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含硫酸盐的蔗糖人工配水作为进水,研究了半连续流厌氧反应器和单相上流式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投加铁盐对克服这种影响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单相上流式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的铁盐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1)比值COD/SO_4~(2-)可以作为控制厌氧运行过程的参数之一.对于半连续流厌氧反应器,在进水COD浓度为5000mg/L时,COD/SO_4~(2-)值的变化对COD去除率没有影响,而对反应器的pH值、出水硫化物浓度和沼气组分则有影响.(2)硫酸盐还原菌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进水COD浓度相同时,随比值COD/SO_4~(2-)的  相似文献   

2.
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产甲烷菌与硫酸盐还原菌的竞争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的影响以及反应器运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一相UASB和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是可行的,只是COD去除率较无硫酸盐有机废水的低.厌氧滤池作为二相法中的硫酸盐还原相反应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非娟  史平 《给水排水》2002,28(5):39-41
介绍用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工艺特性 ,以及通过投加铁盐和出水回流克服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影响和改善反应器性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氨基酸发酵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异亮氨基酸生产中发酵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在静态试验的基础上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进行了动态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了该发酵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可行性,COD去除率>80%。其工艺条件为:温度35±1℃,停留时间10h,最大有机负荷8kgCOD/(m3·d),沼气产生率63L/kgCOD。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矿酸性废水直接排放污染水资源的问题,试验选用污泥样作为筛选样品富集硫酸盐还原菌,采用稀释涂布-叠皿夹层厌氧培养法分离纯化SRB,研究了SRB对煤矿酸性废水中Fe2+和SO42-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SRB符合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SRB的最佳生长条件为34℃、p H为7、70%乳酸钠作为碳源。综合比较接种不同量SRB对煤矿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可知,接种10%SRB的处理效果较好,接种时间为5d时对煤矿酸性废水中SO42-和Fe2+的去除率分别为74. 71%和99. 18%。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东平湖不同生物量菹草腐烂对上覆水硫化物和SO2-4浓度的影响,将杀青后的菹草按0.1、1、5、10 g/L的生物量梯度分别投放进装有超纯水的烧杯中,并置于25℃的恒温培养箱中。在不同时刻测定了上覆水的p H值、溶解氧、硫化物和SO2-4的浓度,并采用气-液双膜传质模型估算了上覆水H2S的扩散速率。结果表明:菹草分解过程中,生物量越大,DO浓度的降低越显著且恢复越缓慢,但p H值的变化恰好相反;硫化物浓度、SO2-4浓度和H2S扩散速率均随菹草生物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至试验结束均各自趋于一致;硫化物浓度和H2S扩散速率均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较高生物量培养下SO2-4浓度在第1天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试验期间H2S的扩散总量与菹草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指数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7.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混合接种启动UBF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共耗时165d。反应器启动成功后,容积负荷达到了0.17kg总氮/(m3·d),NO2--N与NH4+-N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3%。在此基础上进行垃圾渗滤液有机物浓度梯度实验,研究其在不同有机物浓度下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NH4+-N和NO2--N的去除率随有机物浓度的增加依次降低。当TOC浓度小于100mg/L时,厌氧氨氧化运行稳定,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达80%和95%以上;当TOC浓度大于200mg/L时,厌氧氨氧化反应减弱,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异氧反硝化反应;当TOC浓度大于500mg/L时,厌氧氨氧化反应几乎完全停止。由于该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多为难降解的大分子,具有毒性、易降解,有机物的含量较少,因此认为其对厌氧氨氧化的毒性抑制远比竞争性抑制大。  相似文献   

