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增强移动终端可信网络接入认证与评估协议的可用性,降低网络通信负载及终端计算负载,提出一种轻量级的身份认证与平台鉴别评估协议。协议基于接入双方在首次接入时共享的认证密钥以及对方的可信平台配置信息,在不需要可信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快速的身份认证与鉴别评估。协议减少了网络数据交换次数以及接入双方的计算工作量,在保证接入认证与评估所需的安全属性的同时,还增强了平台配置信息的机密性以及抵抗重放攻击的能力。安全性和性能分析表明,所提协议适合无线网络通信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可信网络接入。  相似文献   

2.
TNC架构在终端接入网络前对终端的平台身份和平台环境进行可信认证,保证了接入终端的可信,但这种可信认证存在单向性的局限,无法保证网络服务器的可信。EAP-TLS是802.1x中一种基于证书的扩展认证协议,支持双向认证机制。本文在分析TNC架构和EAP-TLS双向认证机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EAP-TLS的可信网络连接双向认证方案,该方案能够对终端和服务器的平台身份、平台完整性和平台可信环境进行双向认证。在FHH@TNC开源架构搭建的可信网络环境上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双向可信认证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测试,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张鑫  杨晓元  朱率率 《计算机应用》2016,36(8):2231-2235
针对终端接入移动网络缺乏可信性验证问题,提出一种移动网络可信匿名认证协议,移动终端在接入网络时进行身份验证和平台完整性认证。在可信网络连接架构下,给出了可信漫游认证和可信切换认证的具体步骤,在认证时利用移动终端中预存的假名和对应公私钥对实现了用户匿名隐私的保护。安全性分析表明,协议满足双向认证、强用户匿名性、不可追踪性和有条件隐私保护。协议中首次漫游认证需要2轮交互,切换认证需1轮即可完成,消息交换轮数和终端计算代价优于同类可信认证协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嵌入式平台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信计算技术的嵌入式终端可信安全方案。采用可移动的启动存储介质作为核心可信度量根的带双启动模式的混合型信任链结构,缩短根节点到每个节点在信任链上的距离;采用预计算摘要值法度量节点完整性;简化并移植在PC平台上的可信软件协议栈;提出嵌入式可信网络接入机制,从而实现了嵌入式终端可信环境的建立。最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在启动中检测出代码是否被篡改,且启动时间开销相比于普通可信启动减少约15.8%,因此可基本上保证终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信计算技术,设计可信匿名认证协议,实现用户与服务器间的双向身份认证以及服务器对用户平台的可信性评估。服务器通过为可信用户颁发可多次使用的授权接入证书,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可信平台模块的度量负载。在通用可组合安全模型下的验证结果表明,该协议安全可信,具有高效性、可控性、跨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无双线性对无证书的WLAN可信接入认证协议CTAPwoP.该协议以可信网络连接架构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将平台身份认证和平台完整性校验与用户身份认证过程巧妙结合,使得新协议仅需3轮交互就能实现站点(station,STA)与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和单播会话密钥的协商,同时实现AS对STA的平台身份认证和平台完整性校验.为进一步提高性能,该协议利用椭圆曲线上的点乘运算替换了传统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中复杂的双线性对运算.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在高安全强度的eCK(extended Canetti-Krawczyk)模型下是安全的;性能分析表明:与IEEE802.11i的接入认证方案相比,该协议在计算开销和通信负载方面性能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IPSec协议的移动VPN系统为移动终端的远程接入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但IPSec协议的普通身份认证没有考虑移动终端系统的完整性和可信性,造成终端安全漏洞,给被接入系统和被访问信息带来安全隐患.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支持可信认证的移动IPSec VPN系统,并给出其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该系统在实现了普通IPSec VPN系统的安全功能之外,增加了多因子与可信证明相结合的复合认证功能、基于信任的动态访问控制功能.并对其进行了原型实现和性能测试及分析,表明了在将时间代价合理控制的前提下,该系统有效确保了终端的可信接入、通信信道中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以及被接入网络的资源安全及应用服务的可用性和可管控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TNC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架构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分析了TNC架构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TNC规范的网络接入认证协议,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安全协商会话密钥的前提下实现了通信双方的双向身份认证和双向平台认证,在提高认证效率的同时使得整个认证过程更为安全可靠。最后,对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并给出了协议的安全性验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该接入认证协议能够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9.
分析多级涉密网安全接入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可信网络连接的多级涉密网安全接入模型。模型通过引入安全属性检查规则,检查接入设备和设备中客体的安全属性,以确保其接入不会造成敏感信息的泄露;通过引入完整性度量规则,实现多级涉密网与接入设备双向完整性度量。在可信网络连接架构的基础上增加认证信息库,提出了一种多级涉密网安全接入架构,设计了对应的安全接入认证协议,协议以先完整性度量后用户认证的顺序实现了接入双方安全可靠的互认证。对比分析表明,该协议的效率比其他接入认证协议的高。  相似文献   

