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泌抗细粒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对骨髓瘤细胞SP2/0与用细粒棘球蚴囊液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试验及多次筛选、克隆,建立了分泌单克降抗体的细胞株NIA_2。用ELISA及免疫电镜等方法检测证实该细胞株有特异性。其培养上清分泌抗体滴度为1:2560,注入同系小鼠腹腔,诱生肿瘤和滴度为1:163840的腹水。免疫球蛋白鉴定表明是IgG_1,未见对囊虫的阳性反应。该杂交瘤细胞株经组织培养传代10个月,分泌抗细粒棘球绦虫抗体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2.
抗细粒棘球蚴单克隆抗体在检测包虫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BAS的生物放大作用[1],应用生物素-抗生物素抗原斑点试验(ABC-AST)[2,3],将抗细粒棘球蚴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抗原。材料与方法1试剂和药品1.1抗细粒棘球蚴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诱生腹水由本室采用细胞融合方法,获得稳定分...  相似文献   

3.
王伟  李雄 《地方病通报》1991,6(2):33-36
以羊肝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免疫BaLb/c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常规方法融合。用人肝棘球蚴囊液抗原间接ELISA法检测,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G_4、2F_1和2F_(10)。对人肝包囊液抗原ELISA的终点分别为1∶204800,1∶819200和1∶3200。对纯化羊肝包囊液抗原致敏羊血球IHA的终点均为1∶512,但3株单抗等量混合后IHA滴度达1∶4096。对猪囊尾蚴抗原的ELISA滴度分别为1∶4000、1∶2000和1∶2000。对泡球蚴抗原ELISA滴度分别为1∶2000、1∶1000和1∶2000。交叉阻断ELISA试验的结果初步显示此3株单抗可能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3株细胞在液氮中冻存两年复苏后,仍继续稳定分泌抗体。  相似文献   

4.
5.
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能分泌与细粒棘球绦虫(简称包虫)成虫特异结合的抗包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 用包虫成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后,获取免疫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结果 ELISA方法筛选出1株能持续稳定分泌抗包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F5E3C9E9D5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包虫成虫、棘球蚴结合,与囊液抗原呈边缘性阳性反应,而与泡球蚴EM2抗原呈阴性反应。冻存1个月后复苏,仍能稳定分泌。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该单克隆抗体与棘球蚴的生发层,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呈阳性反应。结论 1F5E3C9E9D5是一株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单克隆抗体在粪抗原的检测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采用经口感染狗肠壁上寄生的成虫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进行细胞融合。结果显示经筛选克隆后建立了一株分泌抗成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G5E8F4E4。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12800。初步建立了分泌抗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7.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棘球地细胞系及棘球绦虫的遗传分类提供依据,本实验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拗染色体。从外科手术的包虫病人体内获取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按染色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并加以改进,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对141个分裂像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在5~20条之间,14~18条占明显优势。每一核型有一对染色体呈大棒状,似呈中间或亚中着丝粒,其余染色体呈方点状,似呈端着丝粒。本实验建立了适合棘球蚴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9.
人体细粒棘球蚴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囊的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国内已有较多的报道[1-4],但对包虫囊的组织化学观察尚少报道。作者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人体细粒棘球蚴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材料与方法受检对象为我院1981-1994年经手术证实的包虫病...  相似文献   

10.
卵巢细粒棘球蚴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 ,女 ,3 8岁 ,锡伯族 ,农民。与犬有过密切接触史。发现腹部包块 2年 ,伴月经紊乱、尿频。临床上以“卵巢囊肿”收住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B超显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左卵巢囊肿 ,肝胆未见异常。临床行“全子宫及左卵巢囊肿切除术” ,术中见左卵巢囊肿直径 6cm ,病理诊断为左卵巢细粒棘球蚴病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细粒棘球蚴病在新疆多见 ,好发于肝、肺等脏器 ,发生于卵巢者较少见[1] 。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肿块 ,扪之呈囊性感 ,由于肿块刺激或压迫膀胱、尿道等附近组织器官 ,可出现…  相似文献   

