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建立体外模拟发酵模型,以苦荞抗性淀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苦荞抗性淀粉作用下的小鼠粪便发酵液中p H、肠道主要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主要有害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菌)以及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苦荞抗性淀粉对肠道益生特性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的苦荞抗性淀粉均可有效降低有害菌数量,其中高剂量组分别使大肠杆菌、产气荚膜菌减少了11.94%,21.70%(32 h),且不同剂量组的苦荞抗性淀粉使小鼠粪便发酵液pH分别下降49%, 50%和51%(32 h);此外,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分别使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浓度增加了6.33, 66.50, 29.25和29.24倍(32 h)。同时,苦荞抗性淀粉组的益生元指数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42%, 29.50%和38.64%(32 h)。综上所述,苦荞抗性淀粉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从而降低肠道环境中p H。说明苦荞抗性淀粉可以促进有益菌的增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综上表明:苦荞抗性淀粉可作为一种益生元,在肠道中发挥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一鸣  赵燊  冯飞  刘倩  周小理  肖瀛 《食品科学》2019,40(13):123-129
通过动物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气相色谱-质谱、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探究凝固型苦荞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凝固型苦荞酸奶使肠道中3 种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23.81、911.01、12.18 倍,3 种有害菌(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分别减少了99.89%、97.31%、99.02%。同时,凝固型苦荞酸奶组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6.87%、75.59%、56.26%、92.36%,且效果优于普通酸奶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凝固型苦荞酸奶较普通酸奶可以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P<0.05);且在属水平上显著提高norank_f__Bacteroidales_S24-7_group、Faecalibaculum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Ruminococcaceae_UCG-014、unclassified_f__Lachnospiraceae、Lachnospiraceae_UCG-006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肠道菌群优势菌属的地位。综上所述,凝固型苦荞酸奶相较于普通酸奶,可以更好地促进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并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优化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小鼠适应性培养一周后,分别用低(1.6×106CFU/只)、中(1.6×107CFU/只)、高(1.6×108CFU/只)剂量的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灌胃,干预14 d。分别检测干预前后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变化情况,并测定组织病理、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短链脂肪酸相关指标,评价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并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增殖;同时,喂食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可明显改变小鼠的肠道通透性、降低肠道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D-乳酸的含量、增强肠道屏障、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综上,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对肠道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法研究了柿子单宁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将单宁与大鼠肠道微生物共孵育,分别测定0、6、12、24、48 h五个时间点发酵液中六种微生物、短链脂肪酸和p H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添加2 g/L剂量组的柿单宁能有效地促进肠道有益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梭菌和拟杆菌)的增殖,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发酵液p H。研究结果表明柿子单宁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藏灵菇源酸奶复合菌发酵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方法:根据大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分组.高脂模型组和试验Ⅰ、Ⅱ组饲喂高脂饲料,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Ⅰ组灌胃脱脂酸奶复合菌发酵剂,试验Ⅱ组灌胃全脂酸奶复合菌发酵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连续8周.结果:对照组大鼠的粪便中乳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活菌数量处于平稳状态;4周后高脂模型组大鼠的粪便中乳杆菌的活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6周后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活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大鼠粪便中乳杆菌的活菌数量分别在4周和6周开始极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活菌数量极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试验Ⅰ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效果优于试验Ⅱ组.结论:藏灵菇源酸奶复合菌发酵剂能够促进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具有明显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6.
蔓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蔓菁对小鼠粪样中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选取BalB/C雄性小鼠(18~22 g)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三个剂量组分别饲喂不同剂量(1、2、4 g/kg·BW·d)的蔓菁粉,对照组正常喂养,连续干预14 d,分别在干预第0 d、第7 d、第14 d称重并无菌收集新鲜粪样。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肠道菌群数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用SPSS 21.0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蔓菁可增加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中性菌肠杆菌的数量(p<0.05),减少中性菌肠球菌和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p<0.05),中剂量(2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且肠杆菌数量增加幅度低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加幅度。蔓菁还可增加肠道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的含量(p<0.05),提高短链脂肪酸总含量,高剂量(4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该实验3组小鼠分别灌胃1.6×106、1.6×107、1.6×108CFU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测定干预14 d后小鼠体质量、肠道菌群、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干预14 d后,各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组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显著降低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和D-乳酸含量(P<0.05),显著上调黏蛋白1、黏蛋白2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基因的表达水平,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且小鼠肠道无明显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对小鼠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尚楠  刘丽莎  旭日花  武瑞赟 《食品科学》2010,31(23):300-304
为探讨双歧杆菌RH 菌株对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的修复功能,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考察双歧杆菌活菌(LB)、菌体破碎物(CE)及发酵上清液(FS)3 种处理物灌胃由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模型小鼠后对其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和拟杆菌6 大类主要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3 种处理物均可使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P < 0.01),产气荚膜梭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 < 0.05 和P < 0.01),并能使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该双歧杆菌LB、CE 和FS 均可起到修复、调节小鼠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人体粪便作为肠道细菌来源,分离不同肠道菌群利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碳源进行体外发酵培养,在不同时间取其发酵液,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内短链脂肪酸(SCFA)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肠道内主要是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乳酸菌和肠球菌菌群,它们都能利用低聚异麦芽糖发酵产生SCFA,但产量和种类各不相同。发酵12 h后,低聚异麦芽糖(IMO)对乙酸的贡献值最大,而丁酸和异丁酸的产量都很少甚至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10.