10.
无线网络下可信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娜  常桂然  王兴伟 《计算机应用》2011,31(11):2950-2953
将基于属性且无可信第三方的平台验证协议以及基于身份的加密协议应用到无线网络环境下节点接入认证模型中,提出一个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可信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与现有的认证方案相比,基于可信平台的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验证移动节点用户身份的同时也验证了移动节点的平台身份;2)不仅提供了移动节点和网络代理间的双向认证,还提供了移动节点间的双向认证。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方案满足接入节点身份的匿名性。  相似文献   

11.
可信计算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首先,分析了软件可信度量的研究意义,然后构建了软件可信树体系结构,提出了软件可信树的可信度量的方法与步骤。最后完成了软件可信度量评估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结果表明能够对软件可信进行等级化度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干扰理论的可信链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信计算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之一,可信计算技术也成为构建安全计算机系统行之有效的新技术.目前可信计算理论的发展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针对可信计算中可信链传递缺乏理论模型的问题,将无干扰理论引入到可信计算领域,提出了计算机系统可信的基本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建立了基于无干扰理论的可信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和验证,而且实现了基于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可信启动过程.其实现思路对于可信计算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可信PDA计算平台系统结构与安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DA作为一种手持设备,面临着众多的安全问题.文中利用可信计算思想构造了可信PDA的体系结构与安全机制.首先提出了一种带数据恢复功能的星型信任结构,其在安全性、效率及可靠性等方面较TCG的链式信任结构都有很大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总线仲裁等技术构造了可信PDA的体系结构模型.文中还提出并实现了针对可信PDA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安全增强、基于可信PDA平台的可信网络连接(TNC)以及SD卡全卡加密等新的安全技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可信PDA的原型系统.经过实验验证,这款可信PDA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可信计算平台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已经严重威胁到信息安全,网络攻击越来越趋于隐蔽化,攻击手法趋于复杂化,并且新的攻击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网络防护技术尽管也在不断发展,但已显得力不从心。可信计算的思想是从内部入手,从根源上防止各种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为对可信计算研究现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出了对"可信计算"体系结构的看法,详细介绍了可信计算终端的概念、特点和原理机制,对可信终端关键部件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描述。综述了可信计算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及目前可信计算的研究内容,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可信计算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信网络,提出一种新的、可行性强的可信修复网络模型,详细说明该模型提供的功能和工作流程,着重阐明可信修复网络的通信机制和认证方法.仿真实验表明,该框架在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和可信性的同时,实现了为不满足可信网络安全策略的终端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修复服务.  相似文献   

16.
可信云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服务是一类依托于云计算平台的新兴网络服务,其外包服务模式以及云平台自身的安全风险引起了用户的信任问题.云服务可信与否成为用户业务向云迁移的最大顾虑.如何构建安全可信的云服务,成为近年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文在分析云计算安全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信云服务的定义,并从用户信任预期、安全威胁来源和技术针对的安全目标等角度对可信云服务研究技术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然后,系统地梳理了数据存储外包、计算外包、虚拟机外包等典型云服务的安全可信研究工作;最后,探讨了可信云服务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Ad Hoc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利用可信平台模块传递信任链的方案。该方案以将信任关系从Ad Hoc网络节点扩展至Ad Hoc网络为设计目标,利用信任模型评估每个节点的信任度,在ARAN安全路由协议的基础上,结合信任度对ARAN安全路由协议进行了改进,选出一条可信度最高的路由,对可信链传递方案进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容器技术是一种轻量级的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云计算环境,是云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安全性备受关注。提出了一种采用主动免疫可信计算进行容器云可信环境构建方法,其安全性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要求。首先,通过 TPCM 对容器云服务器进行度量,由 TPCM 到容器的运行环境建立一条可信链。然后,通过在 TSB 增加容器可信的度量代理,实现对容器运行过程的可信度量与可信远程证明。最后,基于Docker与Kubernetes建立实验原型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保障云服务器的启动过程与容器运行过程的可信,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测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信计算的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今,计算机终端操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私密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纯软件的解决方案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终端信息安全问题。据此,可信计算组织成立并发布了解决方案及相关规范。参考这些规范,利用现阶段计算机的相关资源,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硬件PCI卡和软件协议栈的结合来构建稳固的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可信互联网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当前互联网在网域路由、域名解析和可信应用3个层面在身份可信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RPKI、DNSSEC以及网站可信标识体系,介绍了3项技术的主要原理和作用,同时介绍了三项技术目前在互联网社区部署的进展情况。最后特别强调了网站可信标识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