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交流肝、肾联合移植的体会。方法 对6例患者施行肝、肾联合移植,其原发病4例为慢性肾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例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原发性肝癌,1例为多囊肝、多囊。肾。术后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定,并短期使用抗乙型肝炎球蛋白。结果 术后6例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5例移植肾功能在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经支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于术后第52d血肌酐恢复正常。术后6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2例需穿刺引流;2例发生细菌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3例术后早期需行降脂治疗。目前6例患者均存活,且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均正常。1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23%,术后PRA稳定在8%左右。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术后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 3年 ,奥地利Innsbruck大学为 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合并肝硬变的患者施行了全球首例肝、肾联合移植 (CLKT) ,术后患者存活超过了 9年[1] 。嗣后 ,该方法作为肝、肾同时受损的治疗手段 ,以其良好的远期疗效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从美国器官分配网络(UNOS)的统计资料看 ,在 1988年至1997年间 ,共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6 43例次。许多研究组报道了肝、肾联合移植的经验。毫无疑问 ,对于肝、肾同时衰竭的患者 ,肝、肾联合移植是理想的治疗选择。但对于某些同时累及肝、肾的患者 ,究竟是选择肝、肾联合移植 ,还是单纯肝…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以4℃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对供肝和供肾进行原位灌洗。移植时除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外,其余血管重建均采用袖套式吻合,将供肾附带的一侧面腹主动脉修剪成椭圆状,方便操作,并满足对等口径吻合,供肾输尿管拖出种入膀胱。结果 共完成35次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其中后20次手术成功率为90%,最长存活时间超过5个月。结论 该模型可运用于移植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并肝炎后肝硬化者再次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方法 给1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丧失并肝炎皇肝硬化患者先行失功能移植肾的切除。针对患者群体反应抗体(PRA)较高(66%),切除术后第5d开始每天给予环磷酰胺50mg。连服3个半月,并行血浆置换2次。PRA降至23%。3个半月后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肝移植采用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供肾移植于左髂窝,肝血流开放后每间隔30min检测PRA1次,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和激素。结果 术后移植肝,肾立即发挥功能。肝动,静脉血流开放后,,PRA由23%降至5%。并维持在8%左右。术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转阴,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随访3个月,移植肝,肾功能正常。结论 对于移植肾功能丧失,且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不良者,再次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1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及常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达利珠单抗(赛尼哌)、他克莫司(FK506)、酶酚酸酯(MMF)及激素联合用药。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移植肝肾功能良好,现已存活15个月。提示完善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措施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肝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肾联合移植二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 给2例肝炎后肝硬变、肝功能不全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一期肝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原位灌洗,快速联合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肝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激素联合应用。分别于手术50d与40d开始服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拉米呋啶。结果 例1移植器官立即发挥功能,术后110d移植肾发生  相似文献   

7.
分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1例分期肝肾联合移植,并探讨分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对1例晚期乙型肝炎肝硬变伴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原位肝移植术,所用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霉素A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行肾移植术,结果 肝移植一肝功能恢复良好,但肾功能持续恶化,经血液透析治疗无效而行肾移植术。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后9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移直和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对肝移植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当血液透析治疗无效时可再行肾移植术,同时,免疫抑制剂用量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8.
胰、肾联合移植六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近期施行的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6例患者分别于移植胰腺恢复血液循环后23h、第9d、17h、19h、第5d及1.5h停用外源性胰岛素,移植肾功能于术后第2-4d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有排斥反应和血尿,其中1例术后5d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无效,于术后11d切除移植胰、肾,其余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达到胰岛素依赖期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减少各种并发症、取得良好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五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为5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对手术技术、术后排斥反应的防治和其它非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肾功能均转为正常,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第8周和第23周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抗排斥治疗后肾功能逆转;2例手术后2周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手术后第33d因供胰动脉血栓形成切除胰腺。经1年以上观察,5例患者均健康存活,其中4例胰、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手术操作轻柔精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对受者存活、移植物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治疗经验及并发症防治。方法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进行肝肾联合移植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41—66岁,平均54岁。原发病:多囊肝、多囊肾并尿毒症3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7例,肾移植术后14年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肝衰竭伴移植肾功能不全尿毒症1例。肝移植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式和背驮式肝移植术式,肾移植为常规术式。病肝切除时注意细致分离第三肝门、创面及时止血。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诱导,术后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及激素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患者门诊随访,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以及移植物B超等。随访时间12—53个月。结果13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继发性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胸腔积液4例,肺部感染3例(1例死亡)。除死亡病例外,所有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逆转治愈。11例存活者肝肾功能正常,其中存活4年5个月者1例,存活3年以上者2例,2年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2例。1例49岁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52岁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肝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娴熟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治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手术并发症及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13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 13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30.8%(4/13).术中、术后腹腔出血4例(30.8%);肺部感染7例(53.8%);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例(7.7%).本组随访4.4~60个月,中位数40个月.存活1年以上8例,2年以上6例,3年以上5例,4年以上3例,5年以上1例.肝肾联合移植前有1例患者经历肝移植(例2)和2例患者经历肾移植(例3、例4),例4患者于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第29天死于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例2和例3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分别存活40 m、48 m.