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此疗法能迅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缓解症状 ,挽救病人生命。据有关文献报道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 90 % ,而应用急诊PTCA治疗可明显减少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达 5 0 %以下[1] 。为防止PTCA术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狭窄 ,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 ,以保持血管的通畅。我科自 2 0 0 3年 7月至 9月共行急诊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CS)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3…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开通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在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方面,实验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在血管开通率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较药物治疗住院时间少,血管开通率高,心功能恢复好,病死率低,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选择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在IABP辅助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极(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CA)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AMI的常规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全部存活出院。1例于术后30个月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结论 IABP辅助下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大东  李树生  郑智 《重庆医学》2008,37(14):1587-1589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老年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至的CS患者按年龄被分为两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为老年组(A组,n=72);年龄小于或等于64岁为成年组(B组,n=54);并将老年组根据是否接受PCI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再灌注治疗下老年心肌梗死并CS患者近期预后的差异。结果(1)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多;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多(P<0.05);侵入性的积极治疗措施应用较少(如冠脉造影I、ABP及PCI,P<0.05);住院病死率高(P<0.05)。(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老年CS患者住院病死率(P<0.05)。结论严密监测,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及时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CS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患者院外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AMI合并CS行急诊PCI患者58例,分为院外死亡组(22例)和院外存活组(36例),统计患者的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结果:死亡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及心功能较差者死亡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于前降支和严重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既往有心肌梗死及心功能较差者、发病至PCI时间、年龄、梗死相关动脉及严重三支病变与院外死亡率显著相关,急诊PCI对AMI合并CS患者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目前,在发达国家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而在我国虽然发病率、病死率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也已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李琴 《吉林医学》2012,(31):6858-6860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Intracoronary stent)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机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ST段抬高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3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93.1±5.8)%,术后残余狭窄(10.3±7.6)%。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拔管时出现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小,可获得较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肌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的观察,精心的、全方位的护理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少敏  孙翠芳  王圣  李斌 《海南医学》2006,17(9):9-10,19
目的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997年5月-2006年4月收住我院的发病12小时内入院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处理与近期预后的异同。结果共44例患者入选,年龄39~80岁,平均(62.4±11.2)岁,其中男34例(占77.3%)。共有23例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21例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溶栓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未溶栓组(43.5%vs.76.2,P=0.027)。溶栓时血压恢复正常再灌注率明显高于血压低于90mmHg的患者(61.5%vs.20%,P=0.046)。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AMI患者,在积极改善血流动力学升高血压的同时,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4.
林虹  王风  林英忠  王虹  覃丽萍 《医学综述》2006,12(21):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将135例AMI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53例、非休克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结果休克组有高血压病、年龄>70岁患者显著增多;冠脉多支病变明显高于非休克组;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多于非休克组;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多;但两组近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以高龄、高血压患者及冠脉多支病变多见,易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尽早应用IABP及血运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心源性休克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预后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压、血液pH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效率73.63%。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6.
纳络酮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纳络酮在心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作用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近4年来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5例,随机分普通组17例和纳络酮组18例进行救治,结果:常规组有效率为29.4%,纳络酮组有效率为61.1%,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并心源性休克在无条件实施急诊血运重建术的医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可显著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53例,其中山莨菪碱治疗组28例和非山莨菪碱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观察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大量山莨菪碱治疗。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2.85%、7.15%,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4.00%、3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系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芳华  江素玲  李洪华  宋芸 《河北医学》2010,16(11):1384-1386
的:探讨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在患者行PCI术后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选当时和术后6个月时各进行一次随访。以《健康状况问卷-简表36》进行生存质量评判。结果: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