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各月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数据,绘制了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下界深度,以及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渔区的温跃层上界深度的范围为30-40m,超过70m的渔区CPUE值普遍偏低;在西南季风期间温跃层上界最深达到120m。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渔区温跃层下界深度不超过200m,在西南季风期间,深度会超过300m。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渔区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都超过25℃,温度小于24℃的渔区CPUE值普遍较低;在西南季风期间,高值CUPE区域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变大,温跃层上界温度延伸到22℃,在22℃以下渔区CPUE值都很低。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黄鳍金枪鱼最适的温跃层上、下界温度范围分别是25-29℃和13-16℃;其上、下界深度范围分别为30-70m和140-200m。K-S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2.
杨晓明  戴小杰  朱国平 《生态学报》2012,32(15):4682-4690
西印度洋公海海域是世界上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之一,根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1999—2004年的1°×1°的各月黄鳍金枪鱼围网渔获量统计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探索该海域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相关生态动力过程。进行了如下分析:(1)利用GIS制图观察渔获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其空间格局的变异受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共同影响,且前者明显强于后者。(2)采用地统计方法计算各月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参数,并按照年际和季节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渔获量的地统计参数值和变异函数模型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渔获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变程)平均在1000nm左右,冬季要小于夏季;渔获量的空间变异函数模型主要为相关距离较大且空间依赖性较弱的指数模型;渔获量的空间结构方差比例(平均为65.82%)远大于随机性方差比例(平均为34.18%);渔获量在1°×1°尺度下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3)对地统计参数值和渔获量的相关关系研究,并探讨季节变化下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相关生态动力过程关系,发现各月渔获量随着空间总变异(基台值)增加而增加,两者存在强相关性;各月渔获量和南北和西北-东南向分维数值有一定相关性,意味着海洋动力过程在南北和西北—东南向过程越强,渔获量越低。西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围网渔获量的空间变异原因在于季风气候和ENSO循环过程引起的海洋流场、营养盐和温跃层等变化外在因素,以及围网捕捞方式和鱼类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因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大西洋13℃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Δ8℃)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3℃和Δ8℃等温线深度值和温跃层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大西洋金枪鱼会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3℃和Δ8℃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时空分布和次表层环境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3℃等温线,在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深度值大多小于250 m,主要在170—249 m,深度值超过250 m的海域CPUE普遍较小。5°S—9°N区域,Δ8℃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深度值大多小于150 m,主要在50—139 m;7—10月份在南半球的非洲西海岸,在Δ8℃等温线深度值为150—350 m的海域也会出现中心渔场。全年在低纬度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13℃等温线影响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温跃层下界温度影响黄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3℃等温线180—240 m;Δ8℃等温线50—139 m;与下界深度差:13℃等温线-70—29 m;海表以下8℃等温线30—149 m。文章初步得出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分布区间。结果可以辅助渔情预报,为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胜龙  马军杰  张禹  化成君  戴阳 《生态学报》2013,33(19):6345-6353
为了解大西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场适宜的温跃层参数分布区间,采用Argo浮标水温信息和大西洋金枪鱼会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数据,绘制了大西洋中部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大西洋中部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西洋中部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温跃层下界深度、温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空间叠加图显示,1-6月份在赤道地区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深度为20-60 m之间。7-9月份在60-80 m,同期在纳米比亚外海,中心渔场区域温跃层上界深度超过100 m。10-12月份,中心渔场区域温跃层上界深度下降到60 m左右。全年在赤道区域,中心渔场CPUE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温度26-29 ℃,低于24℃区域渔获率很低;温跃层下界深度在160-250 m,集中在230 m;温跃层下界温度在12-14 ℃之间,在此区间外CPUE值都比较低。7-11月份,在纳米比亚外海的中心渔场区域上界温度会低至20 ℃,下界深度分布在140-160 m,下界温度在14-15 ℃左右。数值计算得出大西洋中部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温跃层上界温度是26-28.9 ℃;适宜的温跃层下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12-14.9 ℃和150-249 m,而上界深度和中心渔场CPUE关系不明显。研究得出大西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延绳钓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20°N—35°S、85°W—15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获得黄鳍金枪鱼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以渔获量为适应性指数,按季度分别建立了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2012年各月实际作业渔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黄鳍金枪鱼渔场多分布在SST为24—29℃、SSH为0.3—0.7 m的海域。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的各因子适应性指数模型在统计上均为显著(P0.05)。经与2012年实际生产情况比较,作业渔场预报准确性达66%以上。研究获得栖息地指数模型可为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寻找中心渔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种, 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 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作者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调查获取的体长频率数据, 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种群数量及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52-250 mm, 体重范围为2.7-307.2 g, 平均体长为150.8 ± 40.7 mm, 平均体重为72.3 ± 49.7 g。江津江段长鳍吻鮈平均体长(168.6 ± 29.5 mm)显著大于宜宾江段(125.6 ± 41.2 mm)。长鳍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 W = 6.06 × 10-6L3.20 (R2 = 0.98, P < 0.01, n = 436)。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渐近体长(L)为338 mm, 生长系数(k)为0.24/yr。由Pauly公式、Gunderson和Dygert公式、Jensen公式等3种方法估算出其平均自然死亡系数为0.43。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26和2.09。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开发率分别为0.81和0.79, 已超过由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的最大开发率0.57和0.62。由体长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分别为68,247、67,432和176,266尾, 平均为103,982尾; 宜宾江段种群数量分别为22,953尾、46,340尾和34,021尾, 平均为34,438尾, 表明江津江段种群数量高于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已被过度开发, 建议加强种群动态监测, 延长禁渔期及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保护这一特有物种。  相似文献   

