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初探氯吡格雷对小鼠小肠黏膜的损伤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20 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 BALB/c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 组:空白对照组、氯吡格雷组,空白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氯吡格雷组灌服氯吡 格雷,2 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小肠黏膜大体变化及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法检测小 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组小鼠小肠黏膜大体损伤、组织病理学损伤高于空 白对照组(P <0.05);免疫组化测得氯吡格雷组小鼠小肠黏膜Occludin 蛋白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 结论 氯吡格雷可造成小鼠小肠黏膜损伤;可能通过降低Occludin 蛋白表达造成小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及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实验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48只,分别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前及给药后3、7、14、21和28 d处死大鼠,取胃观察。Guth法测定溃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黏膜TNF-α、VEGF表达。结果氯吡格雷灌胃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与对照组及用药前相比存在差异(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灌胃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与对照组及用药前相比,损伤存在差异(P<0.01),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亦有差异(P<0.01)。TNF-α定量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或用药前比较,呈高水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TNF-α表达与损伤指数呈正相关(P<0.01)。VEGF定量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或用药前比较,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可导致大鼠胃黏膜损害,胃黏膜VEGF表达减少,TNF-α表达增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大鼠胃黏膜的损伤较单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醇和消炎痛对幽门螺杆菌(HP)种植及损伤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用40%的乙醇和消炎痛针剂处置土鼠,幽门螺杆菌培养后接种于沙土鼠胃内。组织学观察胃黏膜改变。结果:HP组2周后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个月后炎性反应轻微,消炎痛和乙醇组2周后胃黏膜表面充血、水肿,3个月后黏膜炎症消失,消炎痛、乙醇处置后接种HP组2周后炎性反应明显,3个月后看到溃疡形成及大量HP定植,对照组无异常改变。结论:应用乙醇和消炎痛促进了HP接种后胃黏膜的损害,使胃黏膜对HP的敏感性增加,增加胃溃疡发生的危险性,乙醇及消炎痛和HP感染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莹太  刘玉仁 《安徽医学》2014,(11):1585-158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高龄人群胃黏膜癌变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胃黏膜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萎缩性胃炎33例,胃癌45例。采用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选取病变组织行W-S染色检测病变组织Hp感染情况。同时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生长抑素水平。结果胃癌组Hp感染例数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例数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胃癌患者胃黏膜中Hp感染密度分布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生长抑素水平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生长抑素水平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同组Hp感染阳性患者生长抑素水平低于Hp感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与阴性组c-myc、P27、p53表达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胃癌患者Hp阳性与阴性组c-myc、P27、p53表达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参与了胃黏膜癌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为使得c-myc表达增加、P27甲基化及p53的失活。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之一,但感染Hp的患者胃黏膜的病理表现有很大差异: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仅少数出现溃疡或异型增生,更少数表现为胃癌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将作粗浅的探讨。1方法1.1目标人群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1日间在中铁十二局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者,入选条件有为完整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共382例。男性22例,女性160例,比例为3.03∶1;年龄20岁~78岁,平均4岁,其中30岁以下26例。1.2实验方法胃…  相似文献   

7.
辛平  陈灿 《医学综述》2007,13(15):1171-1173
氯吡格雷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在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它可以有效降低动脉内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的危险。然而,大约30%患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存在疗效差异性,呈无反应性或半反应性,即"氯吡格雷抵抗"。许多因素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如:氯吡格雷剂量不足,药物药物的反应,基因多态性等。本文就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预防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栓事件发生的重要药物。近年来,随着氯吡格雷的临床广泛应用,其药物抵抗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对氯吡格雷发生抵抗的机制尚不甚明了,可能与基因多态性、代谢异常、药物的相互作用、并存疾病的影响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掌握氯吡格雷药物发生抵抗的机制,对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联合用药及药物替代等,有指导性意义,将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黏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培养幽门螺杆菌并鉴定;40只小鼠随机分为双重因素组、单纯Hp组、单纯应激组、对照组,通过Hp菌液灌胃和电击造模,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双重因素组、单纯Hp组、单纯应激组与对照组胃黏膜炎症损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p与心理应激在引起胃黏膜损伤中其协同作用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38). 结论:Hp、心理应激都可引起胃黏膜损伤,但两者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韩岩智  刘浩  阮开学 《重庆医学》2015,(3):293-294,298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简称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8~10周龄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造模前均禁食12h,观察组以2×109CFU/mL浓度的幽门螺杆菌菌液0.5mL/d灌胃,连续7d。对照组灌胃给生理盐水,0.5mL/d,连续7d,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造模。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PCR)检测检测感染2、4周后,小鼠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IL‐10mRNA的表达量,并于感染4周后,处死小鼠,无菌取各组小鼠的胃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夹心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FN‐γ、TNF‐α、IL‐8及IL‐10蛋白的水平。结果两组小鼠感染2周后,观察组IL‐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4周后,IFN‐γ、TNF‐α、IL‐8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2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能促进TH1型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引发TH1为主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汤金海 《吉林医学》2010,(25):4259-426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和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方法:近一年来我院胃镜检查同时行Hp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者3 410例,入选Hp感染的患者2 146例,Hp总感染率为62.9%,分析Hp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及IM的变化。结果:HP阳性组中胃黏膜的炎性反应、腺体的萎缩和肠化的总人数明显高于Hp阴性组的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替普瑞酮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的小鼠胃黏膜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g GB  Hu FL  Mu F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92-995
