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化可视人体是将成千上万个人体断面数据信息在计算机里整合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是医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它构成了人体形态学信息研究的实验平台,为医学,生命科学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与技术支撑。随着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的建立,计算机模拟人体将为解剖学的教学提供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趋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可视人体的出现给现代解剖学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探讨了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教学中的优势和自身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在解剖教学中运用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完成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本课题组继 2 0 0 2年 8月完成首例数字化可视人体之后[1 ] ,于 2 0 0 3年 2月完成了一例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女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得以实现。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人体结构数据有关的医学、航天、体育、军事、汽车、机械制造、艺术等领域对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数字化可视人体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采用人体解剖学和现代影像学方法获取人体解剖结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基础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计划引入和加强数字化教学技术,逐步加强数字化虚拟人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和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首套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在第三军医大学研制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是利用计算机对人体结构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实现人体内部结构三维可视化。2003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研制开发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首套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相似文献   

7.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   总被引:130,自引:28,他引:102  
目的 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 (Digitizedvisiblehuman)。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盐水池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男性 ,3 5岁 ,身高 170 0mm ,体重 65kg ,重庆人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为 1.5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头部和颈部为 0 .5mm ,其中颅底部为 0 .1mm ,其他部位为 1.0mm ,全身共计 2 5 18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90 .64 8GB。结论 ①本文报道的研究结果为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 (ChineseVisibleHuman)的正式报道 ,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本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站为 :http : www .chine  相似文献   

8.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解剖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从中对多媒体教学中所见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论 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应加大多媒体教学投入力度,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完善多媒体硬件和教学软件,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解剖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人体标本铸型技术是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的一项技术,将人体标本铸型技术运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把教学中通过图片、标本、模型等难以显示的解剖结构制作成铸型标本展示,使复杂的人体器官结构形象化、立体化和直观化,此举在增强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兴趣的同时,也可为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师教学培训提供直观的解剖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PBL教学方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在“Cannikin Law”理论基础上对PBL教学进行了改良。通过教学实践,证实了基于“Cannikin Law”的PBL教学模式在大专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上具有可行性,其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缩小了两极分化的差距,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12.
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学好解剖学既是医学生的难题,也是解剖工作者不断思索的问题。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不足,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护理学的进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特别要加强临床应用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其他包括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记忆法在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医学课程,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掌握其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论知识,对学习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解剖学课程内容多、名词多、学习难、记忆难,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困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相应评价。方法:对我校2007级高护班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结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结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  相似文献   

17.
形象化教学手段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人体解剖学教学用尸体来源的日益匮乏,形象化教学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被逐渐引入人体解剖学教学。本文结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特点,通过多媒体和视听教材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制作与应用,探讨形象化教学手段在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及其特征和相互关系等,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时,学生必须从课本平面图中走出来,建立空间慨念,运用联系思维,去观察、分析、了解不同部位的相互关系、空间关系等。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并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突破难点和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后建立的反应。而现代的教学模式中,占主导…  相似文献   

19.
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存在各种缺点,为了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增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我校引入了数字人系统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从三维立体、建模容易,界面操作、直观性强,图像清晰、任意翻转,节约资源、提升效果,节能环保、不受限制5个方面阐述了数字人系统的教学优点,同时从信息量过大、不容易抓住重点,不能完全替代人体标本,内容不够完善、仿真度受影响3个方面阐述了数字人系统教学的劣势,从而得出应将传统教学与数字人系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了医学教育领域,并且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大有取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个模型"之势,作为当代教师,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如何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