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东北冷害年环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三省5~9月大于等于10℃积温距平和水稻年景指数作为判断冷害年因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951~1995年划分成4类年型并进行判别分析,选出19种对分类影响较大的环流特征量再进行判别。分析几个严重冷害年的环流特征量。得出典型冷害年的主要环流特征是:西太平洋副高较弱;极涡中心位置偏南;亚欧及大西洋地区纬向环流较弱,经向环流盛行;前期冬季东亚槽位置偏西。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低温冷害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吉林省近45年来10个冷害年的大气环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发生冷害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北半球极涡,中高纬度的西风带长波、超长波的环流型,低纬度的副热带高压,它们的强度、位置和相互配置关系,对我省冷害的发生起着支配作用,在这些影响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省的低温冷害[1]。本文还对近45年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太阳活动、气候周期变化等与历年发生的冷害进行相关分析,认为它们也是我省发生冷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省26个站1961~2002年3~5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山东春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并从中高纬度环流、太阳黑子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方面探讨春季低温冷害的成因。发现有1963,1969,1970,1976,1979,1980,1985和1991年共8个低温冷害年。山东春季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80年代以前,低温冷害频繁,1991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低温年份。春季低温和高温年份,亚洲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太阳黑子活动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都有显著差异。在低温年,亚洲中高纬度盛行经向环流,太阳黑子相对数明显偏多,其前秋至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为负距平,且海温逐渐升高,春季为正距平。  相似文献   

4.
杨禾法  刘向东 《气象》1981,7(12):2-4
一、前言 关于华南春季冷害的研究,过去多数是用对流层中下部资料进行的,本文试图探讨100毫巴环流特征与华南春季冷暖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华南春季特暖年与特冷年北半球100毫巴环流型的基本差异,并用5个特征量来概括这些差异。其次,分析了暖春年与冷春年环流差异的前期演变特征,发现夏季100毫巴南亚地区的高度及入秋后各月等压面下降的速度,大体上能指示次年春季华南冷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1998年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49  
李维京 《气象》1999,25(4):20-25
1998年受ENSO事件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多等因素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大,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冬、夏季风均较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在西太平洋生成和登陆影响我 斩台风和热带风暴异常偏少;夏季亚洲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其它季节则以纬向环流为主;环流异常是影响1998年中国气候极其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引言在以往的农业气象预报研究中,应用极涡这个大气环流特征量是用经纬度表示位置,用百帕表示强度.本文应用的极涡面积指数能较确切地、综合地表示极涡的强弱和位置.实践分析证明极涡面积指数与辽宁地区作物低温冷害有密切的相关性,采用极涡面积指数预报作物  相似文献   

7.
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丰要旱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牛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凶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资料     
《气象》2007,33(10):128-128
2007年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2007年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资料     
《气象》2007,33(3):128-128
2007年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2007年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典型的春季低温和高温年份,严洲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西太洋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太平洋热带海洋状况都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亚洲极涡,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界位置及太平洋暖池的海表面温度等因子均通过了95%(90%)信度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11.
《气象》2005,(6)
2005年4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1.150.521.500.651.460.480.420.430.950.491.170.651.370.42亚洲地区IZ IM1.420.471.780.381.290.431.290.441.100.371.360.631.690.54224390152114319975W80N13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2005年4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相似文献   

12.
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1961~ 1997各年 1月和 7月的大气垂直 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特别分析了110~140°E平均的垂直经圈环流和其中的东亚季风环 流。计算了各年的经圈环流与多年平均垂直经圈环流之相似系数、差异系数和相对强度。文 中除讨论了它们的年际和10年际变化外,还讨论了东亚季风环流强弱变化与ENSO循环的 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经圈环流除有年变化外,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 月的全球平均经圈环流1966~1974年较弱,1976~1987年较强;7月的全球垂直经圈环流 则是1963~1974年较强,1986~1995年则相对较弱。(2)110~140°E的平均经圈环流主要 特点是: 1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半球的Ferrel环流圈,7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 半球的Hadley环流圈,而且其10年际变化也比较明显。(3)东亚季风环流强弱的变化与 ENSO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2009年5-9月黑龙江省24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玉米品种及发育期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逐月500 hPa高度格点资料,分析玉米种植期间低温冷害的历史特征和低温冷害期间各类型500 hPa环流月平均距平合成场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种植期间,8-9月份最容易出现冷害,其余的排序是6、7月和5月。玉米种植期间,北部出现低温冷害的次数最多,东部、中部、西部次之,南部最少;南部出现低温冷害时,北部、中部和西部均出现了低温冷害,东部大部分出现了低温冷害。发生玉米低温冷害的月份,低温冷害发生区域月平均500 hPa高度距平场大多为负距平;玉米低温冷害发生区域对应的500 hPa高度距平值明显具有严重区域小于一般区域小于轻微区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资料     
《气象》2005,31(8)
2005年6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0.920.441.050.310.520.710.790.361.270.521.050.330.860.38亚洲地区IZ IM0.900.410.850.330.350.661.000.331.480.461.080.290.640.362962115202565W65N37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2005年6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数215191174138…  相似文献   

15.
资料     
《气象》2005,31(7):96-96
2005年5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0.980.550.880.500.730.520.750.650.940.681.070.631.480.33亚洲地区IZ IM0.800.480.680.460.530.350.550.610.710.661.090.481.230.32253990132013625315E75N322005年5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数15313…  相似文献   

16.
易建坤  崔凤梅 《广东气象》2007,29(B12):55-57
2005年共出现多次明显的天气过程,利用鹤山实况资料及ACAR资料,分别分析了20134年冬季~2005年初春的干旱、20134年底~2005年初冷害、6月洪涝、7月高温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天气过程及环流特征,同时简述了2005年天气概况。  相似文献   

17.
资料     
《气象》2005,31(5):96-96
2005年3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1.280.851.380.640.881.001.480.621.810.901.131.040.990.88亚洲地区IZ IM1.400.791.550.721.040.771.400.641.870.691.261.021.250.87204690131914311290E80N3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2005年3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数157147…  相似文献   

18.
《气象》2007,33(1):128-128
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300.841.580.971.381.141.370.731.190.791.180.631.100.79亚洲地区IzI m1.130.771.670.650.931.241.070.931.170.601.120.470.830.741929105172112815580°W80°N42006年1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  相似文献   

19.
《气象》2007,33(4):128-128
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670.501.890.681.630.391.450.321.630.511.630.571.800.51亚洲地区IzI m1.870.482.150.581.740.471.500.401.790.462.060.441.970.541420110121414397105°E70°N-12007年2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群  贾小龙  王永光 《气象》2009,35(4):112-117
2008年,尽管总体来看,全国天气气候的持续异常较弱,未发生大范围持续干旱和严重洪涝灾害,但依然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如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为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夏季华南降水异常偏多,黄淮降水偏多;年平均气温偏高,但冬季气温偏低,年初南方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个数明显偏少,但是登陆台风偏多,初台异常偏早.分析发现,200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总体处在冷水位相,受海洋异常强迫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大;冬夏季风均偏强;冬春季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带对流活动偏强,夏秋季则偏弱;1月份,亚洲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异常发展,2至4月份则以纬向环流为主,春季后期至秋季,经纬向环流的转换较快,环流的持续性较弱.这些环流异常是影响2008年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