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手术治疗是髋部骨折主要的治疗手段。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基础代谢率下降、骨折后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代谢减弱, 加上手术应激等原因导致围术期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营养不良不仅会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还会导致其病死率升高。因此,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管理十分重要。目前,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 为此, 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从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营养监测等方面提出14条推荐意见, 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提供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状态的发病率、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年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病例共386例,其中出现临床谵妄状态的有26例。分析其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谵妄状态的分型、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 3年内围手术期谵妄患者发病率为6.7%。其中谵妄活跃型22例,占85%;谵妄安静型4例,占15%;入院后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前发生谵妄5例,占19%;术后第1~4天发生21例,占81%。经临床综合治疗后谵妄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椎体外系反应、低血压、Q-T间期延长等短暂反应,总体恢复良好。结论围手术期谵妄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有较高发病率,临床上应加强了解和认识,加强与相关科室如老年科及麻醉科等学科的合作,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术期行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其营养状况及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营养状况、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白蛋白水平及ADL评分均较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丢失量则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较低于对照组(1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行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7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全面、系统、正确的评估老年患者全身情况,积极充分进行术前准备;术后“主动、渐进、增强”式的功能锻炼是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心血管事件是非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病率高且危害性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对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患者预后。本文从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围手术期用药4个角度就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管理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笔者2008年1月~2013年12月对收治的976例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498例,平均年龄72.3岁;股骨颈骨折478例,平均年龄75.6岁;观察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2例(3.2%),其中死于心肺疾病者占78.1%。年龄80岁围手术期死亡10例,≥80岁死亡2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后死亡4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死亡1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心肺疾病和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更大,多科室的相互协作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12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不同年龄组术后部分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对老年患者采取积极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和治疗合并疾病,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脏器功能衰退,对于外伤及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无论外伤或手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液炎症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笔者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意义,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髋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粗隆下骨折等类型,多见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为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髋部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手术器械、技术的进步,髋部骨折可通过微创手术在短时间和低出血量下完成。但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师发现髋部骨折尤其是粗隆间骨折发生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与术中出血量不成比例,提示围手术期除术中可见出血外,还有大量隐性失血。失血过多可能导致患者严重贫血,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做相应处理,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影响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就目前髋部骨折隐性失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分析其对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4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伴糖尿病患者,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控制血糖及牵引护理,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密切监控患者血糖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及胰岛素用量,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行髋关节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结果:24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24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能够自理,心理状况较好,疗效满意。结论:采取专业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识别高危风险因素在老年髋部损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迎春  焦卫红  陈娜 《武警医学》2008,19(8):696-698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危风险因素,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方法 对我院自1991~1999年收治的172例髋部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调查结果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并进行统计检查.结果 老年髋部损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伤前活动能力差,血红蛋白及总蛋白较低,有较大的手术风险,围手术期针对性预防护理有意义.结论 在老年髋部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注意识别高危风险因素,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 为促进门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围术期患者营养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委会组织国内TIPS护理专家撰写本共识。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门脉高压的临床实践,就门脉高压患者门体支架植入围术期的营养管理问题从筛查与评估、营养干预支持、监测与评定、出院指导、随访进行了初步论述,旨在为TIPS围术期营养管理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水平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征,掌握影响老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方法:参考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7例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用SPSS88.0软件包进行分析和方差统计处理。结果:127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阳性项目得分明显高于常模,术前抑郁、焦虑情绪水平高于术后。结论:健康自我评价、社会支持、护理行为及经济负担等四项为影响围手术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提高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日益增多。其中亚洲人的发病率约占全球总发病人数的一半 。特别是骨折伴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存在的内分泌代谢障碍及创伤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手术治疗时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感染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对这类患者加强术后护理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降低手术风险,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现将此类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82例, 女369例;年龄65~100岁[80(73, 86)岁]。患者均行关节置换、空心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情况, 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494例)和死亡组(57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方式、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等。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性, 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所有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明确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相关(P均<0.01), 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折类型、ASA分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敏  贺文琼 《西南军医》2010,12(3):569-57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实施围手术期护理,使病人增加手术的耐受性,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 89例均顺利通过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3例,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术后功能评定:优60例,良27例,差2例。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手术风险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20例75岁以上髋部骨折,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处理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治愈出院。结论:只要正确防治合并症、并发症,加强康复治疗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75岁以上髋部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髋部骨折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存,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器械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国际上在髋部骨折诊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部分规范化共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我国目前髋部骨折诊治的整体现状并不乐观,尤其体现在诊治观念的更新不及时。因此,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选择、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治疗方式、围手术期护理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老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本科2008-01~2011-04收治3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总结和必要的分析.结果:术后髋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认真及时纠正患者手术围术期出现的问题是使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孟冬梅 《西南军医》2010,12(2):360-361
目的探讨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有哪些护理。方法根据高龄患者身心特点,术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保持正确的卧位,以免重复受伤而加重骨折移位;术后进行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指导,预防感染和栓塞等并发症,有计划地指导肢体功能锻炼,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结果65例伴有不同程度并发症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疗效满意。结论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明显的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惠肢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