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依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改进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Guo ZR  He L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3):1585-1587
严重烧伤患者救治的第一道难关是休克,因为烧伤后48h内大量血浆成分外渗,兼有血细胞的破坏,极易产生低血容性休克。近20年来伴随休克期复苏水平的提高,休克的发生率日趋降低,直接死于休克者亦见减少,但这绝不意味着休克问题已经解决,尤其一些基层单位,仍有许多模糊认识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2.
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休克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随机分为切痂组(E组)和非切痂组(C组)。伤后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E组动物伤后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30min和3、6、12、24、48h检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业、氧代及血浆氧自由基变化。结果 烧伤后30min,CO明显下降,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血乳酸含量明显增加,切痂后,E组动物上述指标较C组明显改善。结论 休克期切痂能较早地纠正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紊乱及氧代谢障碍,减轻氧自由损伤,有利于烧伤休克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93年以来,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9例次,其中心源性休克患者4例。由于血流动力学监测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卡巴胆碱(CAR)对重度烧伤新西兰兔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普通级雄性成年新西兰兔12只,经右颈总动脉和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连接压力换能器将信号输入到多功能生理记录仪.使用电烫伤仪制成30%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n=6).制模完成后向对照组和实验组胃内分别注入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和等量含CAR的GES(20μg/kgCAR溶于GES),伤后1 h起静脉补液.测定非麻醉状态下两组兔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 烧伤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兔的HR、LVs、MAP、LVEDP分别出现相应改变,30 min内两组兔的测定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烧伤后1h实验组较对照组HR下降12.86%,烧伤后2h、4h分别为19.61%和2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趋于稳定.烧伤后2h、4h,实验组较对照组LVs上升分别为35.11%和41.17%,MAP升高分别为47.35%和5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1h实验组较对照组LVEDP下降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够改善烧伤休克期新西兰兔的HR、LVs、MAP、LVEDP,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闸植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的存在是导致机体急性代谢障碍 ,免疫功能下降 ,内分泌紊乱和内脏功能损害的根源 ,也是全身感染的来源地。因此 ,尽早尽多地去除坏死组织 ,并有效覆盖创面是救治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主要手段 ,传统公认的手术时机为伤后 3~ 7天。但近年来对入院较早、复苏满意的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开展休克期 (伤后 48h内 )切痂植皮手术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休克期切痂的利弊 ,论证了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对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综述如下。1 开展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1.…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在烧伤休克期复苏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休克期合理使用甘露醇 ,以增加尿量 ,减轻水肿 ,使大面积烧伤病人平稳度过休克期。方法 :通过 30例烧伤面积 >4 0 %TBSA病例在保证入量基本满足 ,低血容量基本纠正的前提下 ,使用 5 %葡萄糖5 0 0ml 2 0 %甘露醇 12 5ml,每日 2~ 4次静脉滴注。结果 :休克期使用甘露醇 ,可以使尿量明显增多 ,达到每小时 80~ 10 0ml,减轻组织水肿。结论 :甘露醇为溶质性利尿剂持续较长时间缓慢利尿 ,以减轻组织水肿 ,不加重血容量不足 ,还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羊玲 《海南医学》2013,24(16):2458-2459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于休克患儿的必要性及其对休克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3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液体疗法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达治疗目标。结果在30例患儿中,血液动力学监测显示24患儿处于休克代偿期,通过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效果良好,治愈率达87.5%。6例患儿为休克失代偿期,治愈率仅为33.3%,明显降低。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患儿休克程度的判断、预后评估、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淑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882-1883
目的:提高烧伤休克期复苏的治愈率,减少并发证。方法:自1998年7月至2003年10月共收治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烧伤200例,其中,烧伤休克8例,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结果:复苏成功,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有助于烧伤休克期的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烧伤休克期复苏的治愈率,减少并发证.方法:自1998年7月至2003年10月共收治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烧伤200例,其中,烧伤休克8例,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结果:复苏成功,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有助于烧伤休克期的复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ICOM)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PICU患儿诊断为儿童脓毒性休克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未接受NICOM监测29例)和干预组(接受NICO...  相似文献   

11.