11.
抗基孔肯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BALB/C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与经基孔肯雅(CHIK)病毒免疫后的BALB/C小鼠的B淋巴细胞进行融合,共获得11株能分泌抗CHIK病毒McAb杂交瘤细胞系。融合率为80.6%,阳性率为29.7%。经微量中和试验证明,11株McAb均具有抗CHIK原型及从棕果蝠与人体分离到的地方株CHIK病毒的中和抗体。血凝抑制试验(HI)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均为阳性,McAb培养上清效价前者为1:32~1:64,后者为1:40~1:80,McAb腹水效价前者1:2560~1:5120,后者1:2560~1:10240。11株McAb均为IgG2b亚类,具有明显的病毒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Oriel法制备的包虫囊液抗原经腹腔注入供实验的小鼠,作为脾细胞供体。此脾细胞与不能分泌的骨髓瘤细胞株SP2/0和P3u_1相融合,以生成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法从这些混合细胞培养基中筛选出上清液,用稀释法将上清液克隆,再克隆化之后,生成能分泌单克隆抗体、抗包虫囊液活性的杂交瘤,其染色体数目在80~100范围之内。单克隆抗体类及亚类13Fs和31G_(12)分别是IgG_1和IgA。DD和ELISA用于鉴定它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ELISA法比较杂交瘤和绦虫囊尾蚴液等其它寄生虫抗原制备物,包虫囊液和Pf抗原,表明单克隆抗体对包虫囊寄生虫有很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平均分布细胞进行鼠疫杂交瘤株克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建立了分泌抗鼠疫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后,对其进行克隆化的实验方法. 方法 对我课题组融合成功的5株杂交瘤株,采用初步计数后取约100个细胞,平均分布于96孔细胞培养板进行克隆化,用间接ELISA法检测培养孔上清的抗体.结果 用该方法进行克隆化,在96孔板中单克隆生长孔平均为26孔、多克隆为15孔,在1~2次克隆后,上清抗体检测均达到100%,与有限稀释法无差异. 结论 采用计数100个细胞进行克隆化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牛种布鲁氏菌杂交瘤细胞A7株分泌高中和性的牛种布鲁氏菌单抗IgG1,该细菌被培养在Techne-T104gajf1.5升细胞培养装置中,此显示很低的机械剪切力。在悬浮培养时,A7细胞密度可达1.23×106^6ml以上,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L5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诊断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用Western-blot检测ScFv识别的抗原表位,并检测该抗体与包虫病病人囊液、血清中循环抗原的结合,与其它肝占位疾病患者血清、正常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结果 ScFv识别囊液抗原位点单一,特异性优于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低,但检测囊液及血清循环抗原的敏感性低于多克隆抗体.结论对临床使用ScFv诊断进行了初步尝试,直接ELISA法检出率不高,应改进为双抗体夹心法或多种抗体铺底捕获法来检测循环抗原.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5.0、2.1和1.7mg/kg剂量吡喹酮(praziquantel)定型药饵,即药饵Ⅳ,并和吡喹酮原粉对比,对口服原头节实验感染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后39天以上的家犬进行了驱虫试验。该药饵的5.0、2.1mg/kg剂量组均获得了100%的驱虫率,但2.1mg/kg剂量的原粉,仅取得80%的驱虫率,1.7mg/kg剂量吡喹酮药饵Ⅳ也仅获得80%的驱虫率。该药饵在11872犬次作小区应用,自动吞服率为83.2%,保持了良好的饵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ADCF无血清细胞培养液对分泌鼠疫F1McAb的杂交瘤细胞进行静止培养,初步了解该瘤株在ADCF中的生长情况,为今后采用无血清培养液体外培养法生产单克隆抗体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将杂交瘤细胞直接转入ADCF培养液培养、驯化培养和优化条件后培养,观察细胞在各种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活细胞计数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用ADCF培养鼠疫F1杂交瘤细胞,细胞直接转入不能较好的生长;通过驯化、在放过含血清培养液的原瓶中能较好的贴壁生长,在新瓶中不能稳定地贴壁生长和增殖;在经含血清的培养液优化后的培养瓶中,细胞能贴壁生长和增殖。结论ADCF培养液可用于分泌鼠疫F1McAb的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鼠疫F1单克隆抗体建株过程中的动物免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建立抗鼠疫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的过程中抗原免疫的剂量及免疫方法.方法采用F1抗原常规免疫、改良的F1抗原脾内注射免疫以及EV菌免疫3种方法免疫6~8周龄,体重为10~20g,健康的雌性BALB/c小鼠,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尾血中的抗体. 结果在常规免疫中,200μg 组和100μg组免疫效果优于50μg组,而200μg组和100μg组免疫效果基本一致;改良的F1抗原脾内注射免疫,血中抗体效价较高;EV菌免疫的效果不理想. 结论用F1抗原常规免疫小鼠,免疫剂量用100μg/只较为合适;若要缩短免疫时间,采用改良的脾内注射免疫法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