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未期肝肾疾病的有效方法.肝/肾移植术后再行肝肾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dications,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results of 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rom Oct 2003 to Dec 2008, the clinical data of 1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 (CLKTs) were retrosptiverly analyzed in our institution. The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complications and the result of follow-up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within 30 days) was 30.8% (4/13).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intrabdominal bleeding in 4 patients ( 30. 8% ); pulmonary infection in 7 patients (53.8%); acute renal rejection in one (7. 7% ). Survivors were followed up from 4.4 to 60 months, with the median time of 40 months. Eight patients have survived more than 1 year; six patients have survived more than 2 years; five of them have survived for more than 3 years; and three of them have survived for more than 4 years, with one surviving for more than 5 years. One patient had undergone liver transplantation ( case 2 ) and two patients had had kidney transplantations ( case 3 and case 4 ) before this CLKTs.Postoperatively case 4 died of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t day 29, while case 2 and case 4 survived respectively 40 m, 48 m after CLKTs. Conclusions CLKTs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end-stage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 CLKTs for patients with irreversible liver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after ini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was feasib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时间、供肝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功能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5例,其中合并药物性肾衰竭1例、移植肾失功1例、肝肾综合征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肾衰竭2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例;先天性多囊肝和多囊肾(polycystic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PCLKD)1例;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狭窄并肾衰竭1例。肝移植采用改良背驮术式,肾移植采用常规移植方法,将移植肾置于左髂窝或右髂窝。手术均获成功,肝移植手术时间(444±175)min,肾移植手术时间(184±36)min;移植肝和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为8min以内;术中出血量(3367±1726)ml。术前严重感染的5例,术后1周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5例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术后反复肺部感染,给予呼吸机辅助支持治疗、积极抗感染后治愈,其余4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5例患者均存活,生存12~32个月,受者和移植物功能良好。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功能同时受损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病例,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术中控制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肝肾联合移植15例报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3年12月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术的1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15例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8例、合并尿毒症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肝和多囊肾2例;Caroli病合并多囊肾1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例。对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乙型肝炎复发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15例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均恢复良好,6个月和1年生存率为100%。1例术前有严重营养不良者,术后给与48d的呼吸机支持后康复。术后创面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愈。1例术后2周发生急性移植肝排斥反应,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术后30个月时因停用拉米夫定后乙型肝炎复发死于移植肝功能丧失。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或肾功能损害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术后尽早应用拉米夫定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14.
杨翔  郎韧  贺强  陈大志  李宁 《腹部外科》2004,17(6):324-326
目的 探讨肝肾序贯移植和同期联合移植的手术难点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对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实施肝移植 ,并对 1例巨大多囊肝、多囊肾的病例实施肝肾联合移植。结果  2例肾移植术后实施肝移植的病例 ,其中 1例因术后肾功能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另 1例术后肝、肾功能良好 ,现已存活 1年。肝肾联合移植病例术中采用肝后腔静脉直接阻断法 ,使重达 10kg的巨大病肝得以顺利切除 ,并采用腔静脉成型术完成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方案采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达利珠单抗免疫诱导下的以FK5 0 6、霉酚酸酯 (MMF)和激素的三联用药 ,肝、肾功能恢复良好 ,现为术后 6个月。结论 序贯性肝肾移植在术前应该准确评估移植肾功能 ,如果移植肾功能不良 ,应果断选择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肝后下腔静脉直接阻断法在实施巨大病肝切除时具有较大优势。肝肾联合移植术中及术后建议采用达利珠单抗免疫诱导下的免疫三联用药。  相似文献   

15.
活体亲属供肾移植12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安全性、可行性,并评价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名供者均无并发症出现,术后7~9d出院。1例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至第6周恢复正常;1例受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应用激素冲击治疗3d后逆转;余10例受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随访满6个月的8例受者,其血尿素氮、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8.2mmol/L、97.2μmo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肝肾联合移植36例的治疗效果及存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单中心施行的36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的年龄为(47.4±13.1)岁,术前4例曾接受过肝移植,7例曾接受肾移植.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存活受者随访47.9个月(29.1~115.7个月).术后1、3和5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8.7%、85.4%和81.4%;1、3和5年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79.8%、76.3%和72.3%;1、3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7%、82.4%和78.2%.3例受者因严重胆道并发症进行了再次肝移植,1例受者因移植肾功能丧失进行了再次肾移植.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伴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受者和移植物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或肾移植术后受者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3例肝或肾移植术后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的受者进行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对其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3.3%(1/3).术后并发症:1例因腹腔出血术后第29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患者均发生了肺部感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2例存活患者,从首次移植计算,已经分别存活56个月和228个月;从一期肝肾联合移植计算,已经分别存活40个月和48个月.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的有效方法.肝或肾移植术后受者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器官移植后发生多尿症原因。方法 1例肝癌患者和1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分别接受肝移植和肾移植,肝移植患者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与小剂量甲泼尼龙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患者因肾功能延迟恢复,于术后2周将环孢素A改为FK506,同时服用霉酚酸酯和泼尼松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2例患者均在使用FK506后出现多尿、高尿钠和低钠血症,补液和补充氯化钠均无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当血中FK506浓度升高到10μg/L时出现上述症状,停用FK506后自愈,在此期间血肌酐一直正常。结论 在血中FK506浓度较高时会出现肾小管毒性,导致钠离子的重吸收和分泌障碍,此2例的多尿可能与血中FK506的浓度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