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张艺谋执导并改编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观众的关注。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而产生差异性,同时也存在共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英国当代校园小说代表作家戴维·洛奇的小说《换位》中描写的两位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沃娄与扎普为例,结合西方相关的知识分子观,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洛奇笔下的两位当代知识分子在嘈杂的英美时代背景下,未表现出传统知识分子批判意识与担当精神,体现出精英意识的缺席,史沃娄和扎普的形象与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英雄形象逐渐脱离。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和王蒙两位作家积极探索实践了"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共性,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审美追求都有关系,他们在"意识流"创作技法的选择上存有一致性,但在价值取向、叙述策略等方面却同中存异.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时我国文艺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所蕴涵的宗教文化同样对后世影响甚大.小说中诸如诸葛亮之类的谋士身上既具有儒士的风范,又具有佛道宗教气息.这部传世名著中提及两位纯粹的宗教徒--张鲁和普净,一个道士,一个僧人.他们在小说中有不同的作为,作者对他们也褒贬不一.在对这些人物的描述中自然流露出了作者的宗教现.  相似文献   

5.
<紫色>和<长腿叔叔>都是外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并深受人们喜爱的长篇小说,尽管这两部小说出版时间相隔了70年,但这两部小说均为书信体,女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本文从艺术特色方面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死亡的书写也是文学创作者们始终无法割舍的情结.两位东北女作家萧红和迟子建,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涉及到了死亡.但两人对死亡的书写却又不尽相同.一个书写了东北人民面对死亡时的无意识和潜在的挣扎,一个书写的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淡然静默的态度,用温情来诠释死亡的另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7.
果戈理和鲁迅先后写过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两部小说自问世起,围绕其影响、借鉴的研究问题就不断被探讨.本文将主要围绕两部小说的意象,比较作家不同的主题思想,以及蕴藏在文字背后作家的心理真实.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大家,本文从张恨水的两部小说<啼笑因缘>和<满江红>入手,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从而大致总结出张恨水小说中女主角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田小娥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位悲剧女性形象。以小说发展的时间顺序,分析田小娥与几位男性的关系,可见其作为一位封建男权的牺牲者和抗争者的形象。田小娥形象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也值得当代作家的学习和理论工作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萨克雷(1811-1863),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重要小说家,在当时和狄更斯合称"小说双杰",<名利场>(伍光建先生译为<浮华世界>)是他的经典代表作.小说<名利场>神龙活现地凸显出一位浮沉于十九世纪社交界的交际花.作者除了描述温馨的感情外,尤其擅长用戏谑活泼的笔法,讽刺人事,使书中的角色跃然纸上.一段平凡的故事在戏谑、幽默的笔触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是林语堂倾力之作。1938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书中折射林语堂一生的儒道观,反映了林语堂推崇道家思想中达观豁然、心胸宽广的哲学理念。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两位中心人物——姚思安、姚木兰的命运轨迹和自身符码解读,透析林语堂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道家观念。  相似文献   

12.
或许很多人在看完电影《色,戒》或读完张爱玲原著小说之后,都会有这样一个疑惑:小说的标题〈色,戒〉有何深意,一个"色"、一个"戒"到底代表什么?"色"和"戒"可以视为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意象。  相似文献   

13.
徐訐是20世纪一位在文坛上名声斐然、个性、个性独特的作家,他一生留下的文学成果众多,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评论等众多领域都有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苏珊·希尔的小说<德温特夫人>中,女权主义观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小说是<蝴蝶梦>的续写,但对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既是继承,又是超越.本文旨在比较两部小说中的女权主义观点,体现了女权主义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位奇才.2006年底,品钦在沉默了十年之后向大众推出了他的力作<抵抗白昼>(Against the Day),本文就这部小说讨论并分析白昼与黑夜的象征、逃避与抵抗的抉择、选民与弃民角色冲突以及阴谋与对抗的力量碰撞.  相似文献   

16.
韦瑟罗尔老夫人和艾米丽小姐分别为凯瑟琳·安恩·波特短篇小说<被遗弃的老祖母>和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主人公,由于两篇小说的故事背景、情节、主题并不相同.这两个人物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个作家均处于二十世纪的美国,在写作思潮和手法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且都是描写女性,因此,两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又有一些共同点,本文旨在探讨这两个人物在角色上以及小说在角色塑造手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小说中发现米兰·昆德拉对人类寄予的深沉思索和深切期望,通过小说中萨宾娜形象的两个意象的解读进一步诠释这种思考在人物身上的体现,进而通过阅读作品解读作者带给我们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讽刺作家,他没有像其他的讽刺作家一样对啼笑皆非的事件加以大肆渲染,对荒唐可笑的人物投注鄙夷和不屑.他对作品中的大多数人和事倾注着深切的感情,但这并没有削弱毕飞宇小说的讽刺性和通过小说展示出来的讽刺艺术感染力.代表作<青衣>的讽刺性是从叙事语言和小说情节两方面呈现出来,调侃式和温煦式两种讽刺方式构成了毕飞宇独特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9.
村上春树并不是一位创作准备丰足的作家.解读村上与电影的因缘,可以感知后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作家素养同作品因素一样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异.完全依靠学习美国现代小说打造自我的村上,事实上也曾经借助现代电影特别是美国影片的艺术介质,滋养了自己的作家人生.这既是村上小说建构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理论研究需及时做出调整、加以关注的全新领域和作家个案.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从爵士乐多种乐器的即兴演奏和演奏方式的即兴变化两个方面体现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和叙述方式的多变性,全面系统地阐释着小说的爵士乐式即兴叙述特征.<爵士乐>成为反映美国黑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一曲爵士乐演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