8.
硫酸盐对水泥基材料的侵蚀问题备受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通过测定混凝土胶砂试件在不同浓度硫酸盐侵蚀下的抗折抗蚀系数,并结合微观测试,观察侵蚀产物种类及计算生成量,以探究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泥基材料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浓度为20 000 mg/L时的侵蚀速率分别是8 000、4 000、800 mg/L的1. 78、2. 46、3. 77倍。SO42-浓度为800 mg/L时,钙矾石生成量是石膏的1. 4倍; SO42-浓度为8 000 mg/L时,钙矾石与石膏生成量相同; SO42-浓度为20 000 mg/L时,石膏生成量是钙矾石的2. 5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硫酸盐以及腐蚀时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硫酸盐溶液中对混凝土进行腐蚀,对不同腐蚀时间的混凝土进行单轴抗压试验,研究了硫酸盐腐蚀过程中,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硫酸盐溶液腐蚀过程中,随腐蚀时间增加,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少;在腐蚀前期,硫酸盐浓度越高,混凝土强度越高;在腐蚀后期,硫酸盐浓度越低,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TOC与IC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将厌氧氨氧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后,进一步考察了废水中碳源类型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进水中无机碳浓度的提高,将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但当其超过一定浓度时(IC>55.77mg/L),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将会下降;有机碳的存在将会降低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短时间内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当废水中有机碳浓度较高时,为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必须提高进水中NO2-—N/NH3—N。虽然厌氧氨氧化技术是在处理高氨废水时发现的,但就脱氮速率而言,它更适用于处理低氨废水。  相似文献   

11.
厌氧反应除硫酸盐的新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目前消除硫酸盐对厌氧反应影响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归纳评价 ,并提出了硫酸盐还原 微电解除硫化物 厌氧反应的新思路 ,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新工艺的特点 ,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三氯化铁混凝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Cl3混凝污泥的厌氧消化情况 ,结果表明FeCl3混凝污泥 (14 88mgFe3 /L)厌氧处理的效果优于原污泥及PAC(75 4mgAl3 /L)混凝污泥 ,其甲烷回收率可达 4 8 4 % ,出水中Fe2 浓度为 99mg/L。在厌氧消化过程中 ,Fe3 被还原为Fe2 ,Fe2 溶出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3.
多级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凯军  王晓惠  吴冰 《给水排水》2001,27(10):34-38
传统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复杂、费用较高 ,而延时曝气的低负荷工艺投资高、能耗高。介绍了多级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开发过程 ,该工艺由水解酸化、固液分离及UASB三段构成 ,经过试验研究和工程验证 ,表明该工艺可使污泥在较短的总停留时间 (t=7d)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4.
李军  史骏 《给水排水》2001,27(11):31-34
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是一种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同时运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污水处理厂对沼气进行回收利用 ,可以达到节约能耗、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以典型的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利用系统为例 ,着重从系统角度介绍了工艺流程的设计、安全装置的设置以及系统压力的设定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南疆部分干旱多盐碱地区混凝土建筑物面临高浓度硫酸盐、镁盐双重侵蚀破坏问题。通过水泥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K法)研究了水灰比、侵蚀溶液浓度、侵蚀龄期等对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宏观观测和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等微观观测方法,分析和揭示其抗硫酸盐侵蚀机理。结果表明,降低水胶比能有效提高硫铝酸盐水泥胶砂试件抗高浓度硫酸盐、镁盐侵蚀性能;在镁离子浓度一定时,侵蚀溶液对硫铝酸盐水泥胶砂试件的双重侵蚀破坏作用与硫酸根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石膏的大量生成是造成胶砂试件表面剥蚀破坏的主要原因。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17.
Nitrate reduction process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IWA Anaerobic Digestion Model No. 1 (ADM1)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the effect of such processes on ferment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ADM1 was not changed except for modifications related to disintegration and hydrolysis of complex organic matter and decayed biomass. A fraction of butyrate/valerate and propionate degraders was assumed to be the fermentative denitrifiers carrying out fermentation in the absence of N-oxides. Nitrate reduction proceeded in a stepwise manner to nitrite, nitric oxide, nitrous oxide and nitrogen gas using four substrates as electron and/or carbon sourc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four substrates and N-oxides was based on stoichiometry and kinetic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N-oxides on the methanogens was accounted for by the use of 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functions. Model simu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with a batch, mixed fermenting and methanogenic culture amended with various initial nitrate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