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BIM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IM技术的基础是数据标准,只有通过合适的数据标准才能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BIM技术的主流数据标准是IFC标准,本文借鉴国外IFC标准的制定经验以及对IFC标准的研究,定义了隧道工程建筑模型与投资分析模型、进度分析模型以及安全分析模型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视图,为最终的BIM-5D信息共享管理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6,(7)
业主在招投标阶段对BIM的应用已经开始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和一般性条款。但限于当前BIM的应用层次与应用水平,尚无标准可循。本论文以柳州东城招标项目为例,总结目前招投标过程中BIM应用的不足,同时与CBIMS中的交付标准对接,提出在投标过程中业主可以提出的BIM模型深度部分具体条件,有利于业主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对BIM的模型管理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铁路工程站前设计是涵盖测绘、地质、路基、线路、站场、轨道、桥梁和隧道等专业的多专业协同设计。然而,目前铁路工程现有BIM标准尚未定义设计阶段各专业间信息交付流程和内容。因此本研究以铁路工程站前设计各专业交互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BPMN方法定义了铁路工程站前设计各专业信息交付流程、交换场景和交换需求,并以线路设计工程师视角给出了与其余专业间的信息交互内容。本研究对于提高铁路工程协同设计水平,促进铁路工程设计专业间信息交付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IFC的建筑协同设计标准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基于工业基础类IFC (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的协同设计标准研究。初步研究指出:作为建筑行业中协同设计数据标准应该是开放的标准,IFC是满足该要求的建筑行业数据标准。进一步的研究实践表明,IFC数据格式标准只是协同设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设计中各专业之间信息交互的流程也必须要明确定义,否则作为建筑信息模型的通用数据结构IFC格式无法保证专业之间信息交互的正确性和高效性。本文介绍了基于“用例”(use case)分析的方法——信息提交手册IDM(Information Delivery Manual),来定义设计工作流程的信息交互标准,以及在IDM基础上的计算机软件实现的模型视图定义MVD (Model View Definition)。本文指出,基于IFC的协同设计标准框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IFC数据结构、信息提交手册,以及模型视图定义。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不同专业BIM软件间的模型交互障碍是影响当前BIM发展的掣肘。利用国际通用的BIM数据标准,即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基础支持。在IFC标准应用过程中,IFC实体对象需要和具体信息进行绑定,因而标准化的模型视图定义(Model View Definition,MVD)被提了出来。本文介绍了MVD标准格式,包括三大构成模块Concept(概念)、Diagram(图表)和相应的Document(文档)描述,并尝试将这个标准与结构分析模型的标准化表达相结合,与IFC实体对象进行关联,对实现结构分析模型的数据共享与转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IFC标准定义了建筑信息模型交换的数据格式,为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供了标准的数据定义和数据模型,是目前对建筑信息描述最全面、最详细的标准,是解决建筑行业BIM软件之间数据交换性和互操作性问题的重要标准。但是IFC基于EXPRESS语言来定义建筑信息交换与共享,EXPRESS语言本身不是编程语言且不可被计算机编译执行,因此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解析和处理基于IFC标准的BIM模型,是BIM软件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技术。本研究利用开源的Java插件,解析基于IFC的BIM模型,生成相对应的IFC实体类,在此基础上,利用Java语言来具体编程实现不同的应用功能,为下一步的基于IFC标准的土木建筑工程BIM软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实现BIM价值的三大支柱-IFC/IDM/IFD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BIM肩负着支持建设项目所有参与方在从概念产生到设施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使用成百上千种软件优质高效完成各自业务目标的使命,IFC/IDM/IFD是这个过程成功实现不可或缺的三个支柱。  相似文献   

8.
