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璐 《现代英语》2023,(14):100-103
文章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发展脉络,探究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与蜕变,并阐明归化与异化的原始形态,即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且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由韦努蒂命名提出。与此同时,异化翻译策略与现代阐释学相生相成。异化翻译以阐释学为基础。由此,根据施莱尔马赫对阐释的分类,即将阐释分为“语言阐释”和“心理阐释”,探究异化翻译策略与阐释学的关系。进而根据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原始要终,论述异化翻译策略基于阐释学的历时来源与现代阐释学融于翻译的共时发展。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3.
马丁·路德的矛盾思想在翻译上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又是十六世纪德国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本文通过分析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所持有的矛盾思想来说明他在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翻译家伍光建与严复、林纾齐名,但因其埋首翻译而著述极少,学界对其相关研究非常薄弱。以翻译伦理学为新的切入点,从翻译伦理诸要素出发,可比较全面探究伍光建的翻译实践。首先从社会伦理视角,社会伦理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变革决定了伍光建的翻译动机和对文本的选择;从译者伦理视角,伍光建自身的道义及修养影响了其对译本的选择和翻译风格的形成;从读者伦理视角,读者的阅读体验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最后从中间人伦理视角,商务印书馆的伦理考量影响了其译作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切斯特曼所提出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对建构中国翻译伦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翻译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各模式关注的伦理层面和所运用的伦理学研究方法不同、各模式本身存在着不足。此外,译者还缺乏如何取舍这四种伦理模式的标准。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翻译伦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消费伦理是一种道德观念,是针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提出了有关伦理道德的层面。传统的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消费伦理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但并不意味着消费伦理对传统伦理的彻底颠覆,消费伦理在传统伦理上实现了自身的超越和发展,并随着当代社会人的思想变迁而构建适合当代人思想的消费伦理。本文通过对消费伦理以及实质的分析,将其和传统伦理进行对比,为当代伦理学的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叶林 《海外英语》2011,(11):197-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影响翻译的诸多文化因素,作为其中因素之一的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反叛,这也体现在对切斯特曼提出的基本翻译伦理上。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的分析,阐述了其对翻译伦理的反叛及原因,从而证明女性翻译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1.
刘燕  童琳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1-124
奈达是当代西方语言学界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是西方翻译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玉石。本文介绍了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翻译观的后期转变,论述了奈达翻译思想及其转变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只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跨文化的交往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伦理问题。翻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需要伦理学的指导。本文首先阐明了进行翻译伦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重点梳理了四种有代表性的翻译职业守则,最后提出翻译职业伦理在现实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翻译和用外语编写的中医书籍日益增多,外国留学生和国外医学界对中医兴趣亦十分浓厚,但中医术语翻译重译、错译、误译严重。本文将西方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翻译伦理与中医术语翻译相结合。提出译者应区分不同的翻译任务,将中医术语分类,选择遵从再现伦理、交际伦理、服务伦理、规范伦理中的一种翻译伦理,统一翻译思路,从而避免中医术语翻译中所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5,(A0):75-76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学理论自提出以来,对中外翻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将翻译伦理模式归纳为四种: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流的伦理及规范的伦理。致力于翻译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在此理论基础上纷纷著书立说,对翻译伦理学进行深入研究。作者拙文以翻译中译者责任研究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工作,深入思考高校英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译者责任及责任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翻译思想涵盖了“异化”翻译理论的多个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挑战当时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以异为异,丰富自身,借翻译与创作开启国人的思维,重塑民族身份,救国于危亡。本文以鲁迅的异化理论为基础,试图从翻译伦理的维度,从文化历史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挖掘翻译伦理思想对其异化翻译观的影响。进行其异化翻译观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程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8-121
"善"、"平等"、"责任"是元伦理学的概念体系。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思想的研究,发现翻译同样具有"善"、"平等"、"责任"的伦理属性,"善"为指导翻译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善译"要做到"善思、善待、善意";"平等"为翻译之公正伦理;"责任"为翻译质量之保障伦理,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翻译行为的内在伦理要求,又是确保翻译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文化也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处理始终是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核心。当代翻译研究对翻译的人文价值做出了"译者应该求寻差异、发掘差异、尊重差异"的价值评判。本文将从翻译的差异伦理角度探讨如何做到对差异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奈达的翻译思想及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奈达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不难发现,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施莱尔马赫本人的哲学理念出发,探讨异化翻译理论在德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