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以苯为生物质气化焦油的模型分子,在全新设计的电场局域增强的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中开展苯与CO2反应制合成气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放电电压和CO2初始浓度对苯与CO2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氩气为载气的280μL/L苯和3000μL/L CO2混合气在流速250 mL/min、放电功率60.3 W条件下,苯和CO2的转化率最高可达40.2%和67.3%,产物H2与CO的摩尔比达到0.132;苯能显著促进CO2转化,而CO2初始浓度对苯转化率影响小,且CO2能显著降低苯降解的中间产物丙酮。结合发射光谱分析,推测了苯与CO2制合成气的反应过程,表明苯的亲核属性可能是CO2转化效果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温和条件下CO2氧化生物质气化焦油制合成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劣质重油流化脱碳改质接触剂上焦炭与O2、H2O(g)和O2+H2O(g)混合气的气化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气化剂组成、反应时间对气体产物组成以及焦炭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O2为气化剂时,焦炭气化反应的主要产物CO与CO2的摩尔比(n(CO)/n(CO2))随反应温度提高先升高后降低。采用H2O(g)为气化剂时,焦炭气化产物主要由H2、CO、CO2及微量CH4组成;在1025~1149 K范围,反应温度对气化产物组成的影响较小,反应温度1025 K、反应时间多于25 min时,气体产物中CO+H2的体积分数在87%以上,反应温度高于1049 K时,焦炭转化率明显提高。采用O2-H2O(g)混合气作为气化剂,且气化剂中O2体积分数较低时,焦炭气化反应产物组成与采用H2O(g)作为气化剂时的类似,但随着O2体积分数增加,产物中H2体积分数大幅下降;气化剂中O2体积分数大于10%时,产物中H2体积分数几乎为零,产物组成与采用O2作为气化剂时的类似;焦炭转化率随着O2体积分数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等离子数值模拟在放电等离子体转化利用CO2研究中的计算效率,提出了采用具有多个隐藏层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来研究大气压脉冲放电转化CO2的放电特性与等离子体化学性质,经过训练的DNN能够极大地提高计算效率。DNN预测结果表明:当外加电压幅值不变时,增加脉冲上升率可以提高放电电流密度和击穿电压,同时增强鞘层区域的电场;脉冲坪区宽度的增加会提高介质板表面电荷密度,增强反向感应电场的强度,进而提高脉冲下降阶段的放电电流密度。此外,提高脉冲上升率和坪区宽度都会提高CO、O2等产物的密度,导致CO2转化率的增加。基于有限的训练集,DNN能快捷、准确地给出海量的数据以揭示CO2放电的演化特性与转化规律,这为研究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转化CO2提供了新的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耦合CO2裂解技术能够在产生高品质合成气的同时将CO2转化为CO,是可以同步实现CO2增量降低和存量减少的有效手段之一。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耦合CO2裂解过程的模型,研究了温度、压力和生物质与氧载体质量比(m(Biomass)/m(Oxygen carrier),简称mB/mO)对反应产出合成气组分、气化特性参数和系统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产出的合成气中CO、H2含量呈现上升趋势,CO2、CH4含量下降,产气热值增大,且在高于800 ℃时趋于稳定,反应温度在1000 ℃以下时,系统产热可以满足反应需要;当反应压力由0.1 MPa提高至0.5 MPa时,H2、CO含量下降,CO2含量提高,合成气热值下降,系统整体放热量增大;当mB/mO增大时,生物质进料量逐渐增多,氧载体还原产物中Fe含量增大,FeO含量降低,合成气热值上升;当mB/mO在0.3~1.3区间内时,系统产热可以满足系统反应所需。耦合CO2裂解反应器后碳转化率有较大提升,并且在mB/mO为0.7时提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和固定床反应器对辽河Q块稠油在N2和CO2气氛下的热解过程及产物性质进行了研究。TGA实验结果表明,2种气氛下的稠油热解过程均可划分为轻组分与水分挥发、组分较弱化学键断裂和重组分裂解产油成焦3个阶段,热解曲线总体变化趋势类似。固定床反应器热解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2种气氛下的液体产物产率均升高,热解气和残余物产率均降低,CO2气氛下650 ℃液体产物最大产率为61.53%。不同温度下热解所得液体产物和稠油的红外谱图显示,随热解温度升高,甲基含量增多、亚甲基含量减少。对液体产物的氧化过程进行TGA分析发现,随热解温度升高,其失重曲线向高温区明显偏移且失重程度减弱,CO2热解所得液体产物的氧化失重比N2快。  相似文献   

6.
随着温室气体CH4与CO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4-CO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与化工模拟软件Chemkin模拟揭示了等离子体作用下CRM制合成气反应过程中进料速率、进料比(n(CO2):n(CH4))及等离子体功率对反应器内部温度场与浓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速率提高,物流在反应器内涡流作用加剧,导致反应器底部温度变高,CH4所参与副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参与主反应的CH4减少,对CO、H2的选择性降低。相同进料速率下,进料比越大,目标产物产量越高,过量的CO2发生副反应,导致CO的增量大于H2的增量。大功率等离子体提供的高温环境会促进C...  相似文献   

7.