目的研究替普瑞酮对产毒幽门螺杆菌(Hp)的浓缩培养上清液(CCS)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单纯损伤组、硫糖铝保护组、替普瑞酮保护组,各15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前两组)、硫糖铝和替普瑞酮提前给小鼠灌胃,然后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及产毒Hp菌CCS灌胃(后3组)灌胃,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分别测定各组胃黏膜上皮损伤积分(EDS),以评价胃黏膜损伤程度及药物的预防保护效果。结果单纯损伤组小鼠胃黏膜产生明显的损害,包括空泡变性、腺体排列紊乱以及糜烂、溃疡形成。电镜下细胞间隙增宽、空泡变性、细胞质肿胀、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微绒毛排列紊乱及脱落、吞噬溶酶体增多等改变。两药物保护组损伤情况明显较单纯损伤组轻。生理盐水组、单纯损伤组、硫糖铝保护组、替普瑞酮保护组的胃黏膜EDS依次为1·2±0·3,2·5±0·6,1·7±0·7,1·7±0·7。两保护组胃黏膜EDS明显低于单纯损伤组(P<0·05),替普瑞酮保护组与硫糖铝保护组E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对Hp CCS所致的小鼠胃黏膜损伤有预防和保护作用,效果和硫糖铝相似。  相似文献   

13.
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型噻吩吡啶类药物,其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已被公认。在CAPRIE研究中,氯吡格雷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在CURE研究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比起单用阿司匹林,可使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终点事件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抗体,观察不同菌株对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39例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中CagA和VacA抗体.这些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均经胃镜证实。观察不同毒力的HP菌株对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CagA及VacA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且CagA抗体阳性组患者胃黏膜炎症活动及萎缩的程度较CagA抗体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在肠上皮化生方面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具有CagA及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在诱导胃黏膜炎症及萎缩方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艳萍  原素梅  张海芳 《医学综述》2008,14(7):1112-1113
目的探讨山西省吕梁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SP60表达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判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及疗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HSP60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菌株HSP60表达(54.72%)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菌株(26.31%)(P<0.005);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HSP60的过表达与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HSP60的过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P60的高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临床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HSP60的过度表达可能发生在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推断可以通过对HSP60表达的检测,对H.pylori感染的现状及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菲  姚依群 《医学综述》2014,(9):1635-1638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仍有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明确抵抗的机制将使患者受益。氯吡格雷抵抗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认为基因多态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该文主要从氯吡格雷的吸收、活化和作用受体三方面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胃癌发生也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的致病机制未明。端粒酶的激活是细胞永生化和无限增殖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具有相关性,人们推测Hp感染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启动因子。现就端粒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变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受益,但有少数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出现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通过简述氯吡格雷的作用与益处,以及临床心血管血栓事件,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作用机制、治疗、处理措施,为研究氯吡格雷抵抗的预防、治疗及早期识别,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与肠溶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门诊或住院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并且进行H. pylori检测的患者1009例,其中肠溶阿司匹林组478例,氯吡格雷组531例,每组根据H. pylori检测结果再分为H. pylori阴性组和H. pylori阳性组,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肠溶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H. pylori阳性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比例均明显高于H. 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根治幽门螺杆菌有利于降低肠溶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等量幽门螺杆菌不同灌胃方法对小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小鼠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程 度的影响。方法: 将含等量NCTC11637幽门螺杆菌的布氏肉汤混悬液通过A,B,C,D 4种方法感染6周龄的雄性 C57BL/6小鼠。A方法用幽门螺杆菌悬液0.2 mL/只灌胃小鼠,隔天1次,共5次。B方法用幽门螺杆菌悬液0.2 mL/只 灌胃小鼠,每天1次,连续5次。C方法第1天用幽门螺杆菌悬液灌胃小鼠0.4 mL/只,以后连续3 d每天灌胃1次,每次 0.2 mL/只。D方法第1天用幽门螺杆菌悬液灌胃小鼠0.4 mL/只,以后隔天灌胃1次,每次0.2 mL/只,共3次。E方法用 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小鼠。灌胃后第2,4,6周处死小鼠,其胃黏膜组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 取胃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的感染程度。结果:2周后A,B,C,D组小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3.3%, 50.0%,66.7%,33.3%;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B方法>D方法>A方法>E方法。4周后A,B,C,D组小鼠的感染率分别 为50.0%,83.3%,83.3%,66.7%;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B方法>D方法>A方法>E方法。6周后A,B,C,D组小鼠的 感染率均为100%;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D方法>B方法>A方法>E方法。结论:在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期,灌胃方法 不同小鼠的感染率不同,炎症程度不同;在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期,灌胃方法不同小鼠的感染率相同,感染的炎 症程度不同。采用第1天灌0.4 mL,以后连续3 d每天1次,0.2 mL/次的灌胃方法最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在小鼠胃黏膜定 植,感染炎症程度最严重,有利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