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氯化钙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柠檬醛微胶囊,研究了壳聚糖、氯化钙、海藻酸钠用量对微胶囊含油量、粒径以及孔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确定了柠檬醛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并测试了其缓释性能。柠檬醛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在壳聚糖1.2011 g/50 mL H_2O、海藻酸钠3 g/100 mL H_2O、氯化钙1.5 g/50 mL H_2O、精油1 mL时,柠檬醛含量为2.18%。以CoCl_2为指示剂,在相同条件下制备了CoCl_2指示剂微胶囊,研究了指示剂微胶囊的吸水性能对颜色、微胶囊的粒径、表观形貌的影响,建立了微胶囊的吸水量与颜色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为宏观简便观测分析柠檬醛微胶囊品质奠定了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羧甲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柠檬醛微球,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氯化钙和海藻酸钠浓度对柠檬醛微球包埋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醛微球包埋工艺,并进一步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羧甲基壳聚糖、氯化钙和海藻酸钠能较好形成柠檬醛微球;微球的优化工艺参数分别为羧甲基壳聚糖质量浓度3.5g/L、氯化钙质量浓度4.5g/L和海藻酸钠质量浓度8.5 g/L,此时包埋率值为81.79%。柠檬醛微球性能研究表明,其具有控释和抗油脂氧化性能;外观呈圆型,乳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平滑有光泽;红外光谱证实柠檬醛精油被完好包裹在微球内部。由此可见,微球化有效提高柠檬醛精油的稳定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以羧甲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柠檬醛微球,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氯化钙和海藻酸钠浓度对柠檬醛微球包埋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醛微球包埋工艺,并进一步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羧甲基壳聚糖、氯化钙和海藻酸钠能较好形成柠檬醛微球;微球的优化工艺参数分别为羧甲基壳聚糖浓度3.5 g/L、氯化钙浓度4.5 g/L和海藻酸钠浓度8.5 g/L,此时包埋率值为81.79%。柠檬醛微球性能研究表明,其具有控释和抗油脂氧化性能;外观呈圆型,乳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平滑有光泽;红外光谱证实柠檬醛精油被完好包裹在微球内部。由此可见,微球化有效提高柠檬醛精油的稳定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张欢  赵妍 《食品科技》2022,(11):220-227
以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复配作为复合壁材,优化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条件并测定其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微胶囊最适制备条件为芯壁比为1:3、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0%、羧甲基纤维素质量分数为1.5%、氯化钙质量分数为3.0%,微胶囊包埋率为93.57%。制得的湿态微胶囊表面光滑,呈圆球形。冻干微胶囊粒径为1.20 mm,堆积密度为0.154 g/cm3,休止角为32.36508°,具有良好吸水性、p H值稳定性,模拟胃消化3 h累计释放率为43.53%,提高了其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2-苯乙醇微胶囊。考察壁材用量对微胶囊中2-苯乙醇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微胶囊最佳制备条件。测试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对2-苯乙醇快速释放情况,以及微胶囊在长期贮藏中吸水量、表面形貌及缓释性能变化情况。通过最佳制备条件制备的微胶囊中包埋2-苯乙醇的含量最高,为1.42%。通过以CoCl_2作指示剂,在相同条件下制备CoCl_2微胶囊,能直观准确的考察微胶囊的吸水量与颜色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CoCl_2微胶囊在贮藏过程颜色中随着吸水量的逐渐增加由蓝色转变为红色,其吸水量与颜色变化之间存在二次函数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廖霞  杨小兰  李瑶  王丽颖  明建 《食品科学》2016,37(22):20-27
以槲皮素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槲皮素微胶囊。以包埋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析各因素,并对槲皮素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材比(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1∶3.34(g/g)、芯壁比4.34∶1(g/g)、京尼平用量18.44 g/100 g壳聚糖、固化温度41.56 ℃时,包埋率为69.53%。制备的槲皮素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26%,休止角为40.39°,溶解度为256.44 μg/mL,粒径大小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1 362 nm,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梅花鹿鹿角含有丰富的胶质、氨基酸、无机元素等营养成分,在美容和保健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鹿角骨质严重,具有腥臭味,无法直接食用。试验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梅花鹿鹿角微胶囊,以羧甲基壳聚糖和氯化钙为壁材,以梅花鹿鹿角、海藻酸钠、蔗糖酯和三聚磷酸钠为芯材,研究不同因素对微胶囊产率的影响。以产率为评定指标,响应面法优化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梅花鹿鹿角微胶囊的优化条件为梅花鹿鹿角浓度66.00 g/L、羧甲基壳聚糖浓度3.00 g/L、氯化钙浓度4.00 g/L和海藻酸钠浓度5.00 g/L、蔗糖脂肪酸酯2.00 g/L和三聚磷酸钠2.00g/L。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梅花鹿鹿角微胶囊产率值为84.32%。  相似文献   