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段血清阳离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段血清阳离子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为临床休克期补液提供依据。方法:对121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休克期不同时段的377次电解质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烧伤休克期病人的血清阳离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时段的钾、钙离子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8 h的血清钠无差异,8~16 h与>16~24 h的血清钠有显著性差异(P<0.05),24~48 h以及>48~72 h的血清钠有极显著差异(P<0.01)。各组间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段血清阳离子的变化是明显的,呈下降趋势,与电解质丢失过多、补充不足以及容量稀释有关,改善补液的质量对预防电解质紊乱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88例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烧伤面积均不低于50%TBSA,比较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是否气管切开进行治疗、是否使用悬浮床治疗、对第一个24 h、第二个24h的平均晶体量、平均胶体量、平均水分及平均补液总量的影响.结果 ①第一个24 h的平均晶体量、平均胶体量、第二个24h平均胶体量在单纯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气管切开组第一个24 h的平均晶体量、平均胶体量与非气管切开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悬浮床治疗组第二个24h平均胶体量与非悬浮床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应该重视补液量的影响因素,做到个体化补液,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烧伤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烧伤休克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烧伤休克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指压改善时间、排汗停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血乳酸量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应用于烧伤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患者休克时间及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时间较短,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小奇  金汉宏  吴继炎  付智慧 《浙江医学》2016,38(17):1427-1429
目的观察低浓度甘露醇对重度烧伤休克动物模型氧自由基清除率及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配对比较法分为4%甘露醇组和5%甘露醇组,每组8只,制作总体表面积30%的Ⅲ度烧伤模型。两组动物分别于伤后8h缓慢静脉滴注相应浓度甘露醇,第1个24h剂量0.6g/kg,第2、3个24h均为1.2g/kg。首次用药前和用药后1h测定血浆渗透压,24、48、72h检测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血乳酸、IL-6、TNF-α水平及其他血生化指标。72h后处死动物,检测心、肾、空肠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两组动物血浆渗透压差均<10mOsm/L,血生化指标、血乳酸、IL-6、TNF-α水平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SOD活性和MDA含量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5%甘露醇与4%甘露醇抗休克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但5%甘露醇对患者液体入量影响较小,故可作为重度烧伤抗休克辅助治疗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44例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过充足的液体复苏使肺动脉楔压(PAWP)维持在1.6~2kPa之间,随机分为多巴胺组(Dop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分别加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10.7kPa。分别测定并计算应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前(T0)、用药后1h(T1)、4h(T2)、8h(T3)、16h(T4)、24h(T5)和48h(T6)各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肺动脉楔压(PAWP)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氧和指标[包括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及氧摄取率(O2ext)]。结果(1)用药后2组同一时间点的HR、CI相比,NE组显著低于Dopa组(P<0.05);NE组的SVRI明显高于Dopa组(P<0.05)。(2)Dopa组的DO2I比NE组明显增加(P<0.05),NE组的VO2I、O2ext和Dopa组同一时间点相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于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比多巴胺能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它可以增加脏器灌注,提高O2ext,改善氧代谢。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对血管内皮活力及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对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应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模型,观察切痂前后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活力和通透性的影响;检测切痂后4d内血浆LPS,TNF,TXB2及IL-8含量的变化。结果 烧伤血清与培养的内皮细胞孵育后,内皮细胞单层对HBSS液和5g/L白蛋白HBSS液的跨膜流量(Jv),滤过系数(kf)显著增加,渗透压反射系数(σ)及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介质含量也明显增多。切痂组(E组)术后内皮细胞活力和通透性较非切痂组(C组)明显恢复,血浆中LPS,TNF等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 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有利于防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脓毒症休克期对烧伤患者实施创面切痂,同时植皮封闭创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52例,在患者休克期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手术切痂植皮的患者27例为休克期手术组;脓毒症休克期暂缓手术、休克期稳定后延期施行手术的25例患者为延期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肌酐、谷丙转氨酶等),血液分析,术后血浆降钙素原( PCT)及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比较2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术后血乳酸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休克期手术组患者手术后PCT、IL-6下降,病情平稳,术后MODS发生率、病死率较延期切痂组明显降低,其脏器功能指标及创面愈合率也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烧伤脓毒症休克期患者积极抗休克同时实施手术切痂,清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缓创面侵袭性感染、缩短病程,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从而提高治愈水平。  相似文献   

18.
炎媛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106-107
大面积烧伤病情危重,变化多而急剧,常常并发严重的休克及感染,尤其在休克期治疗护理中,能使患者顺利度过休克关,是极其重要的。认识休克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对指导烧伤救治与护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休克期的护理在烧伤病人的救治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临床上要求护士全面掌握烧伤病人休克期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化验检查相关数值意义并能十分仔细地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19.
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对伤后高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对高代谢的影响。方法:切痂前、后监测血神经内分泌激素,内毒素(LPS)、TNF-α、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及体重变化。结果:休克期切痂不会引发分解代谢激素增加,但LPS,TNF-α水平明显降低。结论:休克期切痂可降低烧伤后高代谢应用,优于常规的切痂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脊麻下肢骨科手术使用止血带时对凝血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 1 7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非肿瘤患者脊麻后 2 0~ 30min内上止血带手术 ,止血带上带平均时间 54min。所有研究病例观察期间未用非生物材料 ,术中患者腋温保持在 36 5~ 37 2℃。用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上止血带前、上止血带后 30min、松止血带后 5min血栓弹性描记图 (TEG)各参数。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观察上止血带前、上止血带后即刻、上止血带后 1 0min、上止血带后 30min、松止血带后即刻、松止血带后 5min平均动脉压 (MBP)、心率 (HR)、心排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SVRI)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 ,上止血带 30min未引起TEG各参数改变 ,松止血带后 5min反应时间 (R)、血凝块形成时间 (K)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但血栓最大幅度 (MA)与纤溶速率 (FR)均明显增大 ,且FR增大幅度更大。观察期间内上止血带与松止血带均未引起血流动学的明显改变 (P >0 0 5)。结论 脊麻下肢骨科上止血带手术未引起高凝状态改变 ,血流动力学可以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