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特异的单抗观察了4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因浆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组血浆GMP-140和TXB2值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迅速下降,但第3周末仍高于正常,梗塞面积越大,血浆GMP-140值越高。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SZ-21及SZ-51经直接放免法评估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1.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分子数在脑梗塞急性期呈显著增高(P<0.01),缓解期可恢复正常;2.血小板膜糖蛋白Ib在质膜上分子数显著升高(P相似文献   

3.
采用酶联免疫法(ELLSA法)测定30例老年脑梗塞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胰蛋白140(GMP-140),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显示:老年组血浆GMP-140含量,急性期明显高于中年组,随后均明显下降,但恢复期老年组仍高于中年组;血小板聚集在急性期和恢复期两组均明显增高;正常人,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含量与年龄呈正相关,提示年龄是影响体内血小板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恢复期血浆GMP-140含量老年组仍高于中年组,主要与老年组患者合并症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在脑缺血损害中的作用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6例急性脑膜塞患者发病后6h内,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浆内GMP-140的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 发病后2周的血浆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病后6小时内即见血浆GMP-140水平增高,至第3天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降低,第3天GMP-140水平梗塞灶最大直径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藻酸双酯钠(PSS)、阿司匹林(ASA)与噻氯匹定(TP)3个治疗组,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3组治疗后3d、7d、14d血浆GMP-14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SS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ASA与TP组。结论 PSS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进行测定。发现病人组血浆中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塞及脑出血急性期组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均高于脑动脉硬化症组(P<0.01)。恢复期上述数据逐渐下降,接近脑动脉硬化症组水平。结果提示GMP-140的检测可作为脑血管病发病、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藻酸双酯钠(PSS)、阿司匹林(ASA)与噻氯匹定(TP)3个治疗组,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状况。结果3组治疗后3d、7d、14d血浆GMP-14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SS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ASA与TP组。结论PSS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58例脑梗塞患者诊断符合WHO/ISH及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3],发病3天内入院,经头颅CT证实,摒除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前二周内未服用过阿司匹林、潘生丁、消炎痛等影响血小板活性的药物。2.临床资料58例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治疗组30例,未用阿司匹林的2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临床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梗塞部位与大小基本相似,以往疾病和伴发疾病积分均值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均值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表1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一股资料3.治疗两组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2例ACI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ACI患者PAC-1、CD62P的表达水平[(5.80±5.22)、(8.07±3.8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4±0.74)、(0.23±0.15)](均P<0.01),而且与病情分级密切相关。结论ACI患者不同阶段均存在外周血小板活化,PAC-1、CD62P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为ACI的诊断及判断病情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血小板模糖蛋白,是目前所知反应血小板活化和释放反应最特异性的标志物。测定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GMP-140已成为判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血小板体内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GMP-140分布和表达、作用及其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DXA4~10型电子显微镜对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中α颗粒数及每平方微米中血小板α颗粒数进行观察。结果:脑卒中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者降低更显著(P<0.001)。梗塞面积大于5cm的患者α颗粒较小面积损伤者显著减少(P<0.05),而与梗塞部位无关。血液稀释和阿司匹林(ASA)治疗后α颗粒数减少显著改善(P<0.05)。另外还发现,血小板α颗粒减少与血钙减少呈正相关(r≥0.34,P<0.05)。结果提示,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作为判断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中血小板具有重要作用,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GMP-140)在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健作用。本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CA及GMP-140,用CHOD-PAP及GPO-POD法测定其血脂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全血PLT数量。结果 ACA的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CA水平变化与GMP-140、血小板、血脂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ACA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中同GMP-140、血小板、血脂共同发挥作用,或促进诸如GMP-140、血小板、血脂等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4例脑血管病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颗粒蛋白 (GMP) CD6 2 p,CD6 3;整合数 α b链 (CD4 1b) ;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b(CD4 2 b)。结果 脑梗死患者 CD6 2 p、CD6 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脑出血组 (P<0 .0 1)。而脑梗死组发病 3天以内的 CD6 2 p、CD6 3阳性率较发病 2 0天以上者显著增高 (P<0 .0 1)。但后者仍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CD4 1b、CD4 2 b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 ,尤其是 CD6 2 p、CD6 3。提示阻止或抑制血小板活化的途径将是防治脑梗死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116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变化。发现脑动脉硬化组、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组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脑梗塞与脑出血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脑动脉硬化组水平。血小板表面与血浆内GMP-140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浓度可作为判断血小板活化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血步板镁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血小板镁浓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抗人活化型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活化状态,采用火焰原子上法测定血清镁、血小板镁浓度。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表现GMP-140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镁、血小板镁水平均低于对照(P〈0.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血小板镁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血小板镁浓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 2 5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抗人活化型血小板表面 α-颗粒膜蛋白 -1 4 0 ( GMP-1 4 0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活化状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镁、血小板镁浓度。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表面 GMP-1 4 0含量高于对照组 ( P<0 .0 5)。而血清镁、血小板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 P<0 .0 1 )。相关分析发现 ,血清镁、血小板镁浓度分别与血小板表面 GMP-1 4 0含量呈直线负相关 ( r=-0 .70 4和 r=-0 .84 3,P<0 .0 1 )。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可能与血清镁、血小板镁降低有关。提示急性期脑梗死补镁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比较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健康人PMP水平,比较不同面积、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PMP水平的差异,检测脑梗死治疗后不同时期PMP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PMP水平较高,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MP水平较其他脑梗死患者更高。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PMP水平差异显著。治疗后脑梗死患者PMP水平呈动态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检测血液PMP水平将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表达变化,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61例对照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病程、病灶部位及大小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PAC-1、CD62P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5);发病3d内PAC-1、CD62P阳性率>15d以上者,且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与梗死的部位无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病情严重性有一定的关系,宜早期加强抑制血小板活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观察了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梗塞面积越大、病情越重者,血小板MPV和PDW越增高,且MPV和PDW两参数与血小板计数(PLT)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此项检查可作为临床上估计病情和梗塞面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