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丹  定正超  尚炯炯  李蕾 《中国康复》2003,18(3):142-14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 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 5 6例 (82 .35 % )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BIF) ,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 (ICA) ;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 ,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8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性质,并化验血脂.结果:观察组检出斑块63例(78.75%),对照组检出13例(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者与无斑块者相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作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①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0.8m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脑梗死组硬化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检出);③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增高,以中度狭窄为多,与年龄增大有关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与4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年龄[(70±4)岁]、患高血压病(61.8%)、糖尿病(42.7%)及甘油三酯(TG)水平[(1.8±0.6)mmol/L]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岁、28.6%、26.2%、(1.3±0.1)mmol/L](P均<0.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8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6%(P均<0.001);以颈总动脉(CCA)最多(77.4%),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B IF)(15.1%),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最少(7.5%);软斑多于硬斑;脑梗死组的CCA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CAS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各种危险因素的叠加对脑梗死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症状性和无症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用B超显像法观察 34例症状性脑梗死和 35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症状性脑梗死病人在颈动脉粥样硬块检出例数、斑块数目、厚度、长度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两组间在颈动脉中层 内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对有脑梗死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具有预后价值 ,有利于指导及时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斑块的性质不稳定更易造成斑块脱落形成脑梗死。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12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的检出率92.45%,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64.15%,软斑检出率大于硬斑。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两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脑梗死部位在两个及以上和大面积梗死在软斑组均较硬斑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预测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脂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血脂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4例脑梗死疑似患者进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 B)、脂蛋白(a)[Lp(a)]检测,同时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B超检测颈动脉病变。结果344例脑梗死疑似患者中有303例经临床及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其余41例作为对照组。303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或有斑块者206例,占68.0%;其余97例无病变,占32.0%。脑梗死患者LDL—C水平无论有无颈动脉病变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脑梗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po A—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C、apo A—I是发生脑梗死和颈动脉硬化病变重要的危险因素和诊疗的观察指标,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再结合血脂检查,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指导治疗以及观察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脑梗死患病组的颈动脉形态结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病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51/60,85%)高于健康对照组(8/30,26.7%)(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超声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对脑梗死患者评价疗效和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8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8例脑梗死患者有25例(9.33%)复发脑梗死,复发和未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患者低回声、混合性回声斑块的出现率及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内中膜厚度值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及伴有低回声和混合密度回声斑块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住院患者241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 241例脑梗死患者有23例复发性脑梗死,脑梗死复发和未复发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内中膜厚度值(CCA-IMT、ICA-IMT、BIF-IMT)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老年脑梗死患者高胰岛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竹英  顾锡华 《新医学》1999,30(5):260-261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血症(HIS),胰岛素抵抗(IR)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34例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血糖,胰岛素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和胰岛素/血糖,血脂变化。结果;脑梗死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胰岛素/血糖,AUC以及总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及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糖负荷后1小时,2小时胰岛素及其AUC与舒张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沈媛  余华峰  陆伯华  文江平  荣雪余 《临床荟萃》2011,26(17):1494-1496,149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人,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MTHFR基因型多态性。结果病例组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07±0.30)mm vs(0.87±0.33)mm,(1.00±0.31)mm vs(0.65±0.16)mm(均P〈0.01)。病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74.4%vs 45.0%,P〈0.01)。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占所有斑块的比例较对照组中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T、及T/T基因型人群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2.95(9.50~16.58)μoml/L,19.08(12.05~25.63)μoml/L,28.32(18.00~36.80)μoml/L,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后,Hcy仍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血清Hcy升高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MSCT检测4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粥样斑块的厚度;并检查37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脑梗死组,共有26例发现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54.2%;对照组共有5例发现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13.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MSCT在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临床疗效观察方面是一种有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THFR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检测88例ACI患者及31例对照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ACI组与对照组MTHFR基因C677T位点各基因型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T/T纯合子频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患者MTHFR基因C677T突变的纯合子与ACI无显著关系,不能被确定为老年A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高尿酸血症与老年人脑梗死的关系,探讨早期预防、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必要性。方法将近5年住院的60岁以上的34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同期入院的60岁以上的非脑梗死、非冠心病的304例其他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脂、血糖、血压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脑梗死组高尿酸血症阳性为33·43%,对照组为11·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将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多因素与高尿酸血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与老年人脑梗死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0·6846,P=0·0014,OR=1·983)。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老年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治疗高尿酸血症,减少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31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41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4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组(DM,n=43例)。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检查,记录颅内外动脉狭窄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他指标。结果 IGT组及DM组的双侧颈动脉IMT平均值(MIMT)、阻力指数、斑块积分和内膜不连续比率、颅内外动脉狭窄率与NG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T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餐后2h血糖(2h-PG)(OR=1.995,P=0.004)、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4.799,P=0.028)、甘油三酯(TG)(OR=7.439,P=0.012)及伴随疾病(高血压)(OR=8.639,P=0.042)均为异常IMT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收缩压为其危险因素(OR值与P值分别为1.762、0.002,1.189、0.048,1.231、0.014)。结论餐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在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发生了颅内和颅外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提示糖耐量异常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老年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的 79例脑梗死患者分别测定HP抗体、血脂、血糖 (PG)及一氧化氮 (NO) ,其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①脑梗死组HP阳性率为 74 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②脑梗死组TG、VLDL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NO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③脑梗死组中HP抗体与TG呈正相关 ,与NO呈负相关 (P =0 0 0 3)。结论 HP感染促进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