7.
基于作物模型的低温冷害对我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影响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建平  王春乙  赵艳霞  杨晓光  王靖 《生态学报》2012,32(13):4132-4138
以东北三省玉米低温冷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过程模式WOFOST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对模型在区域上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然后利用改进的作物模型实现低温冷害对玉米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1961—2006年共46a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作为正常年份的产量水平,当年实际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跟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对比,以减产率和气象条件作为灾害严重程度划分的标准,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导致减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量值,进而确定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低温冷害影响评估,包括历年典型低温冷害年份影响评估和年代际影响评估。从年代模拟结果来看,近50a来各年代冷害分布大致规律均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地区,即表现为由东北至西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冷害造成玉米减产面积及冷害等级各有差别。评估结果基本上可以较好地反应历史实际情况且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贝叶斯Schaefer模型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正态分布方案和基准方案两个模型参数的预测值及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接近,但均大于对数正态分布方案.3种方案下,2001-2010年的捕捞死亡率都远低于限制参考点F0.1,2001-2010年的渔获量也小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表明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目前处于良好开发状况,没有遭受过度捕捞.决策分析表明,在相同的收获率情况下,对数正态分布方案得到的2025年资源量最低、资源崩溃的概率最大.3种方案下2025年渔获量最大时的收获率均为0.6,但是若将管理策略定为收获率0.6,则2025年以后资源量存在一定风险,因此较为保守的管理策略应将收获率控制在0.4左右,渔获量在55万t左右.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数量化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理论,解决了小样本多变量自由度小及各地域数据不能通用的问题,建立了河北、北京等八个试验地域的掖单13号夏玉米产量的通用模型,并由此建立各地域的产量模型,研究地域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最后又以河北试验区为例进行了施肥方案的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评估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我国政府必须切实解决的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借鉴前人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阐明了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内涵,并以理论分析为依据,分别构建了评估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模型,为了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陕西省长武县为案例区,对其2008年保障粮食安全导致的生态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在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中,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合理转换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为22834.16×104元;如果将长武县所有粮食生产用地作为林地、草地、水体,与作为耕地相比,可为人们多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21963.30×104元、4095.04×104元、40678.82×104元;单位面积林地、草地、水体可以多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是水体,为19682.34元/hm2,林地和草地分别为:10627.4元/hm2和1981.37元/hm2。  相似文献   

11.
The specific turning radius of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Cuvier is large relative to that of other fish (0.47 total body length ± 0.18, mean ± 2 s.e .). We argue that specializations for efficient steady swimming compromise performance in transient turning manoeuvres.  相似文献   