8.
屈小媛  胡萍 《食品科学》2012,33(4):91-95
以黑树莓果汁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对黑树莓果汁进行微胶囊化。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对影响黑树莓果汁微胶囊化主要因素即壁材芯材配比、海藻酸钠质量分数、壳聚糖质量分数进行多项式回归模型建立和最优化。结果表明:在壁材海藻酸钠/芯材4.05、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27%、壳聚糖质量分数1.28%时,黑树莓果汁微胶囊的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可达87.15%。  相似文献   

9.
以面粉改良剂茶多酚为研究对象,选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以及氯化钙为包埋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喷雾干燥最佳技术条件:进风温度180℃,空气流量750L/h,出风温度100℃。茶多酚最佳包埋参数为:复合壁材比例海藻酸钠2.5%、壳聚糖0.8%、氯化钙4.5%,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2∶1,最大包埋率为73.8%。包埋颗粒近似球形,直径介于2~10μm之间,分布均匀无粘连。微胶囊稳定性实验表明,在5℃下,茶多酚较为稳定,最佳储存期为22d。  相似文献   

10.
王卉  白燕  杨波  燕辉 《食品科技》2020,(2):111-116
将微晶纤维素与海藻酸钠混合,形成复合壁材用于制备精油微胶囊。通过探讨微晶纤维素的添加对壁材溶液流变性以及壁材膜机械性能、透油性、吸湿性和透水性的影响,研究海藻酸钠/微晶纤维素复合壁材对柠檬精油微胶囊包埋效率及精油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溶液表观黏度随微晶纤维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都比海藻酸钠的表观黏度高。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和微晶纤维素相容性很好,通过氢键形成复合体系。微晶纤维素较大程度增强壁材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膜的透油性、吸湿性和透水性随微晶纤维素的增加而降低。4%微晶纤维素含量的复合壁材对柠檬精油微胶囊包埋效率比未添加的效率提高了9.2%,并且微晶纤维素的添加能有效延缓微胶囊精油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中性蛋白酶在干酪促熟中的应用效果,采用了海藻酸-钙和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壁材微胶囊化中性蛋白酶.实验比较分析了两种壁材方法对微囊效果的影响,并最终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如各系统的浓度、pH值、芯壁比等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酶微胶囊化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壁材微胶囊化酶的包埋率、机械强度都明显高于海藻酸-钙法.确定了壳聚糖-海藻酸钠法微胶囊化中性蛋白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3%,壳聚糖溶液为0.5%,氯化钙溶液为3%,壳聚糖溶液pH值为5.5,芯材与壁材比例为1:2.  相似文献   

