脂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氧化酶法和GPO—POD酶法分别测定46例川崎病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治疗前血TG、Tc及LDL—C增高,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DL—C降低,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并发冠脉病变组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血脂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的动态测定可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杨丽 《农垦医学》2008,30(2):97-99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4.
对 5 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依据临床表现 ,血脂检测对早期及不典型患者诊断有指导意义 ,血小板数增高可作为参考依据。婴幼儿发热天数较长以及C -反应蛋白增高 ,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增大。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有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畸病患儿的临床观表现,并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5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状发生几率为15.63%,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状发生几率为3.03%。同时,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7.5%,观察组患儿在并发症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之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川崎病患儿的实际临床表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有助于降低川崎病患儿并发症状发生几率,提升患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5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n=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升高趋势高于对照组且有随时间变化而升高的趋势。两组患儿干预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而护理满意度底于对照组(均P0. 05)。结论 循证护理可改善川崎病患儿生活质量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且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对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与非川崎病发热患儿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并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发热组(P<0.05),两组对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发热患儿明显,其中以ST-T改变、Q-T间期延长更显著,对早期预测川崎病有一定的意义;而单独的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5例川崎病患儿,总结观察护理经验。方法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例;常规治疗(常规组)2例。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其次针对疾病特点实施科学护理,才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 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CAL组)和川崎病未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NCAL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并计算NLR和SI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与SII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患儿109例, 年龄1个月~9岁, 男童66例(60.6%), 其中KD-CAL组17例、KD-NCAL组9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KD-NCAL组比较, KD-CAL组患儿的NLR、SII和CRP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NLR、SII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关联因素(NLR...  相似文献   

10.
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宏  徐鸣  周敏 《四川医学》2009,30(6):835-837
目的探讨婴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的婴儿川崎病患儿74例,并对CAL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婴儿川崎病中并发CAL36例(48.6%)。有关因素分析显示:①发热天数:热程≥10d与〈10d相比CAL发生率显著增高(X^2=7.4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AL组血红蛋白(Hb)较NCA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⑧CAL组C-反应蛋白(CRP)较NCAL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P〈0.001)。结论婴儿川崎病CAL发生率高,CAL与热程、Hb、CRP有明显相关性。凡热程≥10d、Hb降低、CRP显著增高(≥100mg/L)的婴儿川崎病均应给予足够重视,高度警惕CAL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卢俞任 《中外医疗》2014,33(6):30-3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分析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 4 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声像改变。结果 发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病变 38例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31例 ,冠状动脉瘤形成 4例 ,巨大左冠状动脉瘤 1例 ,2例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 ,对指导临床治疗、估计预后及预防心血管意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作用及恢复情况。方法 :对 1 0 4例川崎病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其热程、冠状动脉病变及恢复情况。结果 :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 ,热程缩短 ;且单剂单次给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结论 :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早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燕  金德华 《海南医学》2008,19(2):101-1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我科近十年住院的8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川崎病近5年发病率是前5年发病率的1.83倍(53/29),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下降,5岁以下患儿占90.2%(74/82),出现再发3例,有3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而且非典型川崎病9例,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后有效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3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使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有明显疗效.结论 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利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作用,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治.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应用激素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李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1):1260-1261
目的 :研究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2 9例川崎病患儿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CRP(52± 18)g/L及血小板计数 (586± 12 8)× 10 9/L均显著高于急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但急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二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动态观察发现 :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二项参数均较治疗前低 (CRP及血小板成对比较的t值分别为 13 6与 16,P <0 0 1) ,而并发冠扩组CRP与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 ,与治疗前无差异 (CRP及血小板计数的成对比较t值分别为 0 86与 0 0 8,P >0 0 5)。结论 :CRP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话回访对出院川崎病患儿家长依从性及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62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期电话回访指导,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评价随放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长遵医指导患儿服药、指导患儿合理饮食、活动、按时来院复诊及主动咨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出院后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能有效地提高患儿家长的依从性;降低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病变程度,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苏兴华 《中外医疗》2012,31(4):151-15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随即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低血糖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低血糖再发率低,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低血糖再发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AD)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 (KD)患儿 ,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有囊样、瘤样改变的 15例 (KDⅠ组 ) ,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壁回声异常的 2 0例 (KDⅡ组 ) ,正常对照组 30例 ,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的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S)。用冠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 ,作为冠脉壁校正IBS(IB % )。【结果】川崎病Ⅰ组、Ⅱ组冠脉壁IBS值和IB %值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检出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e disease,I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分析其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符合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8例I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NT-proBN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冠脉损伤与否进一步将IKD患儿分为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比较两组NT-proBNP值.结果 IKD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IKD组恢复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急性期显著降低(P <0.001).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对IKD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70例)及健康对照组(26例)血cTnI含量;并对KD组中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无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cTnI早期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结果:①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②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患儿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