茶叶膳食纤维是茶加工业的副产物,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但是目前对茶叶膳食纤维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该研究通过考察茶叶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等指标评价其理化性质,并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官能团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体外发酵过程中,茶叶膳食纤维可显著增加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而抑制肠杆菌、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随着茶膳食纤维浓度的增加,发酵液的pH值显著降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发酵液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随着茶膳食纤维浓度的增加,SCFAs各酸含量不断增加,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0.65±0.93)、(2.88±0.14)、(10.89±1.01)mmol/L和(19.91±1.38)mmol/L。结合肠道菌群和SCFAs结果,最优膳食纤维比例为2%茶膳食纤维可对肠道菌群有益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植物乳杆菌ST-Ⅲ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为检测指标,比较了灌胃含有植物乳杆菌ST-Ⅲ活菌量6×107,6×108,6×109mL-1的脱脂奶液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效果,有效剂量为6×108mL-1。灌胃108mL-1活菌15d,停止灌胃3~5d后仍具有显著效果,5~7d后各项指标菌的量回复到灌胃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葡萄蒸馏酒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关系,将6周龄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2%葡萄蒸馏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乙醇组,连续灌胃7 d后测定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粪便16S rDNA基因,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变化。研究发现,低、中剂量葡萄蒸馏酒能提高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5),改善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菌群失调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的升高,并增加了肠道有益菌如丁蓖麻球菌、瘤胃球菌、罗氏菌、厌氧棍状菌、梭菌等的相对丰度;葡萄蒸馏酒中剂量组的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和乙醇组(P<0.05)。结论:每日摄入52%葡萄蒸馏酒1 mL/kg mb或2 mL/kg mb可以改善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研究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大豆低聚糖,观察其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变化.受试人群每日服用10mL大豆低聚糖,同样观察以上菌群变化 . 结果表明,大豆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添加10%山楂膳食纤维的冻干山楂果(按质量比9:1)对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将小鼠按体重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溶剂对照组和受试物1、2和4 g/(kg·d)剂量组。灌胃6周后,试验结束前连续3 d收集小鼠新鲜粪便,测定粪便质量、水分、pH值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试验结束空腹过夜条件下测体重,处死小鼠,分离盲肠和结肠并测定质量;取盲肠和结肠内容物测定pH和盲肠酵解产物SCFA的含量;测定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分析添加10%山楂膳食纤维的冻干山楂果对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各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各项检测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添加10%山楂膳食纤维的冻干山楂果对小鼠肠道内环境健康具有改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37℃、厌氧条件下,通过向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添加小鼠结肠内容物悬液模拟结肠环境。通过在模拟结肠环境中添加玉米抗性淀粉、单一及混合外源肠道菌及其组合,研究玉米抗性淀粉体外发酵产酸的特性及外源肠道菌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添加抗性淀粉或仅添加单一外源菌的组,添加3%(相对于营养肉汤培养基干基)玉米抗性淀粉后,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6、12、18、24、30 h)能够极显著(P0.01)地提升。在含有抗性淀粉的培养基中添加单一外源菌,嗜酸乳杆菌能够促进发酵产乙酸,青春双歧杆菌和粪肠球菌能够促进发酵产丙酸和丁酸,而大肠埃希氏菌会抑制产丙酸和丁酸。在含有抗性淀粉的培养基中添加混合外源菌,嗜酸乳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能够协同发酵产乙酸、丙酸和丁酸,粪肠球菌与青春双歧杆菌组合发酵时,能够提升丙酸和丁酸产量,而大肠埃希氏菌则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其他3种菌发酵抗性淀粉产乙酸、丙酸和丁酸。