北京新机场安置房项目5标段施工中,结合工程特点与施工部署,将BIM技术成果应用延伸到施工竣工阶段和运营服务管理阶段,确定了业主方使用BIM竣工模型的需求点和施工方在BIM竣工模型中的需求点,有针对性地为BIM模型交付做好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BIM应用与BIM软件密切相关,BIM应用需求产生了BIM软件的功能,但不是所有BIM软件功能都能满足应用的需求,它受到硬件环境、软件技术、人机交互界面、数据格式等方面的的约束。本文的目的旨在于目前的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下、探讨BIM应用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韩冰 《建筑技术》2023,(2):249-252
国内基于BIM信息模型的应用与研究日益普及,其应用成果的数字化档案与数字化交付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笔者对于建筑行业数字化交付的原则与方向、交付的目的与意义、实施环境、实施条件等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以利于该项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落地,并在数字化交付对于未来数字城市建设和数字建筑的运营维护及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数字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虽然BIM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BIM技术产生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本文主要针对BIM的流程标准,用IDM方法从软件解决方案的角度分析建筑智能化设计流程。绘制了基于BIM的协同设计流程图,用相应的表格列出流程图中的活动内容和部分交换需求,并对MVD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基于IFC的数据描述。在帮助设计人员明确本专业设计任务,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为行业BIM标准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BIM信息交换流程标准是BIM标准中重要的一部分,作者参考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US v2”中信息交换流程的标准制定方法,以buildingSMART联盟提出的IDM (Information Delivery Manual)为基础,对我国BIM信息交换流程标准制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国内设计到工程量计算的流程为案例介绍了具体的BIM信息交换流程标准的制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COBie标准作为从建设方向运维方交付数据的信息交换标准,近年来已经逐步成熟并得到软件厂商的广泛支持,在国外的工程项目中逐步进行实际应用。上海市的BIM标准也参考COBie标准提出了建设-运维信息交换模板。COBie标准是基于IFC的信息交换标准,即按照施工-运营阶段之间的信息交换需求(IDM),从IFC中抽取了一个子集(COBie MVD)。COBie在建筑工程数字化交付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业主需求的数据完备性,以及不同项目参与方的数据采集录入流程和不同业务环境下的软件支持。COBie标准的应用对于BIM建模、数据采集流程都有相应的要求,并且在IFC环境或者Revit等特定软件环境下有不同的应用流程。COBie使设施运维人员、使用者和业主可以更轻松地访问与设施空间、设备有关的数据和文档,将基于纸张的交付过程转换为基于BIM的数字化交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结构设计BIM软件开发只是原有工作流程的复制,没有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自动高效获取专业以外数据是BIM专业间协同的主要价值所在。通过“基于BIM方法的结构自动导载系统”的研究,提出在专业间信息交换界面上设置数据预处理模块可以显著改善专业间协同的效率。数据预处理模块可以自动降低交换数据的维度,并使得自动差异识别成为可能,提升了BIM在结构专业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暖通空调设计软件开发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暖通专业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次软件水平大幅提升的机会,对于暖通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软件功能由以往的零散化向集成化发展,由以往的封闭系统向更加开放化的系统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数据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唯一性,更加强调专业内或专业间数据共享,达到有效利用专业模型数据的作用。本文结合新一代暖通空凋设计软件的开发,根据我国目前暖通设计需求,对如何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工业基础类库(IFC)标准的制定主要用来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定义,它是达到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具之间协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NBIM采用用例方法来精确的定义工程工作流规则之间信息交流的数据需求。工作流中的交换信息由交换模型(EM)定义,而交换对象(EO)是形成EM积木块。在为不同的BIM应用工具之间产品模型数据的交换编译模型视图定义(MVD)之前,我们必须确定工程、施工、产品的语义范围,并嵌入到EO中,形成语义交换对象(SEO),以达到更准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合理地认识和应用BIM技术,引导BIM技术健康发展,业内亟待建立一个达成共识的评价认证机制。通过认证能够科学、公正地检验BIM成果,为BIM质量的检测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并通过此依据对项目应用BIM技术是否规范进行评价。本文研究了国内外主流的一些BIM认证方法,介绍了各类方法的评价模式以及评价范围,分析总结了各类认证方法的适用场景,为业内进行BIM认证评价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全行业形成统一、全面的BIM评价认证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