在固定流化床试验装置上,分别开展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空气气氛烧焦再生(简称常规再生)试验和O2/CO2气氛烧焦再生(简称O2/CO2气氛再生)试验,基于此进行常规再生和O2/CO2气氛再生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O2/CO2气氛再生和常规再生的反应活化能相近,二者分别为108 kJ/mol和105 kJ/mol; O2/CO2气氛再生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大于常规再生,其烧焦性能优于常规再生,可以允许待生催化剂有更高的含碳量;对于O2/CO2气氛再生,随着混合气中初始O2含量的增大,催化剂的烧焦性能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Co基催化剂,并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中研究了其对CO2加氢转化生成低碳烃反应的催化性能,考察了载体、Co负载量,以及催化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催化剂活性相、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作用机理,分析了在等离子体体系中CO2加氢制低碳烃可能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中,等离子体与Co基催化剂具有显著协同作用,在常压、低温下,CO2加氢可生成一定量的C2~C4低碳烃。以Co质量分数为15%的Co/ZSM-5为催化剂时,CO2转化率达45.0%;C2~C4选择性为13.7%。催化助剂Ni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高CO2的转化率和C2~C4的选择性。当Ni-Co/ZSM-5催化剂中m(Co)/m(Ni)为4∶1时,C2~C4转化率达52.3%,C2~C4选择性达17.9%。  相似文献   

9.
针对劣质重油接触裂化-焦炭气化过程中大量沉积于接触剂上的Ni金属,开展了不同价态Ni对接触剂上焦炭气化反应影响的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静态低温容量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H2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对Ni污染接触剂进行了表征,并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考察了沉积于接触剂上的不同价态Ni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贫氧条件下,高价态Ni(质量分数小于2%时)对焦炭气化反应生成CO的选择性有促进作用,但低价态Ni对生成CO的选择性有负作用。对CO氧化的试验结果表明:接触剂上高价态Ni抑制了CO氧化生成CO2的反应,但低价态Ni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反应温度对CO氧化生成CO2的影响较大,当温度为730℃时,CO氧化反应速率增加很快;增加原料气中O2含量可促进该反应中CO2的生成,而增加原料气中CO2含量则对该反应产物的n(CO)/n(CO2)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介质阻挡放电(DBD)装置,在添加水蒸气的情况下进行CO2重整CH4反应,考察水/碳摩尔比对放电特性和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放电功率条件下,使DBD具有最强电荷传输能力和最高反应活性的最佳水/碳摩尔比为0.5;在常见产物合成气、烃类化合物的基础上,主要液态产物为甲醇、乙醇、乙酸和丙酸;在水/碳摩尔比为0.5的条件下,反应物转化率、H2和CO产率、气相产物的选择性以及转化反应物、生成合成气和烃类化合物的能量效率达到最大值;增加水/碳摩尔比在抑制醇类化合物生成的同时促进酸类化合物的产生,由于总的液相产物生成量随着水/碳摩尔比的增加而逐渐减低,因而对应的能量效率也随之降低。此外,添加水蒸气能促使DBD CO2重整CH4反应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测量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机理并开展零维动力学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催化CH4/CO2重整过程中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对CH4和CO2的活化转化能力远强于纯等离子体;动力学模型对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活性自由基与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有效改变并促进表面反应路径,如等离子体强化的E-R反应CH3(s)+O→CH3O(s)的速率比相应的吸附态物质之间的L-H反应CH3(s)+O(s)→CH3O(s)+Ni(s)的速率高4个数量级;等离子体催化CH4/CO2重整过程中的表面反应路径主要以气相物质与表面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可产生大量荷能荷电粒子和活性自由基,具有高效、低耗、高可控程度、长使用寿命等优势,在CO2资源化利用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针对火星低气压高浓度的特殊CO2氛围,为探究DBD中阻挡介质材料种类对CO2转化效果的影响机理,利用kHz正弦电压驱动DBD,实验研究了不同阻挡介质材料对CO2放电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阻挡介质依次为石英玻璃、环氧树脂、氮化铝、氧化铝、氧化锆(相对介电常数依次为4.7、6.6、9.8、10.2、37.1)时,放电产物中O2的产量逐渐升高,其中氧化锆作为阻挡介质时的O2产量远高于其他材料。结合数值仿真分析了阻挡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CO2转化效果的影响机理:固定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增大介质相对介电常数,气体间隙平均电场强度增大,放电产生的电子和CO+2密度增大且维持在半峰值以上的时间增加,O2主要生成反...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的产物产率和选择性,采用一步法在空腔氧化亚铜(Cu2O)中引入金属Au,制备了Au/Cu2O@Au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光催化剂进行分析,考察了Au/Cu2O@Au光催化剂催化还原CO2性能。结果表明:Au/Cu2O@Au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光照强度为20 mW/cm2的可见光照射下,该光催化剂将CO2光催化还原为甲烷(CH4)和一氧化碳(CO)的产率分别为4.86和42.04μmol/(g·h),选择性分别为31.62%和68.38%。与空腔Cu2O光催化剂相比,CO产率提高了8.12倍,选择性提高了32.84百分点。一步法合成的Au/Cu2O@Au光催化剂中的Au颗粒分布在Cu2O的表面和空腔内部,独特的Au分布与空...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第二金属Ni改性对CO2加氢制甲醇Cu/CeO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通过XRD、BET、XPS、H2-TPR等手段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负载量为20%时,Cu/CeO2的比表面积最大;Cu与Ni质量比为3∶1时,催化剂碱度最大,氧空位含量最高,Cu-Ni协同作用最强;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40℃、反应压力3 MPa、液时空速2 400 mL/(g·h)、H2与CO2体积比为3∶1时催化CO2加氢制甲醇效果较优,CO2转化率为18.5%,甲醇时空产率为40.43 g/(kg·h)。  相似文献   

15.