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双歧杆菌菌株BBMN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动物灌胃108CFU/ml双歧杆菌BBMN01活菌液0.2ml,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为检测指标,研究给予样品后不同时间内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连续灌胃双歧杆菌BBMN01菌液14d,对肠道微生物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灌胃结束7d后,各指标菌数量回复到灌胃前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参考保健食品检验与技术评价规范(2003版)中关于调节肠道菌群及通便功能动物实验评价方法评价副干酪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及润肠通便功能。方法:分别以0.000867、0.00867、0.0867、0.867、8.67 mg/kg灌胃给予副干酪乳杆菌K56菌株(实验室检测菌株规格为1.5×1011 CFU/g),检测小鼠干预14 d前后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并测定干预30 d后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时间、排黑便粒数及重量,评价副干酪乳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排便的影响。结果:干预14 d前后比较,各组小鼠粪便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均显著增加(P<0.05),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以0.00867、0.0867、0.867 mg/kg剂量的K56干预后,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0.000867、0.00867、0.867 mg/kg剂量的K56干预后产气荚膜梭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0.00867、0.867、8.67 mg/kg剂量组干预小鼠墨汁推进率显著增高(P<0.05),0.0867、0.867 mg/kg剂量组小鼠排黑便粒数与重量显著增加(P<0.05),但各剂量组对小鼠首粒黑便时间与模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副干酪乳杆菌K56菌株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和润肠通便的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最佳剂量为0.0867 mg/kg(对应人体剂量1.0×108 CFU/d),润肠通便最低有效剂量为0.867 mg/kg(对应人体剂量为1.0×109 CFU/d)。  相似文献   

18.
对唾液乳杆菌Ls04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和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质量浓度的影响及其持续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将100只SPF雄性昆明白小鼠随机分为Ls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进行15 d灌胃,将灌胃前、灌胃15 d各处理组小鼠,及灌胃结束后第3,7,14天Ls中剂量组小鼠断颈处死,刮取其大肠黏膜、小肠黏膜,分别进行肠道中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计数及肠黏膜SIgA质量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灌胃Ls04能显著提高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且Ls中剂量为最适;灌胃结束后14 d,小鼠肠道中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仍高于灌胃前数量,且肠杆菌仍被显著抑制;灌胃15 d,Ls中剂量组小鼠肠黏膜SIgA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Ls高剂量组;灌胃结束后小鼠肠黏膜SIgA质量浓度至14 d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灌胃前水平。结果表明,唾液乳杆菌Ls04停用后仍可显著增殖肠道有益菌并抑制致病菌,同时能够有效提高肠黏膜SIgA含量,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通过体外发酵培养研究一月龄婴儿粪便菌群对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菊粉、聚葡萄糖五种非消化糖的发酵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培养完成的发酵液主要细菌组成特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培养完成的发酵液中乳酸及短链脂肪酸含量。qPCR扩增结果表明:低聚果糖能显著促进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生长,抑制梭菌属的增殖(P<0.05),与空白组的菌属含量比值分别为1.12、1.07、0.92;低聚半乳糖可显著抑制肠杆菌的增殖(P<0.05),与空白组的比值为0.98;低聚木糖可显著降低肠球菌属的含量(P<0.05),与空白组的比值为0.97。色谱检测结果显示:婴儿粪便发酵低聚果糖生成的乳酸、乙酸、丁酸均为最高,含量分别为23.00、11.10、1.47 mmol/L,且生成的乳酸及短链脂肪酸总含量也为最高,含量为40.03 mmol/L。低聚木糖组发酵液中丙酸含量最高,含量为5.35 mmol/L。结果表明,综合对比五种非消化糖对一月龄婴儿粪便中益生菌群促进作用及生成有益代谢产物的能力,低聚果糖是最适于促进一月龄婴儿肠道健康的非消化糖。此外,在试图通过非消化糖调节婴儿肠道菌群时,应注意食物因子的选择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健康成人粪便提取物体外模拟低聚异麦芽糖的肠道发酵,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3种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生成量,揭示6株外源乳酸菌对低聚异麦芽糖肠道发酵产酸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粪便提取物单独发酵低聚异麦芽糖12~48 h时可产生短链脂肪酸,且其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添加6株外源乳酸菌于发酵体系后,发酵产物中3种短链脂肪酸的生成量明显增加,其中丁酸量增加最为显著,从0.12 mmol/L增至6.55~12.45 mmol/L。不同菌株促进低聚异麦芽糖肠道发酵产酸能力不同,从整体上看,屎肠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促进低聚异麦芽糖产生3种短链脂肪酸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