12.
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相似文献   

13.
A survey of the fishing grounds for bigeye tuna, Thunnus obesus, in the Indian Ocean was carried ou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of bigeye tuna in a longline fishery. Catch rates of bigeye tuna were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the ranges of depth, temperature, salinity, chlorophyll-a, and dissolved oxygen. The optimum capture dep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 range of bigeye tuna were identified as 240.0 m to 279.9 m, 12.0°C to 13.9°C, and 2.00 mg·L−1 to 2.99 mg·L−1, respectively, in the study area of Indian Ocean. Neither salinity nor chlorophyll-a had a detectable effect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dult bigeye tuna. The dissolved oxygen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limit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igeye tuna.  相似文献   

14.
Marine turtles long have been of great value to peoples of the Indian Ocean, nutritionally,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Once directed primarily toward subsistence, the hunting of marine turtl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increased; today their populations are often so depleted that they are not only insignificant as resources, but are endangered. An understanding of exploitation is imperative to guarantee future populations, yet available information is sketchy. Subsistence hunting is an ambiguous term, since the most intense exploitation is for export. Historically this has involved Chelonia and Eretmochelys, whose populations are now much reduced. Yet, newly discovered populations (Lepidochelys especially) are being exploited, under the stimulus of new foreign markets (e.g., leather), and their fates seem even less hopeful than those of long-exploited populations. Moreover subsistence hunting for immediate local consumption has led to depletion of nesting and feeding populations of turtles in areas where protein sources are in great demand and human population densities high. Neither the future nor the solution to this dilemma is clear, but it is obvious that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must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and ecological arguments alone are insufficient to manage thes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
夏季西南印度洋叶绿素a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1年1月西南印度洋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粒级结构,并结合水动力学环境和营养盐数据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印度洋副热带涡流(IOSG)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低,不超过0.07 mg/m3,次表层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所在水层较深,超过100 m;副热带聚集区(SCZ)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高(0.164—0.247 mg/m3),次表层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出现在50—70 m层。硝酸盐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微微型(pico)粒级的浮游植物占绝对优势,所有站位其对总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为71.1%,微型(nano)粒级次之(24.2%),小型(net)粒级所占比例最小(4.7%),其中IOSG区pico粒级对总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为77.9%,SCZ的pico粒级对总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为66.7%。IOSG区和SCZ海区之间水动力学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了这两个海区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粒级结构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硬组织之一。为研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根据2019年2—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以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作为耳石的外形生长指标,结合日龄数据,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生长纹间宽度,可将耳石微结构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协方差分析表明,TSL、LDL、WL和MW与日龄的关系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TSL、WL和MW与日龄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LDL与日龄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总体而言,随着鸢乌贼日龄的增加,TSL、WL、LDL与MW的瞬时相对生长率与绝对生长率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140~180 d可能是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性成熟的日龄段。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南赤道流区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及粒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4—5月印度洋南赤道流区的综合环境调查资料,对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和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层化明显,表层水温较高,营养盐浓度较低。调查海区东部测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南爪哇流的影响,有高温低盐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在该海区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表层叶绿素a浓度在整个调查海区虽然普遍较低(平均为(0.1220.052) mg/m3),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印度洋南赤道流区中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位间分布均匀;东部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测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2)整个调查区域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其最大值分布在60—80m水层,位于营养盐跃层内.(3)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ico级份的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平均为75%,nano级份的贡献平均为20%,net级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小,平均仅有5%. 对比本次调查和在其它海区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属于典型的低纬度寡营养海区,低的营养盐浓度(特别是NO3-浓度)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Quality of Life (QOL) is a difficult yet valuable concept to use in regional analysis. It is more telling than purely economic measures, such as per capita GNP, but requires caution in the choice of indicators.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IDCs) of the Indian Ocean. It employs infant mortality, life expectancy at age one, and literacy, which are broadly indicative of a wider range of social and physical attributes. In the Indian Ocean, a bimodalism of results is seen, with Reunion, Mauritius, and Seychelles consistently performing very well, while Maldives and Comoros perform poorly. Other QOL measures are examined as supplementary indicators. The PQLI is seen as an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device for regional QOL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