N-甲基二乙醇胺(MDEA)/正丁醇/水相变吸收剂具有良好的相分离性能,具有大幅降低再生能耗的潜力。由于正丁醇取代了相变吸收剂中的部分水,且相变吸收剂在吸收过程中会发生分相,会对溶液的CO2吸收性能和反应机理造成一定影响,且贫、富相间物质的转移也会对其动力学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了MDEA/正丁醇/水相变吸收剂的吸收性能,并通过13C NMR表征测试了不同CO2负荷下溶液的物质组成,分析了MDEA/正丁醇/水相变吸收剂的传质-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溶液中正丁醇的加入,提高了溶液前9 min的初始CO2吸收速率,随着正丁醇含量的升高,溶液的CO2吸收速率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O2吸收负荷逐渐降低。物理溶剂正丁醇不参与反应,相变吸收剂中MDEA与CO2的反应遵循碱催化水和反应机理;分相后贫相溶液主要为MDEA、正丁醇和水,富相溶液主要为MDEA与CO2的反应产物。在CO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考察Ni基催化剂上甲烷干重整反应中CO2解离路径的能量、结构和电荷分布。计算结果表明,CO2的直接解离和氢助解离路径总体都是吸热反应。其中活化能较低的路径为:CO2中碳原子先被氢进攻生成甲酸基(—COOH),随后甲酸基(—COOH)裂解生成CO(g)和—OH。CO2更容易沿此活化能较低的路径解离。随后分析了CO2分子内Mulliken电荷分布等性质,进一步解释了CO2氢助解离路径的电子转移过程,为设计具有更高活性和抗积炭性能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8.1建立了以Fe2(SiO3)3为载氧体的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模型,基于最小吉布斯自由能原理,对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以甲烷转化率、CO选择性、H2选择性及CO2选择性等指标评价Fe2(SiO3)3的反应活性,研究了Fe2(SiO3)3与甲烷摩尔比、温度及压力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得到了优化的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Fe2(SiO3)3与甲烷摩尔比0.34、反应温度900℃、压力0.1 MPa。在此条件下,甲烷转化率为98.0%,CO选择性为99.0%,H2选择性为98.0%,CO2选择性为1.0%。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二氧化碳(CO2)和甲醇(CH3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不仅可以得到高附加值的化学品,还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受热力学限制,该反应平衡转化率低。引入2-氰基吡啶作为脱水剂除水,可使反应更大程度地向DMC方向进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In掺杂CeO2催化剂(InxCeO2,x为In与Ce的物质的量之比),考察了In掺杂量对催化CO2和甲醇合成DMC反应活性的影响。催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In0.01CeO2催化剂的时空产率为88.81 mmol/(g·h)(1 g催化剂在1 h内催化生成的DMC的物质的量,下同),高于CeO2催化剂的时空产率49.83 mmol/(g·h)。采用XRD、BET和XPS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的晶相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组成。表征分析证实In掺杂进入CeO2晶格使催化表面氧空位相对含量明显提高,导致氧空位数量增加,这有利...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密相/超临界CO2输送管道的止裂性能,以密相/超临界CO2长输管道断裂控制为研究目标,针对实际工况,基于GERG-2008状态方程、BTC双曲线模型和X65管道,计算分析了燃烧后捕获、燃烧前捕获和富氧燃烧捕获三种捕获方式下CO2气质组分、初始温度、初始压力、管径和设计系数等对压力温度(P-T)状态、减压波曲线、止裂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杂质组分的增加以及提高初始温度、增大管径、增大设计系数会导致密相/超临界CO2输送管道止裂韧性增加;而提高初始压力会导致密相/超临界CO2输送管道止裂韧性降低;燃烧后捕获产生的CO2混合物输送管道所需的止裂韧性最小,富氧燃烧捕获产生的CO2混合物输送管道所需的止裂韧性最高。该结果可为CO2管道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反常辉光放电下CH4-CO2转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压下,利用一种新型的反常辉光放电反应器,使CO2重整CH4制取合成气。实验表明,反应体系输入功率、原料气配比和流量等对反应结果有着较大影响。在常压下,当输入功率为437 W、n(CH4)∶n(CO2)=4∶6及流量为140 mL/min时,CH4和CO2的转化率分别高达91.9%和83.2%,并且CO和H2的选择性分别为82.4%和62.1%。通过调配原料的配比,可以得到不同n(H2)∶n(CO)比值的合成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