12.
以白术挥发油为芯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工艺参数对挥发油包埋率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DTA)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化学结构、芯材含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芯壁比为1∶2,乳化剂用量为5%,复凝聚温度为4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pH 1.5,乳化转速6 000 r/min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微胶囊颗粒大致呈球状,表面结构致密,无明显的裂缝和洞孔,包埋率高,热稳定性能好,研究结果可为白术挥发油微胶囊的制备、鉴定、质量控制和制剂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天然食用色素花青素的微胶囊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率微胶囊化花青素的壁材组成以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青素/壁材为25%,明胶/海藻酸钠为1∶4,壳聚糖浓度为0.75%;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130℃,出口温度90℃时,花青素的微胶囊化效果最好,包埋率高。微胶囊化花青素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鸭跖草黄酮类物质微胶囊化及其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超  李伟  范恩涛 《食品科技》2007,(7):135-137
目的:对鸭跖草黄酮类物质的微胶囊化及其微胶囊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海藻酸钠、氯化钙和壳聚糖为壁材对黄酮类物质进行微胶囊化,同时在模拟胃液和普通室温条件下研究微胶囊的释放性和稳定性。结果:鸭跖草黄酮类物质的微胶囊化最佳条件为3%的海藻酸钠(海藻酸钠与黄酮质量比为5∶1)、2%的氯化钙、2%的壳聚糖制备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可达到60%,此微胶囊在室温条件下较稳定且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柠檬香精为芯材,壳聚糖(CS)、明胶(GE)和纤维素纳米晶体(CNC)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柠檬香精微胶囊。研究了壁材质量分数、CNC质量分数、芯壁比和乳化速率对微胶囊粒径和包埋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质量分数0.2%,CNC质量分数0.3%,芯壁比3:1,乳化速率900 r/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得的香精微胶囊包埋率为74.3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明,CS、GE与CNC之间发生了静电吸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香精微胶囊呈球形,粒径在1.8~5.2μm之间,分散性良好。热重分析表明,CS/GE/CNC壁材体系能很好地保护柠檬香精在200℃以下的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降胆固醇乳酸茵wB的微胶囊化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后的产品进行了评价.以海藻酸钠、明胶为壁材.含有降胆固醇乳酸茵wB的硅藻土为芯材,采用W/O/W复相乳化法制备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酸茵WB菌悬液质量分数为20%,内层水相中海藻酸钠和明胶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和3%,外层水相中明胶质量分数为12%.以该工艺制备的乳酸茵WB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和肠溶性,产率在86.62%左右,10℃下储存30d,产品中活茵教仍可达到108mL-1,体外胆固醇降解率可达到36.07%.  相似文献   

17.
徐晶  刘欢  夏光辉  张添菊 《食品科学》2014,35(14):82-86
以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乳化法制备柠檬醛微胶囊,考察固形物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心壁比对柠檬醛微胶囊包埋产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3个单因素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回归得到二次多项式模型极显著,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66 1,优化试验工艺条件为固形物质量分数26%、乳化剂质量分数0.8%和心壁比1∶4。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柠檬醛微胶囊包埋产率值为78.8%。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明显降低柠檬醛的挥发速率,Avrami’s方程也可以对柠檬醛微胶囊释放过程进行较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胶囊造粒仪Encapsulator B-395 Pro制备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微胶囊,以多孔淀粉、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以青春双歧杆菌的包埋率为检测指标,研究多孔淀粉用量、包埋温度、pH值和振荡时间,以及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和CaCl_2浓度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多孔淀粉用量按0.08 g/mL菌悬液和菌悬液混合,调节pH值为6.0,在30℃恒温振荡40 min后和1.6%的海藻酸钠混合,在微胶囊造粒仪中将混合液滴加到1.0%的CaCl_2溶液中,固化成膜后,在0.75%的壳聚糖溶液中覆膜40 min,洗涤,制得湿微胶囊,其包埋率可达到94.62%,活菌数为3.1×10~8 cfu/mL。制得的青春双歧杆菌微胶囊均为白色,粒径分布均匀,粒径为497.8μm的湿胶囊占56.26%。  相似文献   

19.
《印染》2019,(18)
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柚皮素为芯材,采用锐孔造粒法制备载柚皮素微胶囊。研究表明:采用锐孔造粒法制备的柚皮素微胶囊成型良好,包埋率达到84%;微胶囊化后提高了柚皮素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优化的载柚皮素微胶囊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5%,壳聚糖质量分数0.3%,氯化钙质量分数2%,海藻酸钠与柚皮素的投料比为11∶1。  相似文献   

20.
以山鸡椒精油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微胶囊,研究芯壁比、搅拌速率、壳聚糖添加比例对精油微囊化包埋率的影响,三因素对包埋率的影响次序为:壳聚糖添加比例芯壁比搅拌速率;确定最佳优化条件为壳聚糖添加比例2.0%芯壁比1:4,搅拌速率800 r/min。用淀粉包衣微胶囊的结果表明:室温下放置90 d,包衣处理微胶囊中精油的挥发率为60.4%,而未包衣的挥发率为9 6.7%。将大米置于3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的储藏60 d:未添加山鸡椒精油微胶囊的大米脂肪酸值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达到49.56 mgKOH/100 g样品,酸度值达到1.63 mgKOH/10 g样品,霉菌总数为7.1×10~5 cfu·g~(-1);添加山鸡椒精油微胶囊大米脂肪酸值为33.66 mgKOH/100 g样品,酸度值为1.35 mgKOH/10 g样品,霉菌总数为1.3×10~3 cfu·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